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前國務卿、參議員希拉里·克林頓4月12日宣布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拉開第二次爭取入主白宮的序幕。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希拉里在激烈的民主黨黨內提名戰中惜敗現任總統奧巴馬。
2008年總統選戰揭幕之前,希拉里在被問及未來美國的外交政策時,希拉里便打出“中國牌”,以期拿中國議題當墊腳石,問鼎白宮。這一次,希拉里還會打中國牌嗎?經歷上次失敗的她又會怎么打中國牌呢?
打不打中國牌
回顧以往,上一次總統選舉中,希拉里把中國作為其競選的中心主題之一,頻頻釋放“美國正在慢慢喪失自己的經濟主權”、“美國經濟過于依賴中國”和“為什么不能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呢”等言論。獲選民支持,甚至拋出“因為我知道怎么對付中國”的言論。
事實上,美國政客歷來在選舉年都愛拿中國說事,這已經成為一項傳統和“規定動作”,一洋之隔的中國頗有“躺著也中槍”之感。回顧美國歷史,中美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每次大選幾乎都拿中國說事。羅姆尼在第一次總統大選辯論中三度大打中國牌,最具代表性地說明了他對中國問題的認識和看法。此前羅姆尼還多次揚言,如果自己能入主白宮,第一天就把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美國大選似乎變成了一場對中國放狠話的攀比。羅姆尼試圖通過宣傳貿易保護主義來贏得選民的意圖很明顯,只不過這種觀念在大選關頭,總是不缺乏市場。在美國政壇有一條鐵的定律:“只要你指責中國準沒錯”。在2012年大選中,美國兩黨候選人屢打“中國牌”,其實是為了緩解國內失業大軍的不滿,轉移選民對美國經濟復蘇緩慢的不滿,撈取選票。
分析人士認為,在選舉的關鍵時刻,民主和共和兩黨通常會打中國牌,尤其是在選情膠著的情況下,而這一招對民主黨相對而言更管用。由于中國在西方觀念中的“不確定性”,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往往建立在恐懼和幻想的基礎上,而這些恐懼和幻想所體現的主要不是中國本身,而是西方的自我,即社會話語的所謂“自傳性”。通過打中國牌,以示對中國的強硬,民主黨可以拉攏相對保守的選民,分化共和黨支持者陣營。而作為民主黨人參選的希拉里,再打中國牌的可能性極大,尤其是在另外一名有望當選的候選人杰布·布什來自一貫對華友好的布什家族,且與中國有非常密切的經濟聯系的前提下。
如何打中國牌
隨著中美在經濟、政治、軍事和外交領域的交往日益頻繁,中國話題、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意向在接下來的選戰中將不可避免。
應該看到,美國總統在競選時因為選票原因,用盡渾身解數,拿中國說事兒在所難免,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上臺后一定對華強硬。一旦入主白宮,出于美國國家利益的考量,當選總統最終都會緩和對華政策以應對中美關系間的復雜性。即便是一些對中國有些偏見的參選人。入主白宮之前,對中國示強,甚至惡言相向,以拉攏選票,而一旦入主白宮以后,則視具體情況避免搞砸中美關系,是美國政客慣用的手法。如希拉里的老公比爾·克林頓在1992年批評前總統布什“討好北京”,但在1996年大選中,他口風突然轉向,希望同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在比爾·克林頓擔任總統的八年間,美國政府每年都在延續中國的貿易最惠國待遇。2000年大選中,小布什自然而然地又反對起了克林頓的對華態度,但在其上任后,美國政府正式承認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地位……
但對希拉里而言,似乎有些例外——選前強硬,選后更強硬。
2008年,奧巴馬上臺以后,提名希拉里任國務卿。身為國務卿的希拉里在涉華問題上頻頻印證了她對華強硬的立場。上任伊始,希拉里打破傳統,首訪亞洲,高調宣布:美國回來了,力推亞太再平衡戰略,介入亞太事務,反復強調21世紀是“太平洋世紀”,而“太平洋世紀”必定是“美國世紀”,而美國外交在未來10年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亞太地區增加投入。
2010年,希拉里在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上向中國發難,根據事先準備好的稿子,大談南海與美國國家利益的關系,聲稱美國在維護南海航行自由方面擁有“國家利益”,在南海問題上反對“脅迫”,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此后,在中國南海問題上,希拉里將中國南海問題與美國國家利益掛鉤,并對中國人權問題橫加指責等等。而在其2014年出版的自傳《艱難抉擇》,專辟兩章講述對華關系,其中一章重點談及南海問題。
這成為希拉里“認為值得拿出來炫耀一番”的外交。但事實表明,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除了給本地區帶來更多復雜因素外,難言多少建設性作用,美方在南海問題上的言行更只有添亂。隨著希拉里因病告退國務卿職務,美國內部也出現了對“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反思。
曾經有媒體這樣形容中國人對希拉里的態度:中國人喜歡用希拉里(名)而不是克林頓(姓)來稱呼她,可見中國人對她的熟悉和親切感。這樣的觀點顯然不了解中國人。
最關鍵的是,中美關系已經和希拉里的“第一夫人”時期和國務卿時期不一樣了。如果她當選總統,會怎樣重新定義美中關系?
