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出版作為兩岸文化交流中的一項內容,在文字記錄和思想傳播上有其獨特的作用,對溝通和融合兩岸民眾的思想、感情、認知具有不可替代的效用。北京大學出版社作為出版界的一員,在兩岸文化交流中也實踐著、體驗著,并切切實實地在兩岸文化交流中實現了價值的提升并促進了雙方的合作。
【關鍵詞】出版;交流版權;意義
【作者單位】張濤,北京大學出版社。
兩岸雖然目前政治制度不同,在一些領域的溝通交流存在一些障礙,但由于兩岸人民同文化,因此在文化交流上仍比較順暢和積極。出版作為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看似單一,實際內涵和外延可以說無所不包含,無所不涉及。我們重視這項工作的開展,讓其對其他領域工作的開展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兩岸思想、文化的交融體現出該行業的價值。北京大學出版社(以下簡稱北大社)作為一家有影響力的大陸出版社,在兩岸出版界交流中有著重要的價值,可以在兩岸出版文化交流中擔負應當的責任,為兩岸出版界交流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對兩岸出版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兩岸出版程序的異同以及交流內容的變化
1.兩岸政治制度不同,涉及出版領域不同
兩岸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涉及出版領域也有所不同。臺灣出版企業是注冊制,出版內容受到的限制較少,出版方是獨立經營的公司,而且大部分是私有制,所以在熟悉的領域出版合適的內容是他們的最佳選擇,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大陸出版單位是登記制,出版單位和出版內容都需要經過審查批準,現正逐步從國有制走向市場化。大陸出版單位凡涉及出版臺灣的相關內容,都必須按出版相關條例報相關部門審查。這其中包括:一是內容有關臺灣的;二是作者涉及臺灣的,等等。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大陸出版單位越來越講求效率,重視出版周期,由于出版臺灣內容的圖書涉及審查程序和審查時間問題,所以出版社有時會對出版這類內容的圖書望而卻步。北大社在這方面有深刻的體會,個別編輯室的編輯由于選題范圍的要求而忌諱審查程序和審查時間,害怕犯錯誤,對有關臺灣內容的圖書基本采取放棄的態度,這其實不利于關于臺灣問題研究內容的圖書出版。
2.北京大學出版社與臺灣出版界的合作成果
十余年來,北大社在與臺灣出版界合作交流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可喜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版權方面的交易和人員的往來,十余年來一直比較穩定,尤其是關于文史哲、政治法律、經濟管理和教育方面的圖書版權,雙方均收獲頗豐。每年兩岸組織的圖書訂貨交流會,雙方都會派人參加洽談(見表1)。
表1 北京大學出版社和臺灣出版界版權合作一覽表
(2005—2015年)
種類
版權 文史哲 政治、
法律 社科 經管 教育 語言 自然
科學
對臺輸出
75種 29種 13種 4種 11種 4種 9種 5種
對臺引進
134種 20種 73種 9種 11種 16種 2種 3種
(大眾)
第二是臺灣學者直接授權北大社出版他們的著作和作品(見表2)。隨著兩岸學者交流的加深,一些臺灣學者主動和北大社聯系出版自己的作品,這樣的合作和交流越來越普遍。
表2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臺灣作者圖書品種及臺灣作者統計表(2006—2015年)
年份 出版臺灣作者圖書品種數 臺灣作者人數
2006年 22種 16人
2007年 23種 20人
2008年 12種 12人
2009年 33種 15人
2010年 16種 13人
