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項
【摘要】 心理素質包括感覺,知覺,信心,意志力,注意力,和韌性等很多方面,穩健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想象力是表達小提琴演奏藝術音樂性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有關小提琴演奏藝術方面的文章和書籍多如牛毛,如何解決小提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質和想象力的書籍卻比較少,導致學生在表演中不能更好地表達小提琴演奏中的音樂性。我就小提琴學習中如何鍛煉穩健的心理素質和培養豐富的想象力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廣大的小提琴教育者共同探討。
【關鍵詞】小提琴; 心理素質; 想象力;音樂性
我校是一所專業性的藝術學校,音樂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器樂和聲樂專業。然而發現在專業技巧書,教材、曲譜、輔導材料等方面的書籍居多,關于如何解決小提琴演奏中的心理素質和想象力的書籍卻比較少,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豐富這方面的知識,導致在表演中不能更好地表達小提琴演奏中的音樂性。
我從事小提琴教學已有二十多年,在這多年的教學中,發現很多小提琴教師只注重技巧方面的學習,一味地追求華麗的技巧,而忽略了小提琴演奏中的音樂性。導致很多小提琴學生的演奏沒有感染力,從而失去了學習音樂的初衷。為了使學生在演奏中更好的表達音樂性以達到學習小提琴的目的,我在對小提琴演奏中就怎樣更好的表達音樂性與如何鍛煉穩健的心理素質和培養豐富的想象力方面的關系有一點較為粗淺的認識來和廣大的小提琴教育者探討。
一、穩健的心理素質是小提琴學習中表達音樂性的基礎
奧爾夫講過:“每個孩子心里都有一顆音樂的種子。”我們小提琴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要讓每一顆種子發芽。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音樂審美能力的普通公民。通過小提琴教學培養人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培養人的健康心理。
在小提琴學習中穩健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是小提琴表演中音樂性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從心理學角度講:心理素質包括感覺,知覺,信心,意志力,注意力,和韌性等等。穩健的心理素質是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能生根發芽。小提琴的學習同其他的樂器學習相比有較大的不同:第一,小提琴的演奏姿勢。因為小提琴的姿勢是左肩和左腮夾住琴身與身體形成450角,左手肘向內彎曲,右手握弓在琴弦上成直線運動。在演奏過程中這種姿勢容易造成演奏者身體緊張,導致心理壓力較大。第二,右手握弓的控制教困難,心理一緊張弓子就不聽使喚,發音就出現問題。第三,小提琴換把及音準。因此,有些演奏者在臺下演奏的很好,指法熟練,弓法的處理得當,換把流暢,樂曲的音樂性表達完善。但是一到臺上就緊張完全發揮不了,出現左右手配合不協調,運弓不穩,節奏錯亂等。除了以上的不同外,小提琴演奏者同樣要有強烈的自信心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沒有強烈的自信心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也不能是穩健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不僅要有嫻熟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有穩健的心理素質。那么如何去鍛煉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鍛煉:首先,關于姿勢、握弓、換把、音準、樂曲處理等技巧方面的問題,通過平時的勤奮練習,做到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其次,有關自信心方面的問題,我是這樣做的。對于初學者,要盡快讓學生學會一首較為熟悉的小歌曲,鼓勵學生在同學、家長、親戚朋友面前大膽表演,并且及時加以肯定。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生,多多提供表演的機會,如參加樂隊、學校或有關部門組織的比賽等。在比賽演出過程中,對表演好的加以肯定,對表演不理想的多多鼓勵。第三,注意力的問題。小提琴演奏家梅紐因先生曾說過:“站在演出舞臺,我就無暇他顧,什么也不想了,唯一的念頭是如何讓我的‘小鳥(指小提琴)唱出最美妙動聽的歌來……”多明戈說他臨場表演時全神貫注地集中在表演上,他說:“在我頭腦中一瞬間出現了真空的感覺,這時就只想到所唱的歌詞和表演中所要的東西了。”全神貫注是保證音樂表演獲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心理狀態。
因此,每一位小提琴演奏者要想完整地演奏一首樂曲,并且把這首樂曲的音樂性準確的表達,必須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心理素質,輕松自然地從心理流露出音樂。只有打好穩健的心理基礎,才能在臺上盡情地表演,通過小提琴那豐富的表現力把樂曲的音樂性傳到每一位聽眾,使每一位聽眾得到美的享受。
二、想象力在小提琴學習中表達音樂性的重要性
音樂是時間藝術,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體驗和想象。正如張前先生所說:“想象是貫穿在音樂表演過程中的一種重要心理要素,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情感的體驗意境的領會都離不開想象的作用。音樂的一切藝術表現,都是通過聲音與表現對象之間的比擬,象征以及模仿的關系來實現。而想象就是使這些關系得以實現的橋梁。表演者的想象越豐富,他對音樂作品的內涵就越清晰,聽眾從他的表演中所感受的情感與意境也就越鮮明。也正因為如此,中外許多音樂表演藝術家和理論家都對想象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予以高度重視”。