觀察人士認為,上一次選舉,希拉里大打中國牌卻遭遇慘敗,而此次選舉,希拉里如果再蓄意抹黑中國,后果將很嚴重,在如何打中國牌問題上,希拉里需深思熟慮。
不會改變中國戰略態勢
雅虎新聞網刊文近日稱,如果希拉里最終當選,美國外交政策將更多轉向“巧實力”,此語意味著在任何局勢下選擇外交、經濟、軍事、政治、技術和文化工具的最佳組合。文章稱,對中國,希拉里可能采取更堅定、更精明的策略。在國務卿任上,她在2012年中美峰會前不久批準盲人律師陳光誠在美國駐華大使館避難,這是她一旦當選將采取更強硬政策的范例。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則表示,在擔任國務卿時,希拉里在很多涉華問題處理上表現出強硬態度。如果2016年競選成功,她在對華政策上可能會延續以往那種“彪悍”、靈活性欠缺的風格。對此我們要保持謹慎,但也沒必要過于悲觀。希拉里畢竟在政界摸爬滾打了很長時間,她的風格和做事方式可預測性強。即便剛上臺時她需要針對競選期間的承諾或涉華表態做做樣子,但最終她在對華政策上還是得回到務實合作這個大趨勢上。中美之間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交融度以及政治層面聯系程度都很高,即便希拉里上臺,中美關系總體穩定的大框架也不會發生變化。
但澳大利亞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凱瑞·布朗卻持不同看法,他在日本《外交學者》雜志網站撰文稱,“2016年或將成為中國的夢魘”。
凱瑞·布朗認為,從經濟和政治上看,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正日益像一個新興超級大國那樣談吐和行事,包括暢談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以及為地球大部分區域打造“新絲綢之路”的宏偉藍圖。
“即便如此,2016年絕非是將進一步促進實現‘中國夢的年份,而是或將成為一場夢魘的開始”。凱瑞·布朗稱,兩個因素將令中國在2016年接受考驗。首先是美國大選。盡管一再聲稱(美國向亞洲)“轉身”和“再平衡”,但對中國而言,奧巴馬是一位“好”總統,而有希望2016年入主白宮的希拉里·克林頓被視為對中國不軟弱的人物。同年,臺灣也將舉行“總統”選舉。對民進黨而言,2016年或許不再是走過場的一年。它的大陸政策將遠不及國民黨友善。以此,凱瑞·布朗推斷,在奧巴馬總統和馬英九卸任之前,中國領導人僅有18個月稍多的短暫戰略機遇以盡可能與其達成協議。
對上述說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并不贊同。他表示,在已經過去3/4的“重要戰略期”期間,有3件大事會延長中國的戰略機遇期,即“9·11”恐怖襲擊、金融危機以及烏克蘭事件。前兩個事件讓中國逐漸變得自信起來,從原來對美國的崇拜中走出來,開始走自己的路。烏克蘭事件發生后,美俄關系至少5年內不會變好,這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美國的力量,讓它無法再全力以赴對付中國。
“中國在國際環境中仍有許多機遇,而且中國是一個創造機遇的國家”,德國柏林中國經濟問題專家夫羅里揚表示,中國正在經歷兩道門檻的考驗:2015年的經濟轉型和2016年的地緣政治風險。表面上看起來,這有可能成為中國的一個噩夢。但事實是,中國早已今非昔比,它已有足夠的自信和辦法應對這些挑戰。
(新華網2015.4.13、《環球時報》2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