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玲 王一博
【摘要】微博作為公眾表達個人意志的平臺之一,對社會問題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傳播以及網民意見的表達具有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平度征地事件的整體概述,分析基于微博平臺網絡輿情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及其所體現的微博輿情特殊性。
【關鍵詞】微博;平度征地事件;輿情分析
【作者單位】王艷玲,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王一博,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近年來,微博作為新興網絡載體已被公眾熟知并運用。公眾將自己對社會問題、社會事件的認知第一時間通過微博發布,信息得以快速擴散。面對各種突發的輿情事件,政府、媒體、民間應共同進行線上線下的多方合作互動,減少社會問題事件所引發的消極影響,使整個事態得到有效引導與控制。
一、微博的主要特征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開始成為民眾參與公共話語討論的一種渠道,特別是微博、微信的出現,為公共話語空間的建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提升了民眾的社會地位與話語權。
1. 多元主體的公共交流平臺
微博的公共交流平臺優勢主要體現在它能夠有效傳播可引起共鳴的公共話題和使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微博話題自由度高,傳播范圍廣,實現了傳者與受者多元化的交流。微博中某些事件之所以能快速引爆,在于微博上信息的互動產生的現場感強、更新速度快、討論效率高、報道形式多種多樣(即時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資料等),讓每一個關注的人很容易入場討論?!拔⒉﹦撔碌貙崿F了話題在線搜索功能,讓人們能夠對自己關注的話題實現第一時間的交流和再傳播?!盵1]微博不只是公眾實時參與公共事務的平臺,也是媒體、官方、公眾共同交流的平臺,形成了政府輿論場、民間輿論場、媒體輿論場的多方面互動。在這樣的新型空間內,公民參與政治民主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擴充;信息快速的傳播與獲取使公眾的疑問得到快速解決,并獲取官方權威信息;人們可以便捷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參與方式也更加直接。
2. 自媒體的粉絲群效應
由于微博字數少,操作簡單,人人都能是自媒體,不需要互粉,只要單向關注便能快速獲取、自動過濾和推送信息,使得信息在短時間內得以快速傳遞。微博以較為客觀的方式使網民知曉近期的熱點、關注度較高的事件和話題。在微博輿情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公眾能通過微博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事件的情感、態度和看法。即便信息在傳遞中有的公眾成了沉默的一部分,但更多的人則是在自身意見得到認同后更加熱衷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而各自的觀點并非簡單的分化,其態度和情感的表達有非線性的、復雜的聯系。即公眾在網絡事件中非常容易形成“一邊倒”的狀況,甚至微博輿情會直接演化為社會問題事件的網絡輿情。這就需要微博中的意見領袖通過“粉絲群”發揮作用,恰當控制公眾在輿情發展中所出現的負面情緒,有效地實施輿情監督與自我約束。
3.信息的擴散聚合功能
正是微博平等的交流為其提供了獨特的聯結群體。微博中每一個以意見領袖為主的粉絲團體之間都有聯系,打破了簡單的鏈條式傳播,呈現聚合的態勢,并在互動交流中達成共識,消解群體極化現象。特別是有共同愛好和價值觀的群體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加速了信息的流動和觀念的傳播,使相同的價值觀念能夠在不同的群體間聚合,在新的粉絲圈當中又一次得到傳播且不斷地擴散聚合。[2]因為微博主體和客體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微博輿情比起傳統媒體更具開放性。它超越了經濟、地位、地域等限制,削弱了知溝效應,通過大量持續的信息關聯,促使不同意見能夠碰撞、積聚、融合,產生最終立場,解決社會問題,使輿情從無序轉向有序。即某一消息在微博中的轉發、點贊、評論等多種方式都加速了消息的聚合。某些敏感的議題,會得到微博用戶積極的響應,促進他們對該議題更深更廣的探討,疊加同一話題的多次和多維思考,以促進在微博輿論傳播中對同一話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的推進,進而形成關于這一議題的“集聚效應”。[3]
