【摘要】二胡藝術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文章主要從論述了二胡藝術中的“民族韻”與“時代風”,及兩者的碰撞與融合形成了“中國情”。
【關鍵詞】二胡藝術;民族韻;時代
近百年來二胡以其獨特的演奏藝術風韻贏得了中外許多著名音樂家的贊賞[1]。二胡和其它的樂器不同,不同于鍵盤樂器具有固定準確的音響位置,全部要求演奏者有效把握感受,按下去每節手都要確保準確無誤,雙手配合默契。在我國民族器樂史上,民間樂社有著悠久的傳統并且是立過大功的。事實上,樂器承載了文化,一件樂器體現了一種文化的特質,然而文化象征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這樣,二胡的精神家園是要具有意義,其文化遺產應受到保護,不是一種傳統形式的重新起步。文章主要從二胡藝術中表現出來的“民族韻”與“中國風”進行闡述,并因兩者的碰撞與融合產生了“中國情”。
一、二胡藝術中的“民族韻”
二胡揉弦具有許多手法,通常情況下分為腕揉弦法、摳揉與壓揉等。揉弦的技巧對演奏的音效與情感表達產生了直接的影響,許多曲子要求演奏者在演奏音符時,采取后揉前不揉或者是前揉后不揉的方式,為了使曲子聽起來輕松自如、張弛有度,如《江河水》這首曲子使用的揉弦主要表現在“5、1、2”三個音上。其中“5、1”兩音使用率具有鮮明效果的摳壓揉弦法,“2”的具有較小的壓力。“3”音不存在揉弦,相比摳壓揉弦法,更加鮮明。當連續出現兩個“6”音時,前一個 “6”不揉,后一個“6”采用腕揉弦法。情韻結合讓人身臨其境。我們都知道,二胡在戲曲樂隊中具有的最本質功能是伴奏,但是,如果要有效發揮這一功能,絕非易事!它還不同于單純的獨奏,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同時還要比較熟練地掌握戲曲音唱腔、音樂的基本特點,如:演員的演唱風格、調式轉換與戲曲的各種板式等。在二胡伴奏中,演奏人員要有效采用伴奏技法,如“輔、襯、補、托”等,旋律與人物情感在變化的同時,要合理運用換把、揉弦與拉弓等手法,較好地體現舞臺人物的鮮明個性與情感力量,同時結合了二胡演奏的情韻與演員聲情并茂,營造了強烈的劇場效果。作為一名戲曲樂隊的二胡演奏員,不僅需要較高的伴奏能力外,同時還要具有厚重的音樂知識基礎與相應的文化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音樂唱腔的創作意圖,從中可以得出,這是戲曲樂隊二胡演奏員需要具備的重要條件。
二、二胡藝術中的“時代風”
上海的鄭覲文等人相互合作,共同建立了“大同樂會”,繼承了國樂,成立了民族樂隊,留下了朱敏的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北大音樂研究會編輯《音樂雜志》,辦演奏會,推進了中西方音樂的發展,培養了眾多的樂學人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學會為我國家近代專業音樂教育指明了發展的方向。眾所周知,近世二胡,從伴奏時代轉變成獨奏時代,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演奏主流不再是草根情結,而是一種具有文人意識的演奏,然后轉變成了國家象征,實現了三個身份層面的轉換。二十世紀后半葉,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劉氏學派傳承人不斷堅持,通過努力,使二胡藝術變成了世界舞臺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胡藝術象征民族精神,反映了是對二十實際我國情形,將二胡藝術的二中的風格、創作與演奏等更直觀地表現出來,同時也目睹了歷史的變遷。當前,現代進程在前進的過程中,產生了社會變遷與文化生態變異,二胡藝術融合了西方音樂教育中的精髓,百年二胡,不再是當年的“調和之路”,轉變成立一條小提琴化、交響化與鋼琴化的“西化之旅”。這是歷史發展一種趨勢。每代人有每代人的生活、文化與音樂,當然也就少不了二胡的伴隨。當前,年前人處在母親搖籃的呵護中,在廟會絲竹聲中玩耍,傾聽街頭藝人的演唱,在鄉村的鑼鼓聲中慢慢成長起來。我們要跨出二胡的門檻兒,迎來了“去工業化”的學術呼聲,迎來了新的文化傾向。基于呈現出的人文思考,二胡藝術將朝向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多元時期的二胡追求多樣的文化、不同的審美情緒與多種價值觀,以多彩的姿態呈現在后人面前。
三、二胡藝術碰撞與融合,融合了“民族韻”與“時代風”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學生要確定感官與認知思維;確定感覺與情感;最終確立表演創作,這是一個完整的系統過程,三者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總而言之,二胡教學需要向前發展,需要各方人士共同參與,相互努力。從認知情感出發,到情感思維,到最終的表演創作,這是一個逐步高度進行的過程。二胡專業教學發展至今,在五代人的努力下,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為此,在二胡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其中的哲學思維作為指導,更好的服務于藝術專業,一起實現系統調戲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最終培養出復合型人才,促進二胡藝術更好地發展。事實上,藝術的傳播是一個用心理解的過程,需品位其中的魅力,凸顯其特色,要明白“時代風情”與“民族韻味”是會碰撞出“中國情節”的,使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傳承的民族韻味。我國藝術多種多樣,這就需要我們發揚其中的優點,更好地傳承,促進我國藝術更好地發展,這不僅有助于弘揚我國的民族藝術,同時也為世界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結束語
正如上如文章提到的,在我國,二胡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民族樂器。可以這樣認為,二胡為我國民族樂器的發展做出了極大地貢獻。二胡在我國音樂藝術中大放光彩。二胡經過漫長的發展受到了國內外許多著名音樂家的贊同。在其發展過程中,二胡藝術融入了西方音樂的成分,成為了我國最具特色的弓弦樂器,堅持“民族的發展也是世界的發展”的口號。二胡藝術的發展不僅要借鑒西方先進的技術,同時還要突出民族特色。為此,民族韻味與時代風情的研究對二胡藝術的繼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暢.二胡藝術的民族韻和時代風[J].戲劇之家,2014,(07):91.
[2]宋菲飛.“二胡專業教學人才培養模式”專題研討會綜述[J].中國音樂,2014,(03):81-83+94.
作者簡介:陳賽君(1979-),女,廣西賀州人,二胡演奏碩士,長江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從事二胡演奏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