2011年 16種 13人
2012年 12種 11人
2013年 21種 17人
2014年 18種 7人
2015年 8種 7人
合計 181種 131人
第三是2006年北大社和臺灣元照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北京燕大元照教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北大社占股51%,臺灣元照公司占股49%。合資公司在引進臺灣圖書方面創造了不少便利條件并拿到了一定的優勢項目,目前雙方處于營利狀態。
第四是北大社的圖書通過上海季風書店和廈門外文圖書進出口公司等圖書公司銷售到臺灣市場,促進了臺灣讀者對大陸圖書的了解,加深了他們對大陸文化的認識和喜愛(見表3)。
表3 北京大學出版社產品在廈門外文圖書進出口公司歷年出口
數據表(2005—2014年)
年份 排名 出口冊數 出口碼洋(人民幣)
2005年 1 23787冊 840455.20 元
2006年 3 18169冊 766462.70元
2007年 8 22077冊 741565.50元
2008年 5 23570冊 930696.20元
2009年 6 24237冊 1039356.88元
2010年 7 21746冊 808406.45元
2011年 7 21193冊 823315.58元
2012年 4 23549冊 931518.90元
2013年 2 31376冊 1270360.40元
2014年 6 20694冊 921291.40元
2015年 8 14425冊 700226.50元
合計 244823冊 9773655.71元
二、兩岸在出版合作交流中的認知變化
從北大社十余年與臺灣出版界和臺灣學者的合作出版情況來看,合作使雙方受益,雙方地位在行業內不斷提升,彼此看到對方的可取之處后不斷互相學習并得到提高,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在圖書的編校和裝幀設計上。臺灣的圖書裝幀設計更加精美細致。比如,北大社的《藝術設計十五講》一書,在大陸是作為一本高校通識課教材來編寫和使用的,產品高端,封面設計一般。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將其引進臺灣后,書名改為《藝術設計這回事》,封面設計更有藝術氣息,大眾化、市場化程度更高。值得一提的是,北大社出版的圖書雖然在裝幀設計上略遜一籌,但編校水平比較高,比如在引文、注釋上更加規范。
第二,在圖書內容引進上。大陸引進臺灣圖書偏向于內容專業化的圖書。比如王澤鑒民法系列圖書,這套叢書的引進在大陸市場上有不俗的表現,銷售量達1.5萬冊左右,使雙方都獲利匪淺,并且推動了大陸民法的發展。臺灣引進北大社圖書則趨向內容更加大眾化的圖書,比如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引進北大社“十五講”通識讀物系列圖書,在臺灣取得了不俗的銷量,讓臺灣讀者領略了大陸文史哲圖書方面的魅力。
第三,在西方譯作方面,雙方互相借鑒。臺灣在引進西方經典著作上速度比我們快,我們可以從他們出版的翻譯作品中發現適合我們出版的內容;而我們翻譯的西方經典著作可能更貼合原文,這成為臺灣出版界借力我們的原因之一。
第四,在對市場的認識上。臺灣地域范圍小,圖書市場有限,但其圖書制作流程精細,營銷策略得當,企業文化值得我們學習;大陸圖書市場廣大,對臺灣圖書有比較高的接受度,對臺灣出版企業充滿了吸引力。
從以上幾方面可以看出,兩岸出版界各具優勢,合作交流使雙方的差距正在變小甚至抹平,市場需求使兩岸出版界走向融合。
三、從引進圖書的效用上看出版對兩岸文化交流的推動
圖書出版雖然專業性很強,但它所釋放出來的價值遠遠超出了它的行業價值,從北大社引進的一些圖書我們能深刻感受到這一點。筆者舉幾個例子稍加說明。