二、平度征地事件輿情的緣起及效果
我國首個開通微博功能的門戶網站是新浪微博,其于2009年8月正式注冊。隨后,騰訊、網易、搜狐、天涯、鳳凰、人民等各大網站也相繼推出自己的微博。2014年3月27日新浪微博更名為微博,并于同年4月13日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網易、騰訊等開始逐漸退出微博,使新浪微博在社會問題事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特別是昆明爆恐、外灘踩踏、平度征地等事件都是在微博上進行輿情引爆的,故本文探討僅限于新浪微博平臺??梢?,微博快速、及時發布信息的特點不僅使一條微博在短時間內得以快速轉發、點擊量大量上升,甚至還能左右、引導輿情事件走勢。
1.輿情引爆期
2014年3月21日,魯網(原山東新聞網)發布一則《山東省曝山東平度村民守地被汽油焚燒致1死3傷》消息:21日凌晨1時30分左右,山東省平度市杜家疃村的農田里發生一起慘案。該報道迅速引發關注,并被媒體大量轉載。當日14時47分,新浪微博用戶“京華時報”發布微博報道事件?!癅平度發布”當日發布事件起因,請公眾毋信網絡傳言。15時許,“@平度發布”微博轉載該通報;當晚,“@平度發布”通報稱傷者病情穩定,并表示此前網傳已有兩人死亡消息純屬謠言。在平度官方做出通報后,少部分媒體報道角度調整為“發生火災”。這一時期媒體對揭露事實真相、引導輿論方向做了鋪墊。即微博的信息傳播具有易擴散、同一鏈條信息圈內聚合的特點,涉及社會公眾利益,能夠獲得公眾聚焦的話題易于得到快速轉發,加之意見領袖與眾多媒體微博相互轉發,在不同鏈條信息圈內交集、擴散,使相關社會事件的輿情在微博上呈病毒式引爆,成為微博熱點、熱搜,推動微博輿情的全面爆發。
2.輿情高漲期
網民作為網絡主體在發表意見、參與事件時,也在等待官方出面處理事件及發布相對權威的信息,反之在這一時期內仍是輿情大范圍暴漲期,甚至會產生網絡謠言的輿情災害。
面對輿論壓力,政務微博和媒體微博開始發揮作用,諸如在平度征地事件中,“@人民日報”轉載了“@平度發布”對現場情況的報道。2014年3月22日,“@平度發布”稱,某某有縱火嫌疑,目前正在深入調查。新京報報道稱,當日凌晨2時,數百名手持盾牌和警棍的防暴警察包圍了裝有被害者遺體的冰棺,逼退守護冰棺的村民,將尸體強行運走。網友“@watercalm”稱“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腐敗不除,國無寧日”等。當日11時“@平度發布”回應網傳“搶尸”消息屬不實報道。3月23日凌晨1時,“@平度發布”稱,經國土部門調查核實,該地塊土地手續合法,征地補償均已到位,不存在非法征地、非法拆遷問題。輿情演化為相信政府發出的聲音,民眾對官方消息進行評論轉發,并進行互動,推動輿論達到頂峰。即輿情必須在4小時內得到控制,時間越短越有利于正面引導。
3.輿情緩和期
2014年3月25日23時43分,“@平度公安”公布案件在審理中,并發表相關情況。截至26日該微博被轉發超過8000次。后續追責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催化事件整體輿情的走向。同日,“@平度發布”轉發平度公安微博稱,“3月21日發生于平度市鳳臺街道杜家疃村的縱火案已告破,7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在事件的輿情走向期間,@人民日報共發了10條微博,3條陳述事實,2條感嘆,5條問責與發布后續進展情況。至此,平度征地事件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開始逐漸走向緩和期。即平度征地事件從3月21日發生到25日,較短周期便進入緩和期,輿情沒有再次暴發大面積危機,除了事件本身在消息下更迭,平度當地政府微博能夠在后續報道中加強對事件的收尾報道、問責,官方媒體在第一時間發布事實、解釋情況以及政府在事件后期積極處事的態度,加之《人民日報》發布微博進行反思,使得平度征地事件并沒有引起較大范圍的次生輿情,事件得到緩解,輿情進入緩和期和消減期。
三、平度征地輿情處理的啟示
網絡輿情作為分析與研判社會問題事件的預警,對整個社會事件輿情的發展有重要作用。預警機制下網絡輿情可以從話題、事件、網民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1.預警機制下輿情話題的出現
