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機關事業單位職業年金辦法”正式亮相,所有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將享受這一補充養老保險所帶來的福利。然而,與職業年金相對應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已自2004年開始施行,但在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職工中,只有約6.7%的職工能享受企業年金。
企業年金專家楊長漢介紹,目前國企在企業年金建立過程中充當了“頂梁柱”,而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由于當前養老險的企業繳費負擔過于沉重,直接制約了其建立企業年金的積極性。按照規定,職工在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時,可以從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一次或定期領取企業年金。由于職工和單位繳費不同,企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收益不同,最后可供領取的年金總額,以及每月領取的額度也是千差萬別。
林女士是北京市一家市屬國企的基層職工,每月她自己要按工資總額的5%繳納幾百元的企業年金,單位的繳費比例是8.3%。但單位繳費部分并非完全進入職工的個人賬戶,其中一部分要用于支付基金管理費等,每月個人賬戶能積累約千元。她認為,現在國家只是籠統規定,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一般不超過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1/6,但由于企業間工資水平差異很大,對于收入偏低的企業職工來說,總有種吃虧的感覺。
還有人擔憂,繳納和領取年金是否征稅。據2014年起我國執行的財政部等三部門通知規定,單位為職工繳付的企業年金單位繳費部分,在計入個人賬戶時,個人暫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個人繳付的年金個人繳費部分,在不超過本人繳費工資計稅基數的4%標準內的部分,暫從個人當期的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超過規定標準繳付的年金單位繳費和個人繳費部分,應計征個人所得稅。個人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按月領取的年金,全額計征個人所得稅;按年或按季領取的年金,平均分攤計入各月,同樣計征個人所得稅。
楊長漢認為,企業年金不像養老金那樣完全免稅,還要再扣除一部分個人所得稅,更加劇了企業與職工間的矛盾,部分企業索性不建立企業年金。他建議,國家如果不能實現完全免征個稅,也應該進一步提高個稅優惠的比例和額度。
(《京華時報》201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