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健
在火把節期間,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篝火,踏著優美的音樂,歡樂地跳著舞蹈。我們也被這種氣氛所感動,加入到舞蹈的人群中。
我們發現,彝族的民間樂器頗具特色。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彝蕭等。
口弦和月琴在那里十分普遍,很多婦女胸前掛著一副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七八厘米長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五六片,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銅制的音色清脆、清麗。吹奏時用手指撥動簧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域較寬的曲調。
上世紀90年代初,流行音樂悄然走進了大涼山。在現代音樂的影響下,一位被稱為“老鷹”的彝族小伙子,寫出了第一首彝語流行歌曲《想媽媽》。幾天后,這首歌傳遍了山野,在昭覺縣家喻戶曉,很多母親聽后淚流滿面。后來,老鷹、黑鷹、小鷹和幾位舞蹈演員組建了民間藝術團“山鷹組合”。“山鷹”的音樂沒有進行任何配器和包裝,就是3把吉他伴奏的清唱,但受到了彝族鄉親的極大歡迎。演唱被錄制成盒帶,在彝族村寨互相傳借。人們說,“山鷹”的音樂來自心靈深處,自然天成,不加修飾,它和現代唱片工業的匯合,是一次古典與現代、主流音樂與非主流音樂的碰撞。“山鷹”的音樂顯示出文化的原生力量和來自遠山部落的呼喚,他們的音樂語言美麗動聽,讓人回味,帶給人心靈深處的感動。
“山鷹組合”先后到了西藏、云南、貴州和故鄉大涼山采風,為那里的人們演出,認真感受和收集那些地道的民間音樂。他們還曾代表中國前往哈薩克斯坦參加亞洲音樂節,第一次將中國少數民族流行音樂帶上了世界舞臺。他們淳樸的歌聲打動了評委,歌曲獲得了“最受歡迎音樂獎”。
在采風期間,我們常和一些彝族年輕人交談。他們對流行音樂非常喜歡,談起歌星也是如數家珍。在火把節閉幕時,組委會也邀請了一些歌星在涼山州體育場演出,現場也是人山人海。(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