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
“御史別走”“敬佩您的勇氣與執著”“不要赤膊上陣”……近日,網絡大V“御史在途”,也就是湖南省紀委預防腐敗室副主任陸群,在微博宣布辭職。他表示,要兌現承諾,以一人之力調查“金銀花更名”事件背后的腐敗問題,引來持續的輿論關注。
一位基層干部的去留,何以能引發網友的熱議?無論是敏感的紀檢干部身份,還是擁有20多萬粉絲的“網絡大V”名號,抑或是曾放出“對賭官帽”的豪言壯語,擁有芙蓉國度個性特征的陸群,哪個身份都有足夠多被關注的理由。“既要干事,也要吆喝”,也難怪媒體不斷冠其以“非典型官員”“另類干部”之名號。
但陸群的價值,不在于其高調,而在于其剛直。他細致調查,撰寫內參,揭開“抓人逼供搞創收”的枉法亂象;上下奔走,為受傷工人討要民事賠償;對壘縣委書記,聲援被警方拘留毆打的討薪農民工;叫板紙業企業,公開舉報企業“排毒”污染生態……對他而言,個人得失并不是第一位的,社會的公平正義才是“第一價值”。在這個動輒以“價值多元”作為遁詞的時代,陸群對剛正不阿的堅守,總能給人以純粹的力量和一往無前的勇氣。也正因此,他才會贏得如此大分貝的掌聲。
做正直的官,從來都不容易。唐代官員元結有這樣一段軼事。有人教元結求權求位之道:“于時不爭,無以顯榮。與世不佞,終身自病。君欲求權,須曲須圓。君欲求位,須奸須媚。不能為此,窮賤勿辭。”元結卻頗為不屑,對曰:“不能此為,乃吾之心。反君此言,我自作箴。與時仁讓,人不汝上。處世清介,人不汝害。汝若全德,必忠必直。汝若全行,必方必正。終身如此,可謂君子。”不是爭以顯榮、佞以安身,曲圓以固權、奸媚以求位,而是忠于內心、直廉方正,這是元結的“官道”。這雖為人所贊頌,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人?
時至今日,不少官員依然信奉“剛者易折,柔則長存”“謹言慎行”等處世哲學。有人搬出似是而非的論調,認為國家就像機器,腐敗就像潤滑油,機器里的潤滑油不能太多,但也不能沒有,指責陸群不應“管得太多”。面對這樣明里暗里的指責,陸群曾以一首《屈子祠懷古》自況:“獨清眾濁孤身立,百怨千憂兩淚淋。感恨平生何事最,行廉志潔少知音。”無論是作為一名國家干部,還是一名普通黨員,都須臾不可忘卻責任和使命。更何況,陸群是一名紀檢干部,嫉惡如仇、不平則鳴,本就是其職責所在。
當然,為官清正并不等于不近人情。做“老好人”“太平官”固然不值得效仿,老成謀國則值得提倡。處處鋒芒畢露,也會有好心辦壞事的時候。在這方面,陸群身上也有瑕疵。面對同僚和上級時,他過于直率,或許曾出現過“有罪推定”的失誤;在官場,他“不怕得罪人”,但過于沒有顧忌,也可能破壞了秩序。與此同時,陸群對弱者又“太軟”。他“看不得弱者的眼淚,經不起不幸者的一跪”,這也讓他往往被情緒所左右,導致主觀先行。陸群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坦言“我的個性不適合從政”。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陸群身上的個性瑕疵,比起他的正直品格,是支流和主流的關系。作為紀檢官員,這些瑕疵可以通過工作方法的改善、個人修養的提高而得以改進。反過來說,如果一個紀檢官員沒有這些正直的品格,即使再懂得官場規矩、再善解人意,又有什么用呢?唐太宗評價魏征,“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于陸群這樣的官員,亦可作如是觀。他們嫉惡如仇,為弱者吶喊,照見的是社會公平的部分缺失。以他們為鏡,可以在復雜而深刻的中國里,看到更多改革和法治的空間。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為陸群的離開感到可惜,也期望社會給下一個“陸群”多一點耐心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