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鳳 魏占杰
【摘要】城市貧困問題是經濟學、社會學乃至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在解釋城市發展的問題上,社會空間視角具有明顯的優勢。《城市貧困的社會空間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為城市貧困空間研究的“樣本”,通過對城市貧困空間的實證研究,探討了空間正義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的途徑。
【關鍵詞】城市貧困;空間視角;空間正義
【作者單位】齊鳳,河北軌道運輸職業技術學院;魏占杰,河北師范大學。
城市貧困問題是經濟學、社會學乃至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目前已經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但從空間視角來觀察和思考城市貧困問題的成因與解決途徑,卻是最近的事情。林順利博士將人文地理學的空間視域引入中國城市貧困問題的研究領域,推出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范式,并形成了這本名為《城市貧困的社會空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版)的研究成果,確實給關注城市貧困問題的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以極大的啟發。作為該書出版后的第一批讀者,我們有著很深的感受,現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城市貧困研究的空間分析傳統與本土化路徑
自社會學誕生以來,城市貧困研究就有空間分析的傳統。隨著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學術界對空間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以法國馬克思主義思想家亨利·列斐伏爾和美國學者大衛·哈維為代表的城市研究者,將人文地理學的空間思辨引入城市資本主義增長的研究中,把空間競爭和社會分化聯系起來,為當代資本主義資本運行和城市社會變遷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在這樣一種學術演進背景下,將西方城市社會學的社會空間視角延伸到中國城市貧困的研究領域,應該是拓展研究視野并形成本土化理論與研究方法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以往的西方城市空間分析文獻中,選取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國際化的大都市,國內學術界也都選擇北京、上海、廣州和武漢這樣的大都市作為研究對象,很少有人將這種分析方法引入中小城市。而林順利博士將城市貧困空間研究的對象選在了河北省保定市,“標本”的解剖價值似乎小而又小。但林順利博士有他自己的現實考量。“保定市毗鄰京畿,南接省會石家莊,北接首都北京,受兩地牽制,經濟發展緩慢,計劃經濟仍有殘留影響。這樣一個地方城市,政府規劃的影響力度更大,房地產開發還處于上升空間,同時,城市貧困的區位化也可能處于一種‘萌芽狀態,做這種城市的空間分析,較之上述大城市,更具有‘地方的色彩,也更適合做基礎的分析。”(見該書《自序》)
其實,就林順利博士給出的這些理由而言,本身是頗具說服力的,但筆者感覺他刻意隱瞞了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所執教的大學坐落在保定市。要想運用實證方法從事城市貧困空間問題的研究,研究者必須要對研究對象有豐富的感性認識,否則他無法深入研究對象內部,更不用說形成深刻的理性認識了。與城市空間研究相類似的一個例子是社會人類學的發展歷程,早期的社會人類學以落后族群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需要到所研究族群的聚居地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得到有價值的一手資料。同樣的道理,要使城市貧困空間問題的研究走入本土化路徑,也必須以最熟悉的城市作為“樣本”,林順利博士的選擇是明智的。
二、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研究的優勢在哪里
在解釋城市發展的問題上,社會空間視角的優勢是明顯的:首先,空間包括地理空間和物質空間,是城市發展過程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主導經濟發展的根本,因此沒有比用土地及其附屬空間更合適于解釋新時期的城市發展與階層分化;其次,空間是符號性的,可以來區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可以從認知和象征層面去考察城市中不同人群的不同生存方式,也可以賦予不同空間以不同的意義來區分不同的階層——畢竟,窮人居住區和富人居住區不僅僅是每平方米的價格差距,還有社會心理和人們價值評價上的差距;再次,空間是生產性的,空間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由地理空間和物質空間與人的行為互構的過程和結果,這種互構不停息,空間就不斷地生產和再生產。相較于其他研究方法,城市貧困的社會空間研究能夠更好地從宏觀尺度揭示城市貧困人群的分布范圍,這個角度是很獨特的。
