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憲滄
在我國,豬瘟仍是當前生豬養殖的主要傳染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是國家四大強制免疫動物疫病之一,是養豬場首先要控制或凈化的動物疫病。豬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長期以來,我國對豬瘟采取了包括強制免疫、加強檢疫和疫病監測、無害化處理病死豬等綜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豬瘟的傳播和流行。目前,豬瘟的流行方式已從當初的頻發大流行轉變為周期性、波浪式的地區散發,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由典型轉為非典型。但是各地養殖場也是時常有豬瘟病例的發生報道。
鶴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2015年10月7接到我市某養殖場的匯報訴說養殖場最近死亡生豬數十頭,發病急、死亡快。我中心到達現場通過流行病學調查、死亡生豬臨床解剖、采樣送檢以及實驗室診斷此次疫病為豬瘟感染發病。剖檢生豬豬瘟臨床表現特征非常明顯,現就臨床剖檢變化及診治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所見
病豬不食、精神沉郁、弓背、體溫升高41.5℃以上,有膿性眼屎、結膜炎。皮膚發紺,被毛粗亂、身體消瘦、喜歡扎堆、畏寒、顫抖,嚴重的耳尖、頸部、背部、腋下、腹部等處有大面積出血斑。有的豬腹瀉,極個別豬排血尿。
2 剖檢變化
死亡生豬大概25左右。皮膚或皮下有大面積、彌漫性的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脹、充血及出血,外表呈紫黑色,切面浸潤外翻,呈“大理石”樣外觀。腹腔多器官充血、出血,腹膜有大量出血點(圖1)。胃腸內外黏膜有點狀、彌漫狀出血點,胃腸黏膜出血性或卡他性炎癥。大腸的回盲瓣處形成特征性的紐扣狀潰瘍灶(圖2)。肝臟基本正常,膽囊腫脹、膽汁濃縮(圖3)。脾臟腫大,邊緣有黑褐色梗死灶,稍突起。腎臟色淡,腎臟表面有大量的出血點,皮質部有小出u血點,髓質部出血嚴重、腎盂部出血明顯(圖4)。膀胱內黏膜彌漫性出血。胸腔器官也充血出血,心臟、心包、肺臟、膈肌、胸壁黏膜有大量出血點。心包積液,心耳出血嚴重,心肌、心肌內外膜出血嚴重。肺臟出現大面積紅褐色淤血、出血,肺葉尖端有大小不等的纖維素樣黃色積液(圖5)。喉頭黏膜、會厭軟骨有出血點(圖6),氣管內有少量紅色黏液分泌物。兩側扁桃體有出血、膿腫和壞死灶。
3 疾病探討
該養殖業戶平時飼養管理規范,免疫程序合理,能夠定期執行消毒滅源工作。此次豬瘟疫病的發生損失很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疫苗的免疫失敗導致豬瘟疫病的發生。
1)豬瘟疫苗方面:一是疫苗劑量不足,免疫注射時漏液、打飛針。二是疫苗的貯存、運輸環節造成疫苗污染、失效。三是疫苗稀釋后未在規定時間內用完或置于高溫環境下,影響了免疫效果。
2)免疫操作技術不規范:防疫人員操作不規范,注射部位不準確,打飛針,免疫器械消毒不嚴格,無法達到免疫效果。
3)免疫抑制性疾病、藥物因素等的影響: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日趨嚴重,造成免疫器官受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下降,對豬瘟等疫苗的免疫應答能力低,甚至不產生免疫應答,造成免疫失敗。另外一些藥物預防時如鏈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糖皮質激素等對動物體內抗體的產生起到了抑制作用,從而影響豬瘟疫苗的免疫應答導致免疫失敗。飼料中的霉菌毒素等其他化學物質,如農藥、重金屬等也都能導致免疫抑制。
4)豬瘟持續性感染、母源抗體的干擾等因素影響:豬瘟持續性感染是繁殖母豬感染豬瘟的一種主要形式。這些感染母豬所產仔豬往往發生胎盤感染導致先天性免疫耐受,接受豬瘟疫苗免疫不能產生高滴度的抗體,受到強毒攻擊時易感染豬瘟病毒發病。另外母源抗體對仔豬有保護作用,但也會影響仔豬的免疫效果。仔豬免疫效果的好壞與母源抗體滴度有關,當母源抗體滴度高時免疫接種,會受到母源抗體的干擾。
5)近年來有相關資料與專家報到豬瘟病毒有變異,這一現象是否也是此次豬瘟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
5 針對豬瘟免疫失敗的對策
1)保證疫苗質量、規范免疫操作:要嚴格按照疫苗說明書的規定保存、運輸和使用疫苗。
2)制定更加合理的免疫程序:加大豬瘟抗體的監測密度及頻率,對母豬仔豬進行豬瘟抗體、抗原監測,根據抗體水平的消長規律確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及時淘汰豬瘟病毒帶毒母豬。
3)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合理使用獸藥:重點要做好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偽狂犬病、圓環病毒病等豬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預防接種工作,合理完善免疫程序。當豬只發生免疫抑制性疾病時,應避免進行免疫接種。應在飼料添加免疫增強劑來增強免疫效果。避免使用易造成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各類抗生素。在飼料中添加霉菌吸附劑,降低因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4)做好消毒工作、加強飼養管理: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選擇高效消毒劑,定期對豬場內外環境徹底消毒。豬舍要注意通風換氣,合理控制豬群的飼養密度,保證豬舍的空氣質量。采取有力措施,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豬只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