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惠敏
在進行科技教育時,教師要立足學生發展,始終把科學課堂教學與課外科技活動融為一體,把科學課的內涵延伸到課外科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活動的主動性。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喜歡科學課,激發他們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學習并積極地參加科技活動。
首先,在科學課堂上,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學生對科學學習少了畏懼感,多了親切感,自然就會愛上科學課。其次,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自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的神奇和快樂。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搭支架、造房子、種植無性繁殖植物等探究活動,學生的興趣倍增,就會徹底愛上科學課,主動進行更多探究。
學生們有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參加一些科技競賽,學生會將這種興趣延伸到課外,大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我校唐嘉程、吳燁同學迷上科學課后,參加江蘇省“快樂科學”電視對抗賽,積極性特高。兩人在蘇南賽區“盛水容器”“做紙輪”兩項比賽中,成績遙遙領先,在江蘇省總決賽中奪得了團體一等獎。
拓展教學內容,提供素材
學生通過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在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時,就不會出現面對知識層面上的難題手足無措的情況。
因此,教師要立足科學課堂,拓展教學內容,充實學生們的知識,增強他們的研究興趣。
比如,在上完《養蠶》一課后,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養蠶活動,讓他們通過養蠶和觀察探究蠶一生的變化,體驗自然界中動物的生命歷程,感受生命的不易。有的學生在養蠶的過程中還發現了蠶結的繭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的,收獲頗豐。
另外,教師可以在科學課上制訂活動計劃,選擇研究方案,提供科技活動的素材,然后讓學生實地研究,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
培養創新思維,碰撞火花
美籍匈牙利數學家波利亞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p>
通過一系列探究活動,學生們提高了探究能力,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在這個基礎上,教師要多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引導他們針對某一現象發現和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展思維的廣度。
如在教授《擺》等課中,我就注重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觀察實驗現象,用列表的方法分析數據,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
有了科學課堂上的思維訓練,學生在科技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會應用這些思維方法,用自己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問題,碰撞出創新火花。
注重知識應用,解決問題
科學課堂教學目標由科學知識、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組成。教師在關注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科學知識的獲取和積累。沒有平時知識的積淀,創新談何容易。
學生們積累了知識還不夠,教師還要指導他們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開展科技活動。
例如,科學教材中的光、磁、電路、簡單機械等知識,與生活密切關聯,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學生們運用這些知識解釋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這正是科技活動的突破口和不竭的源泉。
立足學生發展,把握科學課堂,讓科技活動成為科學課的延伸,學生會在活動中不斷地認識科學、理解科學,并提高實踐能力。教師如果真正認識到了這點,做到科學科技有機結合,讓兩者并蒂蓮開,才會更有利于學生的長足發展,這才是科技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