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一書以辯證整體觀和共生觀作為理論討論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通過反思之前教練員培訓中理論整體性與實踐共生性的缺失,提出了現代意義上教練員培訓的整體觀和共生理念。該書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廣價值,是教練員培養工作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培養模式;整體;共生
【作者單位】鐘蕾,江西財經職業學院。
體育作為人類的基本實踐活動,并非在社會中孤立存在,其受制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經得起社會活動的檢驗。新理念、新技術與新方法的合理應用直接影響了體育事業的發展,尤其對教練員群體的影響更為突出。一方面,體育科技理念與方法給教練員提供了全新的知識和技能,以保證教練員能夠保持較高的教育素養和執教理念。只有理解并真正掌握了全新的體育鍛煉理念與技術,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實現對專項運動員的高層次培養。另一方面,體育科技理念與方法要通過教練員傳授給運動員,因此必須提升教練員自身對相關理念的掌握能力。
在我國,教練員培養模式的創新不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但從整體的角度和共生的視域討論教練員培養模式則是近年來較為前沿的話題。這里面涉及“整體”與“共生”兩個概念。學界對上述兩個觀點的認知存在諸多差異,并產生了教練員培養模式的不同方向及理解。體育總局科教司委托人民體育出版社編輯出版的《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一書,以辯證整體觀和共生觀作為理論討論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通過反思之前教練員培訓中的理論整體性與實踐共生性的缺失,提出了現代意義上教練員培訓的整體觀和共生理念。該書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廣價值,是教練員培養工作的有益探索。全書共分十二個專題,介紹最新科學訓練理論、技術和方法,是教練員崗位理論知識培訓的現實參考和理論遵循。在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2015年全國教練員科學訓練系列講座中,《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一書就被指定為唯一的培訓教材,取得了較好的評價和反饋。
一
《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所涉及的培訓課程強調了整體性的基本特征,形成了較為明確的方法論。該書注重教練員培訓中科學理念、科學方法、科學技術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既重視整體的重要價值,也不排斥從局部出發探究整體。一方面,本書在編寫的過程中就強調了課程的整體性。此處的課程概念明確了是教練員進行各種教學活動的經驗綜合。在教練員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該出提出要充分認知環境、教材等因素與教練員的有機互動,指出提升教練員能力的基本要求。尤其要準確區分正規課程與非正規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等相關概念,在課程理念、目標、形態、內容、實施等諸多要素中強化整體性的解讀,構建多維度的課程體系。另一方面,在教練員培訓的課程設置上,該書認為要明確新形勢下課程的發展會導致質變,而想要質變就要突破某些傳統教練員的訓練理論,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高的層面、更廣的領域實現對課程整體性的解讀與完善。
該書編者注重揭示教練員培養過程中某些事關全局的整體性內容與環節,適時找出整體性缺失前提下的具體問題,通過揭示和剖析問題,提出明確的解決策略,進而化解教練員培訓過程中的矛盾。在具體章節論述中,編者試圖向廣大的教練員群體傳達整體性觀念指導下的體育課程理念基本框架,通過分析傳統意義上教練員培養中出現的整體性缺失問題,從全新的目標、理念、內容、形態與實施等方向出發,揭示整體觀念指導下的教練員培訓全鏈條。如該書編者首先分析了傳統意義上具有專項特征的教練員訓練的優勢與劣勢,為教練員培訓設計了宏觀導向。當然,我們也注意到編者在強化本書整體性指導意義的基礎上,也通過相關管理部門積極開展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立項申報工作,協調各個專項的理論與技術訓練,從而切實提高專項運動教練員的執教水平。
二
