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絲雨 張文紅
【摘要】 2015年7月14日晚間,一段時長約為一分鐘的不雅視頻從某視頻網站流出,并迅速通過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即“優衣庫試衣間事件”。本文以該事件為個案,從社交媒體的參與性和媒介素養等角度,試圖探討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在新媒體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試衣間事件;社交媒體;媒介素養;網絡暴力
【作者單位】田絲雨,北京印刷學院;張文紅,北京印刷學院。
2015年夏,北京三里屯優衣庫試衣間不雅視頻于網絡曝光,并通過社交媒體迅速發酵,該事件一時成為全民話題,人們紛紛轉載評論這一事件的種種。過程中,一些媒體不顧傳播不雅視頻本身的違法性,為傳播違法視頻提供平臺,違反了相關法律,嚴重違背了媒體職業道德要求。此后,相關媒體沒能在事件后續發展中對虛假信息及時澄清、遏制流言傳播,在輿論引導上的表現也令人失望。該事件暴露出來的以社交媒體為主體的各種媒體的不足不當之處,讓我們有必要去深刻反思媒體立場以及媒介素養等問題。
一、相關定義和立場分析
1.社交媒體與媒介素養的定義
社交媒體在今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詞匯了,其定義也存在著多個版本,雖然表述方式不一,但有著共同的內涵。筆者認為,武漢大學的曹博林對于社交媒體定義的歸納和闡釋全面易懂,即社交媒體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上,特別 是web2.0的基礎之上的互動社區,它最大的特點是賦予每個人創造并傳播內容的能力,它是用來進行社會互動的媒體,是一種通過無處不在的交流工具進行社會交往的方式。
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我們對媒體素養的理解、認識也需要進一步更新。媒介素養一般被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指媒體從業人員的相關專業素養;另一方面是指普通民眾在面對和使用媒介傳播的訊息時所表現出的素質。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主要包括:獲取、分析、評價信息和以各種方式制作新聞的能力及在新聞采編和制作過程中理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公眾的媒介素養主要指公眾對媒體內容所應具備的反應、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2.媒體傳播的立場把握
“優衣庫事件”視頻被曝出的時間為午夜,社交媒體自身監管的漏洞顯露無遺,直接的表現是這段不雅視頻在網絡肆意傳播達數小時之久。當視頻被依法禁止傳播后,相關討論話題占據了媒體熱搜榜。熱搜榜是反映一個時段內,哪些話題是被人們關注和討論的,以及相對應受關注程度的網絡榜單。因此,讓“優衣庫事件”不雅視頻相關話題停留在熱搜榜對該事件的傳播既是一種縱容態度,也是一種助推行為。
媒體不僅可以引發輿論,還可以引導輿論,媒介與輿論相生相滅,媒體在進行事件傳播過程中的角度立場至關重要。媒體的傳播角度直接影響輿論走向。從這個意義上說,媒體在報道時,除了考慮事件的新聞價值,還應當考慮事件本身是否觸犯法律。如果是違法的行為,媒體就應該引導輿論去譴責這種行為。回顧本次優衣庫事件的媒體報道,媒體需要秉持的立場首先是應對事件定性,探究其是否觸犯到法律。北京朝陽區警方已經就此事進行調查,在警方沒有公布調查結果期間,媒體在報道此類敏感事件時應該怎樣拿捏尺度,這最終考量的是媒體立場的把握問題,并對媒體使用者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社交媒體的參與性引發的問題
1.社交媒體的參與性與謠言的滋生
社交媒體的參與性使得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以及傳播信息,但個人在接受和發布訊息時,由于個體差異,篩選判別訊息的能力不盡相同。在當下這樣一個社交媒體發達的時代,如何在信息生產和接受過程中適應新角色的轉換,成為一個可以產出高品質信息的生產者,以及一個高判別能力的信息接受者,這不僅關系到公民自身素質的高低,更與社會文明是否朝向健康良好的發展趨向息息相關。“試衣間事件”中,各方消息以幾何裂變形式進行擴散。社交媒體將公民個人信息在未經本人同意的情況下,隨意發布于網絡,這是一種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社交媒體使用者在沒有了解事件真相的情況下,隨意辱罵當事人,是一種侵犯他人名譽的行為。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公眾眼球,對這種未經核實的消息進行報道,混淆視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謠言的傳播。
2.社交媒體的參與性與公民傳播的責任感
