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劉天華創作的二胡作品出發來分析劉天華先生的中西融合思想,從音樂結構、音樂節奏以及音樂旋律三個方面來分析劉天華先生的二胡獨奏作品,以了解在20世紀20年代后劉天華先生是如何提出向西方音樂學習、中西融合的新思想,并把它運用到二胡作品中。
【關鍵詞】劉天華;中西融合;二胡作品
劉天華是20世紀上半葉我國音樂史上重要的民族音樂家,他為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開創了一條中西融合的新道路。“一方面采取本國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的潮流,從東西調合與合作之中,打出一條新路來。”這句摘錄自他的《國樂改進社緣起》的話,充分表達了劉天華先生的國樂思想。劉天華在國樂事業上選擇的一個重要的樂器就是二胡。在當時,二胡被許多人視為“粗鄙淫蕩”,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劉天華先生巧妙而大膽的開創了中國音樂創作技法與西方音樂創作技法相結合的道路,為二胡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下面就簡要分析一下劉天華的這種中西融合的國樂思想在他的二胡獨奏作品中的體現。
在劉天華的二胡樂曲創作中,他既反對全盤西化論,也反對國粹主義,他努力學習繼承中國傳統音樂,也積極吸收西方音樂的作曲技法,創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二胡曲目。他一生共創作了10首二胡獨奏曲,這10首二胡曲充分體現了劉天華中西融合的國樂思想,有傳統音樂旋律的體現,也有西方作曲技法的體現,使二胡從處于戲曲、說唱等伴奏的地位發展成為一件極具表現力的樂器。
一、音樂結構
《光明行》和《病中吟》是劉天華創作的音樂結構比較特殊的兩首二胡獨奏曲,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兩首二胡曲結構方面的特殊性。
《光明行》是劉天華在1931年4月創作的,此時期正是劉天華的創作高峰期,在當時,有一部分人攻擊國樂,認為中國的民族音樂都是“軟綿無力”、“萎靡不振”的,對于這種攻擊,劉天華十分憤慨。“因外國人都謂我國音樂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證其誤”便是劉天華的創作初衷。
《光明行》的創作采用多段體的結構,全曲由引子、三個段落和尾聲組成,是一首帶引子和尾聲的復三部曲式,但準確的說《光明行》又不同于嚴格的復三部曲式,因為他省略了再現部,這種做法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很少見到。由于沒有出現再現部,所以,《光明行》整首獨奏曲總的來說就是兩個音樂主題在交替進行,兩個主題反復變奏,這又與我國的許多傳統音樂有相似之處,在音樂結構上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總的來說,《光明行》的音樂結構是帶有中西結構特點的混合曲式。首先,從表面上看,整個樂曲是ABA結構的復三部曲式,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從整個樂曲主題的表現方式及發展來看,《光明行》是兩個主題在循環變奏。這樣看來,《光明行》的音樂結構就是在傳統變奏基礎上的西方復三部曲式。劉天華的十大二胡曲獨奏曲中還有《空山鳥語》《燭影搖紅》也是類似的這種音樂結構。
《病中吟》是劉天華于1915年構思的旋律,1918年完成的,是劉天華先生完成的第一首二胡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病中吟》的音樂結構,劉天華先生采用了西洋的三部曲式,為帶再現的ABA結構,在我國傳統音樂中,大部分都是多段聯綴體的結構,這是第一個我國近現代音樂創作中,第一首民族器樂作品使用這種帶再現的結構。《病中吟》雖然是劉天華先生的處女作,但是整首樂曲結構的合理布局,以及學習西方的帶再現的三部曲式的結構,都顯示出了劉天華先生扎實的創作功力與才華以及他中西融合的國樂思想。
二、音樂節奏
《燭影搖紅》創作于1932年5月,它是劉天華先生創作的最后一首二胡作品。在劉天華先生創作的十首二胡作品中,只有這首作品運用三拍子,而且新穎的把八三拍與八十二拍進行混合創作,這種混合拍子的傳統音樂作品在劉天華先生創作之前是沒有出現過,從這首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劉天華先生對于二胡音樂進行探索,創新所做出的成就。這首作品劉天華先生在對二胡進行國樂改進的道路上,“東西方調和與合作”思想的極佳體現——旋律富有中國古典色彩,但節奏上借鑒了西方音樂的三拍子及復拍子,劉天華先生在藝術上的獨到見解和創造性的實踐也都在這首樂曲中很好的體現出來了。《燭影搖紅》是一首采用變奏曲式寫成的舞曲,全曲由引子、主題、尾聲組成。開頭的引子,由五小節的八三拍、散板和兩小節的三拍子組成,八三拍轉入散板后引入主題,主題由四個部分組成,后三個部分分別采用第一部分的樂句進行加花變奏,節奏明快,跳躍感強,富有舞蹈性。
三、音樂旋律
在劉天華先生的二胡作品中,在音樂旋律的創作中最能體現出他中西融合的音樂觀念的是《空山鳥語》《光明行》《獨弦操》與《燭影搖紅》,這幾首都是在五正聲的基礎上提煉出體現鮮明西洋大調或小調的音樂材料,再與具有中國傳統音樂氣質的宮調、羽調的五聲性旋律相交融。在旋律上中西融合、中西合璧更為突出的例子是《空山鳥語》,第一段是D宮五聲音階的旋律,第二段在D宮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出現了四級音fa與七級音si,這兩個音具有典型的偏音性質,第三段是D宮A徵調五聲圍繞著徵調在同一節奏下做各種分解進行。值得一提的是,尾聲非常簡練地對于樂曲進行概括與總結,顯現了西洋大調的氣質,從而把傳統音樂與西洋音樂氣質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綜上所述,劉天華先生在音樂手法上,是頗具特色而又豐富的,他最先把西洋創作技法運用于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對二胡的發展做出了大膽的創新與改革。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受到廣大音樂愛好者的關注與歡迎,在今天仍然被視為民族音樂的珍品。
參考文獻
[1]劉天華.《國樂改進社緣起》[J].新樂潮.
[2]袁靜芳. 《五四時代優秀的民族器樂作曲家革新家劉天華先生》[J].人民音樂,1980(6).
[3]茅原.《從十首二胡曲看劉天華的美學思想》[J].音樂學叢刊,
1984(3).
作者簡介:許晴(1991—),女,安徽阜陽人,民族:漢族,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現為安徽師范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