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媒介重大文字差錯問題的出現,是編輯和校對不認真,還是管理制度執行不嚴?以后又該如何防范?一時議論紛紛。本文通過對重大文字差錯事件的回顧,深層次分析其成因,提出這主要是校對隊伍建設的問題。要做好今后的校對隊伍建設,必須在以往校對隊伍的建設經驗上,增加新的內容,即排除經濟干擾,培養校對人員的忠誠度,以及樹立正確的校對工作導向。
【關鍵詞】重大文字差錯;校對隊伍;建設
【作者單位】尤建忠,浙江工商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據最新數據統計,2014年全國共出版報紙1912種,這些報紙每日為民眾提供豐富的信息資訊,滿足民眾對新聞的廣泛需求,成績是突出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當然,報紙文章的文字還不是十分完美,讀者時有發現文字錯誤,這也是很現實的。從公布的文字質量檢查結果來看,2015年上半年小錯雖然多了些,許多報紙差錯率超過萬分之一,總體還是無傷大雅,普遍的是語法問題,偶爾出現知識性錯誤。但是,到了2015年年關之際,國內報紙接二連三出現重大文字錯誤,引起眾多業內人士關注。
事實上,報紙的編校質量滑坡現象并不是孤立的,圖書出版的編校質量雖然沒有到屢出重大文字問題的危險態勢,但也不樂觀。這可以從2014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啟動“出版物質量專項年”活動后,所進行的歷次全國范圍圖書質量檢查結果看出——編校質量不合格圖書品種數量之多,令人觸目驚心。而且抽檢結果顯示,查出來的差錯一次比一次多,有的圖書差錯率竟然超過萬分之十!
那么,新聞出版業文字編校質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是編輯和校對不認真,還是管理制度執行不嚴?以后又該如何防范呢?本文試圖通過對近期報紙重大文字差錯事件的回顧,結合媒體的眾多分析,剖析深層次原因,以期獲得對當前校對工作形勢的正確評估,為今后對癥下藥解決類似問題提供思路。
一、 2015年下半年媒介文字差錯事件回顧
2015年下半年,公開報道的報紙重大文字差錯主要有以下幾例。
11月6日,《無錫日報》在報眼位置的新聞標題中將國家領導人的名字寫錯, “平”錯寫為“年”。
11月12日,《三亞日報》四版新聞《三亞下撥3000萬元建19個村級活動場所》一稿中,出現這么一段文字:“據了解,全市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主要由因貪污和受賄部牽頭,市委組織部多次召開會議,部署工作,推進建設。”這其中,“因貪污和受賄部”是嚴重文字差錯。
11月13日,《南方都市報》FB05版《順德北部片區項目啟動 簽約55項目金額722億》一稿圖片文字中寫道“昨日下午3時,順德北部片區項目對接大會暨項目奠基及動工儀式在廣東(潭州)國際會展中心場址舉行,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在會上辭職”,但是在正文中為“致辭”。
11月30日19時38分,新華社播發的通稿標題將“奧巴馬”錯寫為“奧馬巴”。盡管在隨后的20時25分,新華社發了改稿通知,對錯誤進行了更正,但一批手快的門戶網站被“坑壞了”——“奧馬巴”生生地出現在中國網、中國政府網、財新網等多家門戶網站頁面。第二天出版的報紙中,《煙臺晚報》《銀川晚報》《東南快報》《青年時報》《今日早報》《巴渝都市報》等多家報紙集體“中招”,任由“奧馬巴”見報。
顯然,這些文字錯誤是低級的,媒體評論人曹林稱其為“奇葩差錯”。要查出這些差錯,并不需要太高的校對技術,只需要認真。倒是下面一類政治差錯,具有一定的隱蔽性。
黃驊綜合大港建設是渤海新區開發建設的重中之重,奮戰在工程建設一線的建設者們也“忙里偷閑”,集中收看了十八大開幕式盛況。(新華網河北頻道,2012-11-09)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像丁煥青這樣有機會“忙里偷閑”觀看十八大開幕式的環衛工人還是少數,絕大部分環衛工人要堅守在環衛保潔工作一線,為城市整潔辛勤勞動著。(許昌文明網,2012-11-09)
這樣的報道,還能在網上搜索出一些來。成語“忙里偷閑”意思是在繁忙中抽出一點空閑時間,顯然不適合這種語境。
二、文字性差錯的追根溯源
這幾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新聞出版單位的管理還是很嚴格的,新聞報道和圖書出版的工作流程都有嚴格的規定,也經常檢查。至于文字內容,三審三校是一再重申必須堅守的,也是經常要檢查的項目。
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國家近期已經加大在崗人員的繼續教育管理力度。比如根據《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管理規定》和《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每位出版專業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能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定內容的面授形式繼續教育不能少于24小時。
類似的,根據《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人事司關于開展新聞采編業務能力提升網絡培訓的通知》,新聞采編從業人員要通過網絡接受國家有關部門指定的聽課培訓。同時,地方集團還要自己組織相關的業務輪訓。
顯然,說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或者專業培訓不夠,是站不住腳的。從出現的重大文字差錯來看,也不是從業人員的編校能力問題。那么,報紙和圖書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多差錯,而且呈現日趨嚴重的態勢呢?