社交媒體的參與性使得個人可以將身邊碎片化信息發布在網絡上,使得信息公共化。但在這一過程中,有一些信息是個人主觀發布的,另一部分信息是他人在當事人不知情、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隨意發布的,這就可能涉嫌侵害到公民的個人隱私。
“優衣庫事件”發生后,網絡上隨即出現女主角與好友的微信對話截圖,以及女主角個人身份證、學校甚至情史的相關信息。借助社交媒體這一平臺,很多人將其他公民個人信息隨意傳播。這些現象凸顯了我國公民在獲得網絡自由的同時,對網絡傳播的責任感缺失,在傳播“無禁區”的錯誤認識下隨意傳播、肆意傳播其他人的個人信息。在網絡傳播匿名性的背景下,有些傳播者還抱著“法不責眾”的心態,隨心所欲地進行信息傳播,甚至有時會做出極端行為,即對公眾人物進行語言侮辱,侵犯公眾人物或非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惡意造謠,造成嚴重的社會負面影響。
不管此次優衣庫事件你是站在一個什么樣的角度,當你對當事人隨意謾罵、挖苦、諷刺和嘲笑,人肉他們的個人信息、他們身邊朋友和親屬的信息的時候,這些行為可能在你不自知的情況下已經觸犯到了法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我國網絡監管不力,網絡安全相關法律不完善,公民媒介素養教育不足等問題。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帶給了公民更多的網絡話語權,但與之相應的公民的網絡責任感卻沒有得到提升,這是需要我們深刻反思的問題 。
3.相關法律不健全,監管不力
近幾年頗為轟動的社會事件,比如“皮革奶”事件、日本地震后的“搶鹽”事件等都是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傳播的結果是引發了社會恐慌,擾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而這些與公民的媒介素養是直接相關的。一些網民網絡安全意識低,缺少自覺自律意識,跟風轉發不真實的信息,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這些行為都已經觸犯了法律。同時,這也是我國相關法律建設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的體現。這都涉及公民媒介素養問題,同時,不負責任的網絡傳謠行為也會擾亂我國市場經濟的正常經營秩序,甚至引發民族內部矛盾。這一系列的事件都提醒著人們盡快健全網絡傳播相關法律及技術安全體系。
“優衣庫事件”發生后,我們也看到了國家政府部門對媒體行為的進一步規范。國家網信辦官網發布消息,事件發生當日下午,網信辦約談新浪、騰訊負責人,責令其切實履行好企業主體責任,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開展調查。據搜狐網報道:國家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負責人表示,“試衣間不雅視頻”在網上“病毒式”傳播,突破“七條底線”,嚴重違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及相關部門層面意識到問題并及時采取行動,這是良好的開端,但媒體技術的發展不斷挑戰著國家法律制度的健全速度及效度,同時,網絡民眾的媒介素養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這些注定了網絡傳播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任重而道遠。
三、社交媒體的參與性需要媒體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媒介素養
1. 對媒介從業人員把關功能要求加強
社交媒體在便利人們溝通的同時,也為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滋長提供了溫床,媒介“把關人”的重要性凸顯。在當下媒介生態環境中,市場帶給媒體越來越多的快銷思想和圈粉意識,媒體嚴肅性下降。為了吸引眼球,媒體將報道標題敏感化,打擦邊球,爭取更多粉絲點擊而獲取流量,媒體“把關人”功能弱化現象比較嚴重。
在優衣庫試衣間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社交媒體的參與性使得發布信息成為一種更加隨意的行為,網絡虛假消息泛濫,沒有給大眾起到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這不利于健康的網絡環境的營造。一方面,事件中由于傳播的主體為普通大眾,其中網絡責任感薄弱或者別有用心之人利用社交媒體惡意傳播,這就要求媒體把關人時刻不能放松監管職責,積極履行媒體把關職能。另一方面,媒體在輿論引導上也要加強合作溝通,如果讓相關虛假或不健康信息長時間停留在熱搜區域,只會使事件進一步擴散傳播。