如果說整體性的觀點是《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在理論層面上對教練員培訓建設的貢獻,那么共生觀點的應用,則注重的是在實踐層面激活教練員培訓的內生動力,讓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教材編寫的實用性。共生(Symbiosis)的提法最早見于古希臘,在希臘語中其基本概念強調的是相互依存。共生的現代內涵是1879年由德國著名學者德貝利提出的。在作者看來,共生的基本含義指的是不同的種屬類型按照相同的具有他性的內容結合在一起。這一理論的觀點是,共生是人類社會以及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其本質是協商與合作的關系,指向的是協同以及互惠共生的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包括共生模式、共生單元、共生環境三大因素。共生理論因其自身的獨創性與前瞻性而為當下的社會科學所廣泛應用。
站在現代教練員培訓的角度,共生主要強調了教練員主體基于物質存續性的內在聯系與外在形式?!冬F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強調了體育理念、技術與教練員培訓渠道的共生。新形勢下,教練員培訓與科技創新、理念升級等融合共生能力指標體系的建構,體現了體育活動參與部門之間的互動關系。一是強化了教練員主體共生能力的提升。我國現階段不同運動專項的教練員主體之間存在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關系,但上述關系是一種理想狀態。實際上,各個專項的運動教練員之間在理念、思路與方法上存在的差距較大。我們從共生模式出發,強化體育活動參與主體(尤其是教練員)在業務水平、管理方式等層面的共生,就是為了彌補各個專項運動員之間存在的關系不穩定?;谏鲜龇治?,不同專項的教練員主體之間的聯盟效應,進而實現業務層次與內容的拓展與互補,這是體育面對新科技、新技術沖擊與運動員本身需求多樣變化時必然尋求的中心思想。二是完善了教練員群體共生能量特征建構。我國現階段教練員群體與科學技術人員在全新理念與技術的傳播上存在著多元化、多樣化的關系,因此必然要使這些理念和技術在各自服務范圍內具有差異性的融合發展路徑。實際上,教練員群體在科技知識傳播中具有實踐基礎,能夠更深入、更實際地傳播內容。
《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完善了教練員培養與新經濟、新媒體融合的共生。一是強化了教練員對當前新經濟社會現狀下科技力量的認知。眾所周知,美國經濟學家探討新經濟的基本內涵,改變了過去從生產實體的產品的基本模式,轉向知識與信息的生產轉變,也就是在傳統經濟中的長期增長論、增長源泉論與商業周期論等領域提出新的觀點。也正是在這種固定成本與邊際成本的不斷消解中,體育科技與體育理念實現了新的發展,體育科技與體育運動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兩者融合進程加速。而職業體育之所以能夠實現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路向轉型,離不開其自身與新科學、新理念之間的共生與耦合。二是推動了教練員群體對新媒體在教學中的認知。新媒體使人能夠深度介入、強化新媒體與體育消費的體驗化傳播、天然的互動體驗內容。所謂的新媒體與體育教學多媒體聯動,也就是不同媒體介質之間對同一主題的不同形式報道,以及不同媒體介質之間進行信息來源的相互融合。與此同時,新媒體也是體育傳播的重要載體,比如通過體育賽事的完美轉播來實現了科技、傳媒與經濟的良性互動。在這些由新媒體營造的體育文化場域中,比賽的戲劇性、競爭性等內容通過現代傳播技術得以更及時展現,我們甚至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影像似乎具有比真實更為強烈的擬真感。另外,在真實性與體驗性的介入中,受眾實現了對體育文化的深度介入與體驗化的互動參與,這樣本來具有一定儀式化傾向的體育文化傳媒就呈現泛娛樂化的基本路向,體育文化傳播相應具有了媒介與非媒介的傳播特質。
《現代教練員科學訓練理論與實踐》一書以辯證整體觀和共生觀作為理論討論的著眼點和出發點,通過反思之前教練員培訓中理論整體性與實踐共生性的缺失,提出了現代意義上教練員培訓的整體觀和共生理念。該書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廣價值,是教練員培養工作的有益探索。盡管在整體性與共生觀上該書做出了全新的嘗試和探索,但我們也要看到在課程價值觀、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取向、課程評價等層面,該書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這也是今后教練員培養模式審視和思考值得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