林順利博士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保定這座城市物質空間的變動過程和當下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的實證研究,具體描述和分析了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各種力量對城市貧困空間的影響和作用機制,并且仔細分析了在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城市貧困空間結構。更難得的是,他又從主體日常生活的視角考察了城市貧困主體對外界空間變動的反應,并分析他們對自身所處社會空間的建構行為和建構過程。這種宏觀角度的研究極具理論與現實價值:首先,通過檢索統計資料和實地考察(包括研究者自身的觀察和對貧困人群的訪談),廓清了保定城市貧困人群的集中分布區域,為后續研究鋪墊了基礎,唯一不足的是未能勾勒保定貧困人群分布的地理圖;其次,通過城市發展史和城市地理學視角的梳理,揭示了保定城市貧困空間形成的歷史與現實原因,既包括政府主導的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規劃,又包括市場主導的商業土地開發(房地產開發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再次,通過專業的社會學研究方法,揭示了社區環境對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是指社區貧困聚集的氛圍和最低生活保障對低保人員的影響,以及其他階層對貧困人群的排斥與隔離。
三、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研究的價值何在
與其他視角相比,空間分析具有較為強烈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價值取向,這一點在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的微觀分析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
林順利博士通過對一個社區的微觀分析,揭示了社區內城市貧困的空間結構和特征。他將城市貧困空間劃分為居住空間、日常生活空間、組織和交往空間三種類型,歸納了不同類型空間的獨有特征:(1)在居住空間方面,貧困人群的居住范圍在貧富差異不明顯的社區基本上是分散的,貧困人口集中的地方主要出現在老城區、過去的集體宿舍以及“城中村”里。(2)在日常生活空間方面,貧困人群無論是在經濟活動空間、休閑娛樂空間,還是在購物活動空間,均呈現出一種被邊緣化的特征。(3)在組織和交往空間方面,城市貧困組織身份缺失,貧困人群的交往空間呈現出“內縮”的特征,即貧困人群與外界交往實務意圖也越來越弱化。對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結構的劃分,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也是林順利博士基于實地調查數據所做的理論提升,對于形成本土化的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理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結構的劃分,不只具有理論建構上的價值,更有實務層面的可操作價值。
首先,作為城市主體之一的貧困人群,他們在存在感和身份認同方面存在著被邊緣化傾向,對空間的認知和認同體現為“懸置”的自然態度和策略性的社會態度兩種。實際上,城市貧困人群雖有強烈的意愿表達訴求,但在實際行動上卻是蒼白無力的,因為他們可支配的社會資源十分有限,態度消極者就把自身地位上升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這很不利于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城市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應該給予貧困人群以更多的意愿表達渠道,認真傾聽他們的利益訴求,提升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的生產和再生產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等多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城市貧困主體自我構建的結果。這一過程帶有明顯的空間剝奪性質,是城市主體間權力分配不等的體現。針對這一結論,林順利博士從社會政策角度出發,探討了空間正義的可能性及其實現的途徑。實現空間正義,是前面所有研究的邏輯結論。只有實現空間正義,才會對城市貧困現象的減弱與消除奠定良好的基礎。
城市研究發展至今,包括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提出的熱點問題 “京津冀一體化”抑或者是后來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提法,其本質實際上仍然是“發展”為主導的思路。大城市集群發展固然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局,但這一系列空間規劃和演變給弱勢群體帶來的邊緣化后果也理應得到重視。從京津冀整體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本書所調研的保定市似乎面臨著一次城市發展整體提升的契機,但是,在空間分析的體系中,地方城市融入以北京為核心和主導的大城市群,必然意味著城市產生新的增長極,也會使原老城區進一步衰敗。
即使城市發展的動力足以將老城區整體納入規劃,老城區同樣也會面臨新一輪的城市空間生態競爭和分異的過程。因而,社會政策的制定者需要高度關注城市貧困群體的空間權力,并且在福利和服務方面對弱勢群體予以支持,這也是城市貧困社會空間的存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