社交媒體的開放性決定其受眾的普遍性,人人可用社交媒體,人人可傳播信息,但每個受眾因為自身受教育水平、成長背景和判斷能力不盡相同,在利用分析信息方面顯示出顯著的差異性。公眾對信息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一些人,特別是青少年容易受到負面信息影響。相比傳統媒體,社交媒體突出的特點就是互動性。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新聞事件的報道者。這些信息沒有編輯的把關監督,僅僅通過網絡就被發送到世界各地。由于信息發布者主觀或者客觀因素的影響,信息的真實性或者完善性得不到保證。這種傳者與受眾并存的身份轉換,給媒介監管者以及媒體從業人員帶來巨大的挑戰。
2. 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進行更高層面的融合
在信息分辨難度加大的情況下,傳統媒體應該起到表率作用,確保主陣地不出問題。有些傳統媒體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并設有自己的公眾賬號,針對網絡上的流言進行辟謠,這也不失為一種凈化社交網絡平臺的方法。
社交媒體在發布信息時具有傳統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但由于其非職業化、非專業化的特點,信息的內容、質量與傳統媒體還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可以發揮傳統媒體人員的優勢,更大限度地吸收廣大公民提供的信息,進行再加工或跟蹤報道。我們也可進一步推進消息發布者等級分類辦法的實施,給予一些傳統媒體更高的內容信任等級,將不實、不優質的訊息分流。傳統媒介從業人員與社交媒體通力合作,可以共同營造有序和諧的信息傳播環境。
3.提高普通公眾的媒介素養
相對于媒體從業人員的專業化教育,我們也應對社交媒體使用者,即大眾提出更高要求。假如此次“優衣庫試衣間事件”,一開始大眾就以一種區別于看熱鬧的旁觀者心態進行傳播,體現出更高的媒介素養,將非法內容進行舉報,那么,惡意傳播行為在一開始就會得到遏制。要提高公眾的媒介素養,首先,要立足對中小學生的媒介素養提升,可以將媒介素養教育帶進中小學課堂,對中小學生的能力修養、道德倫理方面著重培養。其次,家長和學校要肩負起提高學生網絡素養的重任。年輕人辨別能力差,知識水平低,又容易被外界影響,應該養成求證后再傳播的網絡信息創作和傳播的思路。而在這一過程中,媒體從業人員可以起到很好的協助作用,對普通大眾多宣傳網絡安全與網絡自律方面的訊息,幫助大眾更加理智對待網絡生活。
四、對“優衣庫事件”的思考
“優衣庫事件”發生后,我們看到媒體扮演了不那么令人滿意的角色,對于當事人而言,這是一次沒有任何還手之力的網絡暴力。當下,面對社交媒體不斷推陳出新,人們表達觀點、傳播訊息的途徑和方法越來越多,但相應的問題隨之增加。
我國正處于一個重要的社會轉型期,普通大眾公民意識增強、發聲意愿提升,但相應的公民責任意識、理性思維還不成熟。“優衣庫事件”反映出社交媒體對謠言傳播、個人隱私泄露、網絡暴力的發生都有著直接責任,也反映出我國相應法律的不健全、不完善。新技術的發展和民主建設的加強,使得公民處在一個易出事故的交叉口,如何使公民更加理性使用社交媒體,如何通過提高從業者媒介素養以更好引導大眾,是我們必須面對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網絡傳播中,個體的理性常常被群體的感性所淹沒,導致群體的同質性優于個體的異質性,使非理性的信息得到傳播而理性的思考被抑制。正由于此,媒介從業人員把關功能需要進一步加強;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要進行更高層面的融合;要進一步提高普通公眾的媒介素養,這些方面有助于形成輿論正能量,推動社會進步。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有必要對網民群體的行為進行控制與監管,在保證網民群體通過積極參與社會熱點事件討論,發揮正面作用的前提下,有效避免參與過程中非理性行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1] 張迪. 新媒體環境下有關突發事件的謠言傳播研究[D]. 黑龍江大學,2013.
[2] 曹博林. 社交媒體: 概念、發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3):65-69.
[3] 張玲,秦學智,張潔. 媒介素養教育課程論[M]. 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3.
[4] 孫彩芹. 社交媒體:掀動網絡革命[J]. 世界知識,2011(10):57-59.
[5] 曾琦芮. 暴力新聞分析及報道建議[D]. 華中科技大學,2006.
[6] 余瑞華. 新媒體視域下如何規避網絡謠言傳播[J]. 編輯學報,2014(5):40-43.
[7] 楊梅. 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素養研究[J]. 科技傳播,2015(7):35-37.
[8] 魏波,李建秋,涂欣. 新媒體傳播失范及其對策思考[J]. 新聞界,2010(3):34-36.
[9] 孫健,徐祖迎. 網絡輿論監督及其規范[J] .中國行政管理,2012(12):16-19.
[10] 胡泳. 互動性及網絡化思維——傳統媒體向新媒體學習什么?[J]. 新聞戰線,2012(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