我在最初學習小提琴時,老師每天要求我拉空弦,而且還要越慢越好。當初我很是想不通,這種既單調又枯燥的事情與拉小提琴有什么關系呢?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我漸漸明白了這是老師在訓練我的想象力。每拉一遍時要有不同的想象力,有不同的畫面。后來,每當我在練習樂曲時,老師就要求首先了解這首樂曲的簡介,弄清楚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進行練習,慢慢地在拉小提琴樂曲時就有了畫面,基本能夠表達樂曲的思想情感,并具有一定的音樂性。
當老師后,我就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生在初學樂曲時,我就選學生熟悉的兒歌,如《上學歌》《找朋友》等。剛開始時,學生拉得單調乏味,后來,我就讓學生想象一下你上學時的心情和在學校跟同學們一起學習時的情境,是不是很高興快樂。那么,你在拉這些樂曲的時候就按照這種心情去拉就行。于是,學生就慢慢地按照這個思路練習,最后,學生拉得有滋有味,效果非常好,并得到家長的好評。由于學生的層次不同,高年級的學生在拉小提琴時,就要求學生聯想到所學到的課文知識,幫助培養想象力。如:高中語文課本有一篇《伯牙鼓琴》的古文: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呼!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蕩蕩呼!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篇課文講的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但是從音樂的角度是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它所講的正是音樂表演者在表演中的想象激發了音樂欣賞者--觀眾的情感想象,猶如身臨其境,于高山流水中如醉如癡。為什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好多小提琴家在演奏時全神貫注甚至旁若無人,閉目搖曳,這表示其已深緬到豐富的想象思維中去了,在樂曲繪制的情景中神游。學生了解這些后,在練習小提琴時,就不會一味地練習技巧,同時,有意識地培養想象力,逐漸地達到樂曲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意境。
每一位學習小提琴的學生,都想演奏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因為這首樂曲家喻戶曉,旋律優美動聽,表現力豐富,音樂性極強。所以吸引了小提琴演奏者都想演奏。但是,當拿到曲譜演奏時,索然無味,與自己從大師那里聽到的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感到非常懊惱。我就跟學生講,拉小提琴要用心去拉,不是做體操,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梁祝》的主題所描述的是一段甜美的愛情主題,展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音畫世界,使人感受到如醉如癡美景。在獨奏這段主題時,就要求把每一個音都拉得細膩柔美,體現作者的意圖和想象。第二段,講述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載學習的情景和如膠似漆的友情。這就要演奏得激情、跳躍、歡快。第三段,講述的是長亭惜別。要演奏得依依不舍,難舍難分。第四段,講述的是英臺抗婚。要想象祝員外所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兇殘,英臺抗婚的痛苦心情。這樣才能演奏出洶涌澎湃的高潮和抗婚的憤怒。第五段,描述的是梁山伯和祝英臺樓臺相會時,互訴衷情,如泣如訴,最后投墳化蝶。音樂再現愛情主題,帶著神秘的色彩,把人引入秀美的意境。腦海里要對梁山伯、祝英臺的愛情賦予遐想和祝愿。學生聽了這些講解以后,每當演奏到相應的樂段時,就會聯想到相應的畫面,以所學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加上豐富的想象力演繹出美妙的音樂,使人浮想聯翩,享受音樂的美感。
三、總結
要想成為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演奏者,在表演中不僅僅要求要有穩健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想象力,同時也是一種音樂綜合素質的體現。穩健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想象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好的,這就要求演奏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堅持長期的鍛煉和培養,持之以恒。小提琴演奏是一種藝術情感的傳遞,演奏者除了要具備穩健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想象力外,還要有個性化的創造力,才能讓演奏者更加深入地體會音樂作品里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藝術韻味,從而更好地表達音樂性,在藝術的殿堂里馳騁縱橫。
參考文獻
[1]廖乃雄著.《論音樂教育》,2011年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
[2][匈]C.弗萊什(C.Flesh)著.《小提琴演奏藝術》(第一分冊、第二分冊)1960音樂出版社出版
[3]《歌唱藝術》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第1版 ,2011年1月1日
[4]張前著.《音樂美學基礎》.1992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