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法學卷)曾深受讀者歡迎。進入21世紀,第一版法學卷的內容已不能適應我國法制建設發(fā)展的步伐和日益深入的法學研究需要,本文結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法學學科的編撰過程,對法學學科在框架體系的設置、條目的增補和內容的修訂與更新等方面做介紹。
【關鍵詞】《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框架體系;條目;修訂;更新
【作者單位】朱明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是中國第一套按照漢語拼音順序編排,符合國際慣例的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該書有數(shù)萬名專家學者參與其中,代表了國家最高科學文化發(fā)展水平。法學學科是80多個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其基礎來源于1984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簡稱法學卷)。法學卷出版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國的法制建設蓬勃發(fā)展,頒行了幾百部法律法規(guī),已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有的還進行了多次修訂。為跟上法制建設和法學研究發(fā)展的步伐,與時俱進,《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在編纂法學學科時,根據中國法制建設和法學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延請當代權威法學家,對第一版法學卷的框架和條目進行全面審閱、增補與修訂,重新制定了條目框架體系,重點增補了二十多年來法學的新發(fā)展、新理論、新觀點,全面介紹了國家重要法律的制定和修訂情況。增補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對法學條目框架體系的增補
第一版法學卷只有十幾個分支,反映20世紀80年代法學領域的研究狀況。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法制建設成績斐然,在荒蕪的土地上開辟了一片法制的綠洲,眾多法律法規(guī)出臺和修訂,使法學的框架體系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行政訴訟法分支、社會保障法分支和環(huán)境法分支的設立上。第二版積極跟進法學學科建設,及時增補了這些分支。
1.行政訴訟法分支的設立
1989年4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在中國法治發(fā)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建立了民可以告官的行政訴訟制度,對推動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完善行政法制具有重要作用。行政訴訟法涉及的行政案件的管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的舉證責任、行政訴訟的時效、行政訴訟的裁判、行政附帶民事責任以及行政賠償,構成了行政訴訟法分支的具體內容。因此,第二版法學學科設立了行政訴訟法分支,將“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時效”“行政附帶民事訴訟”等16個相關條目歸入行政訴訟法分支中。
2.社會保障法分支的設立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對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全面改革,頒布和實施了一系列有關法律法規(guī),使中國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為適應社會發(fā)展,第二版法學學科也將社會保障法作為一個分支列入法學框架體系中,共設立了22個條目。其中,既有“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疾病保險”“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等與人民生活有關的條目,也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guī)條目。這些條目共同構成了社會保障法分支的主要內容。
3.環(huán)境法分支的設立
近年來,環(huán)境問題已經成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我國的環(huán)境立法以198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為主體,先后制定了多部關于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然資源保護和環(huán)境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形成了完整的環(huán)境法體系。第一版法學卷關于環(huán)境法方面的條目只有6條,且散見于經濟法分支中,沒有作為一個分支獨立出來。為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經與主編商議,編輯將環(huán)境法作為一個分支獨立出來,并把環(huán)境保護從污染防治擴大到對整個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獨立出來的環(huán)境法由僅涉及水、土地、森林、草原、礦藏,擴展到大氣、野生生物、自然保護區(qū)、自然遺跡、噪聲、廢棄物、放射性污染等各個方面,并把國際環(huán)境組織、《生物多樣性公約》等有關國際環(huán)境法方面的內容吸收進來,共設置了39個條目,從而大大豐富了環(huán)境法分支的內容。
二、對有關條目的增補
隨著中國法律法規(guī)的不斷出臺,第二版法學學科也需要與時俱進,及時增補有關條目,這主要表現(xiàn)在對公民權利和行政法分支中有關條目的增補兩個方面。
1.對公民權利方面的增補
2004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對1982年憲法進行第四次修正,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使之成為憲法原則。這一修改雖然僅有幾個字,卻字字千金。它加強了中國的人權保障,既有利于公民權利意識的提高,也有利于國家機關更好地履行保障公民權利的使命。第一版法學卷憲法分支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條目只有“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基本義務”3條,而且都是概述條,未列關于公民基本權利的具體條目。為彌補這一缺憾,第二版法學學科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條作為領頭條,另外增設“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罷工自由”“集會自由”“知情權”等11個具體條目,從而大大充實了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此外,在公民人身權利方面,第二版法學學科針對第一版法學卷民法分支只有“人身權”一個條目的不足,增設了“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等8個與人身權利有關的條目,有利于讀者正確理解這些權利,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對行政法分支有關條目的增補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總稱,涉及所有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和活動,并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益息息相關。近年來,我國在這方面頒布的法律主要有《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等。它要求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權力時,必須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依法行政,不得濫用行政權力,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這一情況,第二版法學學科大大充實了行政法的內容,設置的條目數(shù)從原來第一版的11條增加到61條,其中不少條目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行政處罰”“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國家賠償”“聽證”等。
三、根據法律的制定和修訂情況,及時增補和更新條目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法制建設進入快速立法階段,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及時把中國法制發(fā)展的最新成果介紹給廣大讀者,是《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法學學科義不容辭的責任。
1.對新出臺法律的增補
在眾多出臺的法律中,第二版增補了一些有重要意義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2007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這部法律關系國家、集體和私人的權益,諸如住宅小區(qū)車位歸誰所有、國有資產流失、一物二賣、相鄰關系、拆遷補償?shù)取?/p>
2.對有關法律概念條目的增補
每一部法律的出臺,都伴隨新的法律概念出現(xiàn)。了解這些法律概念,對讀者正確理解法律的精髓有很大幫助。例如,根據198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版增補了“行政訴訟”“行政訴訟裁判”“行政附帶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時效”等條目;根據1997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增補了“信用卡詐騙罪”“侵犯著作權罪”等;根據199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增補了“行政復議”“行政救濟”“行政補償”等;根據200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增補了“行政許可”“聽證”等。又如,1997年修訂的《刑法》在總則中規(guī)定了罪刑法定原則、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其中罪刑法定原則的確立,為司法機關嚴格依照刑法定罪量刑提供了標準和依據,同時也為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根據這一變化,第二版法學學科及時增設了“罪刑法定原則”條目,并對這一原則的歷史沿革和基本內容作了系統(tǒng)介紹。
3.對有關條目內容的修訂與更新
針對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情況,第二版及時修訂更新了有關條目內容。例如對無罪推定的修訂與更新。無罪推定是刑事訴訟中的一項重要民主原則,1979年制定的《刑事訴訟法》沒有規(guī)定這一原則。1996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吸收了“無罪推定”等先進思想,確立了“疑罪從無”的處理原則,從而結束了我國長期以來實行“有罪推定”的歷史,對發(fā)展和完善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具有深遠影響。
修訂更新后的第二版法學學科既具有廣泛的知識性,又有相當?shù)膶嵱眯院涂勺x性,同時對法學各方面知識的介紹嚴謹、準確,內容深入淺出,是一部適合大眾、服務社會的權威工具書。法學學科成功的修訂更新工作,也給目前正在編撰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經驗。百科全書是時代的產物,各學科都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反映世界科學文化的新成就、新發(fā)展、新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使百科全書事業(yè)興旺昌盛。
[1]《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