我認為,除了個別重大差錯是因為傳統媒介觸網,追求新奇快,最主要的還是新聞出版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有了疏漏。正如曹林在評論中所說,出現這些低級差錯不是偶然的,首先暴露出當下媒體出現的人才斷層危機,尤其是傳統的、負責檢校的編輯的缺失,使媒體失去一批嚴格的文字把關人。得出此結論,我是基于以下各方面的深層次分析。
1.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大,新聞出版單位收益減少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年4月在東北地區視察時發表講話稱,中國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雖然這是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并非我國獨有的經濟問題,但經濟下行,各行各業的收入總會減少。
我們知道,新聞出版的市場需求是與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相關的,經濟滑坡,新聞出版要想獨善其身非常困難。具體到新聞出版單位,效益總會有所下降;具體到從業人員身上,就是平時的收入下降,這樣會影響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按常規,企業效益好時抓利潤,效益不好時抓紀律。現在收益預期下降,單位肯定會嚴明工作紀律,員工應該完成的創利指標也會加重。這些,對于留住人才是不利的。
2.國內股市震蕩劇烈,股民不安心工作
2015年,我國股市遭遇了歷史上罕見的劇烈震蕩,半年內上證指數從3160點漲到5178點,許多炒股人的資產翻倍,甚至漲了幾倍。大批炒股人見機開始融資,朋友圈里經常有創造出千萬富翁的動人神話,這對周邊朋友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那段時間,人們聊得最多的是股市,特別是9時30分到15時之間,在人們看來,股市賺錢比什么都重要。下半年,股市出現暴跌,上證指數從5178點暴跌至3432點,在融資爆倉或平倉的情況下,股民損失慘重。看著股票賬戶里的資金日漸減少,相關校對人員更難進入校對狀態。
可見,校對人員若炒了股票,股票漲時沒有時間工作,跌時更沒有心情工作。
3.網絡媒體興起,傳統媒介人才流失嚴重
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特別是進入移動互聯時代,各種新聞APP的出現,給傳統媒介帶來了極大的沖擊。這些沖擊來自于內容、傳播方式、經營收入、用戶等。最為明顯的,莫過于很多紙媒的發行量在萎縮,用戶在流失,效益大幅下降。
當然,那些成長迅速、代表新興媒介的網絡新聞APP,比如號稱“兩微一端”的微博、微信及今日頭條客戶端,對傳統的新聞出版從業人員來說吸引力巨大。權威的AppBase最新數據顯示,2015 年10月新聞媒體APP綜合競爭力前10名分別是搜狐新聞、今日頭條、騰訊新聞、暢讀、ZAKER、百度新聞、新浪新聞、沖浪快訊、Flipboard和網易新聞,它們5位數的月薪著實從傳統新聞出版單位吸引了許多熟練人才,特別是那些骨干校對人員。就像有人在微信上說的那樣,“出版業最有情懷的那批人正在遠去”。
4.國內就業壓力陡增,跳槽頻繁
連續幾年,年年700萬的大學畢業生,是我國就業大軍中的主力。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我國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066萬人。面對就業人數這么多的就業背景,一個人要找到好工作是非常困難的。對就業困難最有說服力的事,就是一個國考崗位有幾百人爭搶現在已不足為奇,往年碩士研究生還容易進的出版社,今年連博士都在搶編輯崗位,甚至是競爭校對崗位。
應該說,我國新聞出版單位大批量吸納新人是改制后的事。以前限于編制和業務量的控制,每年吸納的新人并不多。納新較少的后果就是這幾年新聞出版業務量大增的時候,大批老人即將退休,而熟練的中青年還沒有完全能接上,再加上人才流失嚴重,繁重的工作自然壓在新人身上。這些新人許多是因為理想工作單位進不去,暫時棲身于新聞出版單位做校對,對新聞出版事業缺乏忠誠度。
顯然,校對工作很難有高薪。這就決定了一些編校人員是隨時要跳槽的,出了重大文字差錯,正好一拍屁股走人,沒有太多眷戀。本人在參加一些圖書編校質量檢查時就發現,差錯很多的一些人員基本已經自動離開單位了。
5.單位招聘重資源,輕校對
以往出版單位招人總要測試應聘人員的文字校對能力,現在很少有單位測試校對能力了,多的是專業能力測試。從我一些學生參加招聘的面試情況來看,結合網上所說情況,感覺出版社招聘就像碩士考博士那樣,要求應聘人員講專業理解,講國內專業資源。這就說明,出版社開始看重新人的專業背景,特別是今后組稿的專業資源,也就是看重以后選題的能力。
至于新聞單位,有的招聘會考一些校對能力,但這絕對不是考試的重點;有的招聘只考新聞采編能力,根本不考文字校對能力。
都說校對能力是編輯的基本能力,重視選題能力而忽視校對能力,是極其錯誤的。新聞報道和出版物的文字編校質量近來明顯下降就是招聘考試方向有誤的明證。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進了新聞出版單位,就應該有一定的覺悟,努力做好工作,不應多考慮經濟得失。只是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新聞出版單位都在大中城市,新一代新聞出版人面臨的經濟壓力是非常大的,沒有安居如何樂業?
