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莊
【摘要】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解放初期,廣大科研工作者就認識到無線電通信無論對軍事和經濟乃至各個領域都有著深遠巨大的影響。無線電通信與有線電通信相比較,具有不用架設物理線路、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方式靈活簡易等優勢。無線電通信的最大特性在于,無線電波具有承載信息的特性,可以省掉大量的人力物理去鋪設導線,實現更加自由、更加高效、無障礙的信息傳遞。但它也有諸多現實中的弊端,比如聲音、文字、數據、圖像和視頻等傳輸的質量易受大自然的環境干擾不甚穩定,影響傳輸,還有信號容易容易被人截獲造成通信內容保密性差,表明無線電通信技術研究創新勢在必行。本文就無線電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探討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創新,并對未來發展提出思路建議。
【關鍵詞】 無線電通信 改革 創新
一、無線電通信分類
根據頻率和波長的差異,無線電通信大致可分為長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和微波通信。長波通信(3kHz ~ 30kHz)。長波主要沿地球表面進行傳播(又稱地波),也可在地面與電離層之間形成的波導中傳播,傳播距離可達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中波通信(30kHz ~ 3MHz)。中波在白天主要依靠地面傳播,夜間可由電離層反射傳播。短波通信(3MHz ~ 30MHz)。短波主要靠電離層發射的天波傳播,可經電離層一次或幾次反射,傳播距離可達幾千公里甚至上萬公里。超短波通信(30MHz ~ 300MHz)。超短波對電離層的穿透力強,主要以直線視距方式傳播,比短波天波傳播方式穩定性高,受季節和晝夜變化的影響小。微波通信(300MHz ~ 300GHz)。微波主要是以直線視距傳播,但受地形、地物以及雨雪霧影響大。
二、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特點
隨著無線電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過濾了中間的傳輸線路,無線電接入方式越來越成為趨勢,實現了降低成本、提高靈活性和擴展傳輸距離的目的。其特征我們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優點主要體現在傳輸線路線、通信方式等方面,我們可以總結如下:1、空間靈活簡便。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對通信運用的時間、地點、容量需求無法預知,而無線電通信不受時空限制的優點能夠采取靈活多樣的手段和方法,確保通信聯絡綜合高效。2、設備高度集成,攜帶方便。科技的進步,無線電通信技術傳輸數字化、功能多樣化、設備小型化、智能化及系統大容量化決定了其具備高度的機動性和可用性。 3、可靠性高。無線電通信比起有線通信的一個卓越優點在抵抗水淹、臺風、地震等方面有較大的可靠性。
無線電通信技術雖然解決了架設傳輸線路線、脫離傳輸距離限制、傳輸距離遠、通信靈活等的難題,但其信號容易受到大氣環境變化干擾影響。無線電通信技術的缺點也突出暴露,目前全球化經濟競爭激烈,對其信號的穩定性與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通信方法創新改革成為新的研究課題。
三、無線電通信技術的進步創新
本世紀無線電通信技術正處在關鍵的轉折時期,尤其最近三十年尤為突出。信息化的飛速發展和IP技術的興起,無線電通信技術也在不斷適應未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求。我們可以從通信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藍牙技術、軟件技術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主要總結為:
1、數字通信的應用。數字通信是一種用數字信號作為載體來傳輸信息的通信方式。數字通信可以傳輸電報、數據等數字信號,也可傳輸經過數字化處理的語音和圖像等模擬信號。避免通信信號收到干擾,增大了系統通信容量,提供話音、圖像和數據等多種通信服務,確保用戶信息安全保密。
2、信息通信網絡寬帶泛在化。我國目前正在推進的中長期規劃——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就是緊密結合中國國情,自主創新,將寬帶移動通信、寬帶無線接入及RFID/ NID/UWB等WPAN/WBAN技術有機集成融合于一體,有效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個性化/個體化/寬帶泛在/普適無縫連接的NGBWMC網絡。
3、創新接入網絡的樣式。 技術上融合實現固定和其他通信等不同業務,在無線應用協議(WAP)的出現以后,無線數據業務的開展得到大幅度的推動,促進了信息網絡傳送多種業務信息的發展。
4、電路交換網絡的演變。關于過渡電路交換網絡,IP網絡無疑是核心關鍵技術,是最合適的選擇對象,處理數據的能力電路交換網絡大大提升,這一點對保持通信暢通方面解決了信號容易受到干擾的難題。
四、未來發展趨勢展望
無線通信技術已深入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方面,包括日常使用的手機、無線電話等,其中4G、WLAN、UWB、藍牙、寬帶衛星系統、數字電視都是21世紀最熱門的無線通信技術的應用。因此,人們也意識到無線電在信息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無線電波是信息無所不在的唯一載體,但同時也是信息化安全保障中較容易受到攻擊的薄弱環節,進一步的發展無線電通信技術,這要求我們積極加快無線領域的科技進步,為無線電通信技術創新出謀劃策,更安全高效的服務于經濟民生等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1]袁曉斌.基于XML的無線電異構監測系統間的數據交換處理[D].四川大學;2003年
[2]魏星.網絡化軟件無線電的實現[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