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蘭
他曾是無業游民,后來變身網絡福爾摩斯
人物簡介:艾略特·希金斯,1979年生,英國人。建立了“布朗·摩西”博客和鈴貓網,利用互聯網公開信息分析總結軍事情報。
互聯網時代,涌現出一批另類領袖,英國男子艾略特·希金斯就是其中之一。過去幾年,希金斯完成了從一名全職奶爸到公認的武器專家的轉變。他用一臺筆記本電腦,通過分析比對網絡公開資源,找到了敘利亞武裝沖突中的一些細節,并搶在聯合國專家之前披露了他發現的這些珍貴資料。他還一手建立了民間調查網站鈴貓網(Bellingcat) 。他的關注者中,連美國國防部和聯合國也赫然在列。
發現敘利亞化學武器的秘密
很長一段時間,希金斯對研究敘利亞問題情有獨鐘。不同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敘利亞沖突并沒有吸引國際上大量的關注。但不可否認,這里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域之一,50多名記者曾在報道敘利亞事件時喪生,還有很多無故失蹤。敘利亞當地人把大量關于內戰的視頻上傳到了互聯網上,分享到社交網站。其中包含軍事沖突、平民生活、政府公開活動、行刑、槍林彈雨、轟炸等各種各樣的場景。正是這些視頻資源,給希金斯提供了分析研究的基石。
2013年8月21日深夜,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南部郊區遭受了火箭彈襲擊,火箭彈釋放出了致命的毒氣,導致數百人在睡夢之中死去。第二天清晨,希金斯看到了人們上傳的視頻。他不知道這是什么武器,咨詢的軍火專家同樣一籌莫展。于是,他開始從互聯網尋找與之相關的蛛絲馬跡。
希金斯發現,這種火箭彈一端有一個鰭狀物,而另一端是圓形的盤狀物,并且印有紅色的數字。他開始在腦海里搜尋曾經看過的成千上萬個視頻,很快,他在過去8個月的資源中找到了相關的視頻片段。希金斯發現,同類的火箭彈還造成了4起襲擊,其中有兩起懷疑與化學武器有關。
一名推特上的“粉絲”為希金斯提供了進一步的線索:一枚標記著“197”的火箭彈的蹤跡。希金斯仔細地觀察了這枚火箭彈的圖像,分辨它所途經的地標:大樓、公寓、空地……然后,他將這些信息與谷歌衛星地圖進行對照,并在敘利亞找到了5個可能與之相符的地點。他推測,火箭彈是從北方發射的,來自6至8公里以外,屬于敘利亞陸軍第155旅的導彈基地。很快,他又發現了一個視頻,其中顯示,共和國衛隊士兵裝載并且發射的炮彈,與化學襲擊使用的武器十分相似。
希金斯得出的結論是,當天的襲擊“是敘利亞政府軍實施的化學武器攻擊”。這個觀點甚至比聯合國核查專家公布得更早。后來,阿薩德政權與聯合國達成協議,同意接受聯合國敘利亞化學武器調查組的檢查,并確保銷毀其化學武器。
為此,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而一位匿名的武器專家則說:“我認為艾略特·希金斯的貢獻比聯合國更大。”希金斯一戰成名。
喜歡在網上和人辯論
希金斯從未踏足敘利亞,也不懂得一丁點兒阿拉伯語,但他幾乎成為了研究這塊戰亂土地上武器裝備的最權威專家。在YouTube上,他每天瀏覽幾百條視頻。當一枚火箭彈墜毀時,他能從剩下的殘片中認出它的型號。當他認不出某種武器時,他就向自己社交網站上的諸多同好征求意見。
從小,他就是個這樣的人——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很難集中精力,但是當他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他會一根筋地進行下去,誰也無法阻止。
生活中的他,原本是個十足的“失敗者”。他1979年生,生活在英國的萊斯特小城。大學沒有讀完就退學了,之后,他干過銀行的數據錄入員、女性內衣公司的管理工作等,沒有一個工作不令他感到乏味和厭倦。但他在互聯網上一直是個活躍分子。他喜歡玩游戲,比如“軍事世界”,經常一口氣玩上五六個小時。后來他結了婚,覺得自己再這么玩下去不太合適,才算收手。但他緊接著又愛上了泡網絡論壇。
這個在日常生活中顯得有點害羞,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的英國紳士,到了互聯網上,卻是個非常激進的人。他化身“布朗·摩西”,經常得理不饒人,和網上那些素不相識的“馬甲”們一定要辯出個子丑寅卯來。他整理和發布一些關于戰爭的視頻,有些可怕的畫面激怒了其他網友。有人指責他缺乏同情心,但在他看來,戰爭的罪惡需要被正視。
2011年10月,女兒出生之后,希金斯當了全職奶爸。他決定有計劃地干點什么,于是開了一個叫做“布朗·摩西”的博客,專注于軍情分析。開設9個月之后,他就被公認為一名軍事問題的專家了。
很長一段時間內,妻子都不知道希金斯在忙些什么,一直希望他可以重新找到“一份正當的職業”,但希金斯深深沉迷于自己的這份“新工作”:在一座數字化的富礦中,發掘那些被人們忽視了的寶藏。
人們想看到證據本身
如今的希金斯活躍于一個業余軍事愛好者的小圈子里,他們大多未經過專業的情報訓練,也從未接觸過任何官方機密文件,但都被賦予了調查專家的美譽。希金斯還為這些民間調查者們建立起一個鈴貓網,來分析世界各個角落的軍事沖突。
和“布朗·摩西”一樣,鈴貓網的調查也是通過網上的公開數據分析制作而成,比如希金斯一向倚重的社交媒體帖子和谷歌街景等。他認為,公開數據仍然是一片嶄新的領域,有著巨大的潛在價值,“匯總此類信息并進行深度分析,關乎挖掘海量網絡資源,并尋找關聯信息的能力”。
希金斯總能直截了當地指出信息的精確來源,并且從不去說服讀者相信他的分析, “官方發布報告,總是說‘我們有證據,但我們不能給你看,這是令人沮喪的做法。在現代社會,人們不只需要政府信誓旦旦地說有證據,而是想看到證據本身。”
希金斯樂于“分享”,他就像一個開放的福爾摩斯,不斷提出問題、征詢意見,并且大膽地表達出來。他的高明之處在于:總能在第一時間,發現別人忽視了的重要細節。并且他對調查有著鍥而不舍的精神,而并不是為了博取眼球。他說:“當人們不再關心時,我仍會一直觀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