三、嚴把質量關,加強新聞出版校對隊伍建設
沒有一支好的校對隊伍,就不能保證新聞報道和出版物的高質量,也無法保證出版的內容與國家政策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以往校對隊伍的建設,主要側重校對業務能力的培養,這些今后還是需要的。但我認為,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要做好校對隊伍的建設,還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排除校對工作中的干擾因素
校對工作需要校對人員平心靜氣地校讀,專心致志地比照,聚精會神地正錯。所以,一些出版社的老同志很忌諱嘈雜,即使是工作電話也不宜喧嘩,不然,看稿件時就很難找到校對的感覺。特別是在校對重要稿件時,更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有一位老出版人講過一個故事:一個會計記賬,因為邊聊天邊記賬,結果聊到“十月懷胎”,會計把報銷款項記為“十月懷胎”。后來查賬,會計怎么也想不出為什么會在賬簿上寫上“十月懷胎”。這一故事說明,聊天是無法集中精力做工作的。
干擾因素,特別是類似股市動蕩這樣的經濟干擾因素,不同于外界的聲音干擾,但其影響超過外界的聲音干擾,因為它是生于內心的騷動。盈虧都讓人無法靜心,這不是校對人應有的心理狀態。
要排除經濟干擾,新聞出版單位一定要嚴明紀律,規定上班期間不能做私事,更不能炒股。沒有炒股,就沒有面對盈虧時心情的跌宕起伏,就沒有控制不住的情緒騷動。很難設想,編校人員上班炒股還能認真工作。單位領導更要以身作則,帶頭實行。
2.培養編校人員的忠誠度
編校人員只有具有一定的忠誠度,才會熱愛出版事業、熱愛單位、熱愛校對工作,才會認真工作。編校人員沒有忠誠度,出了事一拍屁股走人,損失的還是單位自己。要知道,文字內容出差錯,多的是重大問題。
忠誠度分主動的和被動的兩種。主動的忠誠度就是本人喜歡校對工作,所工作的單位又是自己喜歡的新聞出版單位,這事關單位的品牌建設。被動的忠誠度就是單位所給的工資、福利、獎金等達到編校人員的期待值。
我們在這里強調,員工的福利要多考慮年限因素,也就是在本單位服務時間越長,福利累積要越大。年限因素不能太小,不然福利累積到無所謂的地步,就失去了本應有的留人作用。
主動忠誠度固然好,需要單位各方面的努力,特別是品牌建設;被動忠誠度雖然強調物質獎勵,但在高房價的經濟時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兩者缺一不可,都是校對隊伍建設強有力的手段。新聞出版單位要主動關心校對的生活,這樣才能提高校對的忠誠度,才能使校對安心工作。
3.樹立正確的校對工作導向
對編校質量好的,技術水平高的人才,一定要重獎。單位一定要樹立校對工作的正確導向,在鼓勵校對人員提高校對技術水平的同時,要重獎校對質量好的校對人員,嚴懲校對質量差的校對人員。
校對考評忌諱不公,比如稿件校對難度小,校對速度快,收入就高;稿件校對難度大,校對速度慢,收入就低。對于校對技術好,校對質量高的校對人員,要給予額外獎勵。不要有的人校十本差的,只查一本就罰一本,但另外九本差的拿到很多錢;校六本好的,查一本獎勵一本,但另外五本拿到的錢并不多。這樣會鼓勵重量不重質,反正做差了罰得少給的還多,做好了給的少獎的也少,這會使人感覺沒有出路。
當然,像浙江文藝出版社那樣,高薪引進校對人才,在出版業內是少有的,但絕對是明智的。
綜上所述,出了重大文字差錯,教育了一批人,也提醒了更多的人。關鍵在于正確反思,有效應對。只是被動地防范最高領導人的新聞報道或出版物問題,沒有看到校對隊伍建設的深層次問題,還會出其他重大問題。到底應該怎么做,2016年的新聞出版單位得好好想想了。
[1] 曹林. 連環奇葩錯誤見證媒體的失敗者情緒[N]. 晶報,2015-12-08.
[2] 齊秀娟,江鷹. 淺議校對人才選拔、培養和管理機制的建設[J]. 中國編輯,2010(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