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隨著小麥生產水平的逐年提高及創建“噸糧市”目標的推進,化學調控技術近年來在渦陽縣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應用。該文介紹了渦陽縣應用化學調控技術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了使用化學調節劑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小麥;化學調控;防倒伏
中圖分類號 S512.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13-41-02
渦陽縣位于黃淮平原南部,屬優質中強筋小麥優勢產區,常年小麥播種面積11.67萬hm2左右,占糧食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8%左右。自2005年安徽省陸續開展小麥高產攻關和農業部開展糧食高產創建、增產模式攻關等項目的實施以來,渦陽縣小麥生產亦從中產水平逐步向高產、超高產目標邁進,2010年率先在全省實現“千斤縣”目標。為解決高產與倒伏這一矛盾,近年來渦陽縣在小麥上逐步示范推廣以噴施多效唑為主的化控防倒技術,并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對小麥高產、超高產栽培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 渦陽縣應用小麥化控防倒技術現狀和存在問題
1.1 推廣現狀 渦陽縣小麥應用化控技術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小麥產量由中產水平向高產水平邁進,小麥群體發育與個體發育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中產向高產水平的轉型期,可以說高產與倒伏是矛盾的統一體,尤其是1998年全縣大面積推廣皖麥38,該品種分蘗能力強、成穗率高,加之當年抽穗后降水偏多,造成全縣小麥大面積倒伏并嚴重減產,教訓深刻。此后,小麥化控防倒逐漸引起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民群眾的重視,應用面積逐年加大,至2014年,全縣應用面積在8萬hm2左右,占小麥總面積的75%左右。化控防倒技術的日益完善,對渦陽縣小麥“千斤縣”目標的實現和小麥高產創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2 存在問題 主要存在問題以下:一是部分農戶在小麥生產上采用“大播量”的播種方式,導致年后群體過大,個體發育嚴重不足,單純依賴噴施多效唑往往防倒效果不夠理想。二是大劑量使用或施藥時噴灑不均勻,尤其是重噴對后茬大豆等作物造成不良影響,可能導致矮化苗。三是部分農戶在返青、拔節期不按規定濃度使用多效唑,采用較低濃度噴霧,低濃度下使用,年后分蘗增多,不僅浪費大量養分,而且田間郁蔽,下部通風透光不良,造成個體發育嚴重不良,紋枯病發病加重反而增加倒伏的風險。四是長期大量使用多效唑,在土壤中逐年積累,造成農產品多效唑殘留超標的問題不容忽視。
2 小麥化控防倒的作用機理和使用技術
2.1 作用機理 小麥倒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群體偏大,小麥個體發育不良,小麥下部節間拉長、柔弱、韌性變差,在小麥生長的起身期至拔節初期,噴施以多效唑為主的植物生長抑制劑,可使小麥細胞壁加厚,抑制細胞拉長,縮短節間,降低株高。小麥倒伏的主要原因是基部第1、第2節間過長、細弱,噴施以多效唑為主的植物生長抑制劑后,可使小麥第一節間控制在2~3cm,第二節間控制在5~7cm,株高降低6cm左右,莖基部顯著變粗壯,提高小麥抗倒伏能力,降低倒伏風險。同時,對小麥銹病和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調查表明:噴施多效唑后,小麥根系條數增加,活力增強,同時葉片功能期延長,光合產物積累增加,具有明顯增產作用,一般噴施多效唑和烯效唑的田塊,收獲期延遲2~3d,可增產5%~10%。
2.2 使用技術 適于小麥化控的化學藥劑包括多效唑、烯效唑和甲哌鎓等植物生長抑制劑,或上述2種成分的復配劑,但渦陽縣生產中應用的藥劑80%以上為多效唑,其在小麥上的使用包括分蘗期使用和起身期至拔節初期使用。為降低在土壤中的殘留和對下茬作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噴施時間寧早勿遲,分蘗期(2葉1心至3葉1心)每667m2噴施15%多效唑45~60g,可使麥苗匍匐生長,分蘗數增加,提高抗寒性能,確保安全越冬。淮北麥區年后(起身期)噴施時間應掌握在2月下旬至3月初,氣溫開始升高,第一節間開始伸長,但未進入拔節期使用(第一節間長度小于0.5cm)。使用的數量應根據田間莖蘗數高低、土壤墑情及拔節期降水情況、土壤肥力水平,拔節肥使用數量、時間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般群體偏高、降水多、墑情適宜,拔節肥追施較早,每667m2用15%多效唑60~70g或10%烯效唑30~40g加水30kg噴霧。噴藥時,可根據田間麥苗長勢、適當調整噴液量,苗(下轉115頁)(上接41頁)旺處適當多噴,苗弱處少噴。
3 小麥化控技術應注意的問題
同其他任何一項增產技術一樣,小麥化控技術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生產實踐中要注意如下問題:
3.1 農藥殘留問題 據有關資料報道,多效唑在土壤中的殘留時間可達2a以上,長期大量連續使用可能對下茬作物造成危害,造成農產品多效唑等殘留超標問題。尤其是歐盟等在蔬菜上對多效唑殘留的檢測是不得檢出的,故出口蔬菜的生產基地在生產2a前應禁用多效唑。與多效唑相比,烯效唑活性較高、用量少且土壤殘留量低,故在生產上應逐步以烯效唑取代多效唑。
3.2 慎與其它農藥混用 在渦陽縣,年后化控的時間恰與化學除草、防治紋枯病及麥蜘蛛時間吻合,不少農民圖省工、省時,往往把化控藥劑與除草劑、殺菌劑、殺蟲劑混用,造成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藥害發生,對小麥生長有較大影響。故化控藥物應單獨使用,慎與其它農藥混用。
3.3 提高施藥技術 多效唑或烯效唑等化控藥物,低濃度下起促進生長的作用,高濃度下起抑制作用,因此應選用適宜的噴藥濃度。在誤噴或高濃度噴霧小麥生長受抑制時,可用赤霉素或蕓薹素解除藥害。多效唑對小麥上下胚軸伸長有抑制作用,用作拌種時,出苗晚2~3d,墑情稍差時難以保證全苗,故應慎作拌種使用。確需拌種時,應保證土地平整,播種深淺一致并淺播,深度3cm較為適宜,墑情不足時及時補墑,以確保一播全苗。施藥時應注意采用二次稀釋,確保藥、水混合均勻,不漏噴、不重噴,尤其是不能重噴,這是因為重噴可致小麥抽穗困難或不能抽穗,對產量造成影響。此外,不能單純依靠化控防倒,小麥高產栽培應以協調群體和個體均衡發育為主,科學的防倒方法是實行健身栽培。單純依靠增加播量提高667m2穗數,若發現有倒伏潛在危險時,再使用化控防倒是極不科學的。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