基于微博平臺的話題是指與輿情事件相關、在微博上傳播的言論。輿情最主要是警覺話題的出現。由于微博具有信息快速蔓延的特性,需要分析話題與輿情報道的關系來判定該報道與話題是否有關。在整個網絡輿情發展過程中,不同網民會以不同的話題作為論辯焦點,在微博上體現為迅速轉發并能為廣大網民高度關注,且關注度高、敏感度強的話題會被推送到特定位置,進而逐漸演化為輿情。微博對某一話題相關詞語搜索次數、報道頻次、關注度(即轉發、評論、閱讀人數)、時間延續度等,均較為直觀地成為研究該話題是否足夠成為熱點、廣受關注的要素。即微博平臺中的輿情是公眾公共意志的表達,當傳統媒體的輿情無法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時,公眾會通過網絡滿足這種需求,成為表達各種意見、探索各種信息的活躍網民。當微博平臺中的信息經過網絡整合、網民交流論辯時,一部分意見被淹沒其中,一部分意見得到較多共識。不論客觀意見還是較偏激意見成為主流聲音,都可看作是輿情上升為網絡輿論的過程。當輿情事件涉及多主體、深影響的相關信息時,輿情即將或已經淹沒時又會重新被民眾提起;或者當某一種相類似的事件發生時,原有輿情又會在網絡發酵,再度成為民眾關注熱點,形成次生輿情。只有官方積極回應,處理恰當,才能使輿情日趨平穩。
2.預警機制下輿情事件的識別
在實際的微博應用中,微博的信息發布存在大量的隨機性。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喜好隨時進行信息發布,信息多樣性、及時性、隨時性等特點十分顯著。在每天上億條微博發布過程中,信息的形式不特定,微博照片、微博音頻、微博鏈接、突發性事件等信息的發布,相對而言不會受到任何限制與阻礙。如果說互聯網是網絡輿情爆發的策源地,微博則是對事件進行整合發布的平臺。由于缺乏評判,不論客觀事件還是經過大肆渲染的主觀事件,都在所謂的微博新聞當中穿插,為輿情預警制造了難題。且輿情引爆時間極短,在微博中關于事件的各類描述可以轉化為事件、地點、人物、事件、緣由的綜合分析。即事件發布的各個時間點,以及后續發布時間都應進行具體處理;事件本身以及所呈現的主題詞不同會影響結果的不同,這就需要通過分類方式來進行分析。針對輿情事件的識別,可以采用主題詞識別,或者緣由識別,結合出現位置及頻次做出文本分析。
3.預警機制下網民的反映
在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主流媒體并不能控制輿論走向,官方輿論并不能完全代表民間的聲音。民眾渴望自己發聲,得到意見贊同,微博便充分地體現了兩個輿論場之間的博弈。兩大輿論場直接的博弈還體現在面對主流媒體的陳述,受眾發聲是如何發生的。尤其需要對網民情緒進行整合,從文本角度對網民的評論性詞語進行分析,通過數據查找傾向;通過其感情色彩進行分析;表情符號在微博中是表達情緒動向的符號轉化,通過符號整合,研討網民整體情緒。即在網絡輿情事件中,網民作為輿情主體,他們不僅代表個人,而且可能代表某一群體,群聚的傳播力速率優于個體。網民對輿情事件的關注與輿情發展期呈現相關關系,從個體發布到慢慢集群、出現意見領袖,尋找輻射觀點,慢慢消散,個別關注后續處理情況。
當然,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手機得到了廣泛的普及與應用,無論是智能手機或智能設備都可以便捷地進行上網,微博的移動客戶端使用比例越來越高。以新浪微博為例,2014年8月新浪微博用戶使用移動客戶端發布消息數量首次超過了PC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象征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給微博傳播帶來的顯著變化。
綜上所述,在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社會問題事件的輿情發展進程在微博這一平臺上具有顯著特點。本文通過對平度征地事件的微博輿情引爆、高漲期到緩和期的大致描述,再加上輿情機制下輿情話題、事件、網民的分析,可以看出平度征地事件的網絡輿情在各階段的輿情走向與特點,以及微博作為輿情傳播重要載體的特殊作用。微博作為信息交互的陣地,如何進行有效引導,仍需要做進一步的后續研究。
[1]李琤. 論微博客公共領域的建構[D]. 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喻國明等. 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3]王露. 中國微博輿論引導策略研究[D]. 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