第一,在法學領域,北大社近幾年陸續引進了臺灣圖書《元照英美法詞典》《王澤鑒民法系列研究》《兩岸刑法學案例比較研究》《月旦法學刑事案例匯編》等大量法學圖書,這些圖書在大陸市場有突出表現。大陸法學發端于成文法的大陸法系國家,早期大陸法學的基本概念大多源自臺灣法學家的作品。因此,引進王澤鑒的法學著作不但開闊了民法研究者的思路,而且對大陸民法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法學圖書的引進為兩岸法學家積極開展合作交流提供了思想基礎和理論探討陣地。在當前“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兩岸法學圖書版權合作交流具有現實的意義。
第二,在企業管理領域,北大社最早引進出版了臺灣作者曾仕強、余世維等管理大師的作品。比如曾仕強《中國式管理經典》叢書等的出版,不但開啟了中國大陸企業家的企業思維之路,而且撬動了大陸市場巨大的企業管理培訓市場。臺灣早期成功的企業管理經驗通過出版的圖書和大師的培訓,為大陸十余年經濟高速發展提供了企業管理人才的理論營養,為中國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依據。
第三,在自然生態領域,最近兩年北大社出版了臺灣學者徐仁修的《荒野游蹤》系列圖書作品。2015年,大陸許多城市都開始約請徐仁修去做報告,他的作品使我們更加關注環境、熱愛自然,尤其關注經濟高速發展下對環境的保護。書中的人文環保意識無疑會對大陸的讀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對大陸“十三五”目標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的民間推動作用。
第四,在政治領域,北大社圖書起到了橋梁和平臺的作用。由于北大社獨特的出版品牌和地位,2014年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作品《如何寫學術論文》在北大社出版,并由國臺辦組織在北京大學舉辦了首發式,宋楚瑜親自參加首發式,并在北京獲得習近平主席的接見。這一次的兩岸政治領導人見面和交談可以說是以書為媒。
從以上幾方面的影響可以看出,圖書出版雖然從表面上看僅僅是一個行業的事,但它內涵和外延的意義絕不是“出版行業”這個詞可以容納的,它連接的思想、知識、人員、領域都濃縮在這看似小小的一本書中,煥發出震撼人心、啟迪靈魂的光芒。
三、對今后兩岸出版界合作交流的思考和建議
窺一斑而見全豹,從北京大社和臺灣圖書出版界的合作交流中可以看出,兩岸出版合作交流在越來越深的文化交流大環境下,正在逐步向融合方向發展。由于市場的逐步統一、文字的同一、語言的認同,兩岸在文化的認識上正趨向一致。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和加深兩岸圖書出版的合作以帶動相關領域交流勢在必行。在此,筆者有幾條思考和建議可供參考。
第一,由于歷史原因,在與英美圖書的版權交易中,中文版圖書被地域性地分為大陸版、臺灣版、香港版等,這實際上不利于交流和融合,也容易在翻譯上造成文化隔閡。在當前大陸市場前景廣闊,港臺地區市場狹小并難以為繼的情況下,我們應選取適當時機建立大陸和港臺地區協調一致的版權交易平臺,統一購買英美圖書版權,在大中華華語市場共享,解決英語讀物版權壟斷和分割的現狀,建立統一的圖書市場。
第二,在兩岸圖書版權交易比較成熟的領域(如經濟管理圖書、法學類圖書)加深合作,建立作者交流合作的平臺,擴大合作交流的廣度,充分利用大陸的市場優勢,打造兩岸作者的合作作品,集思廣益,加強聯系的緊密度。
第三,臺灣的網絡出版物和電子出版物產業比較發達,兩岸出版界可以借助臺灣出版企業的優勢,利用大陸的出版資源,合作開發數字出版兩岸平臺。
第四,利用兩岸出版界的合作交流,創造知識交流的平臺。我們可以更廣泛地邀請臺灣知名作者有計劃地開展講座,使大陸讀者認識了解臺灣的風土人情,使兩岸民眾加深對彼此的認識和了解。
第五,為了減少兩岸學術界的隔閡和加強兩岸出版界的合作,我們應優化審批制度,精簡圖書的審查程序,縮短審查時間,減少審稿費,建立一個交流通暢的合作機制。
出版雖然在兩岸交流中只占一角,也可能極易被忽視,但在兩岸實際的合作交流中,它所承載的思想、文化、知識是兩岸人民交流的靈魂,是中華民族溝通的基石,是兩岸最終融合的黏合劑。一本《巨流河》感動了兩岸多少兒女,一部優秀的圖書作品應是兩岸文化的共同認同和價值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