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意味著我國養老“并軌”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那么職業年金到底有哪些是你需要了解的?
何時開始繳納
“職業年金是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補充養老保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說。“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今年就會繳納,與機關事業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是同步的。”
國務院印發的《辦法》明確,職業年金所需費用由單位和工作人員個人共同承擔。單位繳納職業年金費用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個人繳費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4%,由單位代扣,與基本養老金一道成為養老體系的兩大支柱。
金維剛介紹,養老“并軌”后,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人員都要參加養老保險,繳費標準和待遇發放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是一致的,這部分養老金的替代率(占在職工資的比重)不會超過60%,而改革前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金替代率在70%至90%。
為了保障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待遇不降低,職業年金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投資運營等,預計能將替代率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繳費基數是什么
“我最關心的就是繳費基數是多少!”國家某部委的公務員王欽的一句話說出了大多數人的心聲。他任職正科3年,月收入5400元左右,其中工資只有1900元左右,其他都是津補貼。“要是按照1900元的工資繳費,那就虧大了。”他說。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對于公務員和參公人員,繳費基數是上一年的基本工資、國家統一的津補貼和已經規范后的津補貼;對于事業單位人員,繳費基數是基本工資、國家統一的津補貼以及績效工資。
“改革性的補貼、獎勵性的補貼暫時不納入繳費基數。”這位負責人說。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則表示,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與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同步進行。按照現行工資制度,公務員工資分為三部分,基本工資、津貼補貼、獎金。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也是三部分組成的,包括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補貼。
“按照工資不同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合理的工資結構應該是基本工資占主體,其他工資項目為補充。”李忠說,這次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制度,將通過調整機關工資標準,并將部分津貼補貼或績效工資納入基本工資,適當提高基本工資的比重。
國務院辦公廳為此轉發了3個實施方案:一是公務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二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三是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的調整。
錢從哪里來
建立職業年金,一個繞不開的問題是:錢從哪里來?
辦法規定,對于財政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部分由財政支出,根據單位提供的信息采取記賬方式,每年按照國家統一公布的記賬利率計算利息,工作人員退休前,本人職業年金賬戶的累計儲存額由同級財政撥付資金記實。
而對于非全額供款的單位,單位繳費由單位實際承擔,采取實賬積累。由此形成的職業年金基金實行市場化投資運營,按實際收益計息。
“公務員的供款渠道只有財政,所以要建立職業年金制度,財政是唯一的供款渠道,不允許機關自籌自支搞小金庫。”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說。
另外,在今年1月份發布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中,對于“領取年金”的表述為“工作人員退休后,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
根據4月6日公布的《辦法》,職業年金基金采用個人賬戶方式管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可以在三種條件下領取職業年金。
第一種情形是“退休后按月領取”。《辦法》規定,工作人員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條件并依法辦理退休手續后,由本人選擇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的方式。
第二種情況是工作人員出國(境)定居人員的職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根據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給本人。
第三種情況則是工作人員在職期間死亡的,其職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辦法》明確,未達到上述職業年金領取條件之一的,不得從個人賬戶中提前提取資金。
哪些人可以享受
從目前出臺的養老金并軌系列方案,以及基本工資調整、職業年金辦法可以看出,現有機關事業單位的正式員工,無需擔心自己的養老保障問題。但是,對于大量事業單位的“非事業編”員工,本次改革帶來的益處并不清晰。
北京的小楊就職于一家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但由于沒有事業編制,從入職開始就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出臺后,小楊最關心的就是自己能不能跟同單位的“老人”一樣,享受職業年金或者企業年金待遇。
對此,金維剛表示,職業年金建立主要針對編制內的人員。“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將現有事業單位按照社會功能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和從事公益服務三個類別。本次改革主要是針對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公益1類和2類,自收自支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基本就跟企業一樣,對他們來說,現有政策對企業年金不是強制性的。”對于更大數目的普通企業職工而言,企業年金還是個“稀罕物”。
有人會因此擔心,職業年金會不會成為一種“變相福利”。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楊立雄解釋說,一些事業單位和機關的工作人員是高學歷,目前醫生和教師是事業單位的主要組成人員。假如一個人讀完博士已經30歲的話,他離退休只有30年。如果一個城鎮企業工作者16歲可以工作,同樣在60歲退休,繳44年的養老保險。他認為,如果不建立職業年金制度,那么上述的兩種群體退休后,兩者領取的養老金差距會拉大,而這也是不公平的。
當前實施職業年金的重要原因,在于為養老保險“并軌”減少改革阻力,在短期內確實會帶來一些問題,解決之道還在于完善企業年金。
(新華社2015.4.7、《新京報》20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