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農村綜合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
一、貴州省農村綜合改革工作進展及成效
為切實改變貴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滯后狀況,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的宏偉目標,2013年,貴州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和小康寨六項行動,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向鄉村延伸,大力推進發展鄉村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省財政廳牽頭負責實施小康寨行動,以自然村寨為建設對象,按照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方式,加強村內道路硬化、文體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最后一公里”問題,建成一批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宜居的美麗鄉村、幸福家園,逐步實現貴州農村“道路硬化、衛生凈化、村莊亮化、環境美化、生活樂化”的“五化”目標,最終實現富、學、樂、美“四在農家”的總目標,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小康寨行動計劃累計完成投資145.45億元,項目建設覆蓋近2.5萬個自然村,受益農民380萬戶,1600萬人,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實現了預期目標,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突顯了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改善民生條件,加強了物質文明建設。特別是美麗鄉村示范村的建設同鄉村旅游的結合,帶動了貧困戶的脫貧。如安順市西秀區浪塘村,村里開了23戶農家樂,2014年接待游客就有8萬余人,曾經人均收入不過6000元的浪塘人在2014年收入翻了一番。
(二)突顯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形成和諧民風,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如黔南州龍里縣永安村在村寨建設中堅持以“孝道文化”為主題,打造了“農村孝道文化基地”,使尊老敬親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習慣,成為村寨的美麗名片。
(三)突顯了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留住青山綠水,加強了生態文明建設。主要采取生態濕地治理污水、垃圾無害化處理等方式,控制農村面源污染,保護飲用水源,凈化農村環境。如貴陽市開陽縣南江鄉青龍河一線18個村寨,通過環境改善,有效促進了山頂種茶葉、山腰種水果,現代山地特色農業大發展,催生了山下依靠自然資源稟賦的農家樂繁榮,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一體化的鄉村旅游景點,南江鄉當地村民年均收入達1.2萬元,遠遠高于全縣平均水平。
(四)突顯了基層組織建設,激活基層民主,加強了政治文明建設。如貴陽市觀山湖區三堡村對村民自覺遵守公民道德、積極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行為,通過“計分”方式予以獎勵,村民可以憑借自己的“積分”在“愛心公益超市”兌換相應的商品,激發了村民參與公益事業建設的熱情。
總的來說,貴州省美麗鄉村小康寨建設,全省上下始終堅持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注重以人為本、注重綠色發展、注重城鄉統籌、注重山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理念,精心組織,精準發力,加速推進,走出了一條依山傍水、顯山露水、城鄉一體、天人合一的美麗鄉村發展之路,全省鄉村人居環境明顯改觀,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村社會明顯和諧,城鄉聯動效果明顯。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省遵義市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考察時說“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就是對貴州省兩年多來實施美麗鄉村小康寨建設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根據貴州省大部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還很落后,特別是“最后一公里”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很多的實際,貴州省美麗鄉村小康寨建設立足省情,堅持“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的發展思路,重點從“規劃引領、統籌整合、創新推動、民事民辦、組織保障、監督考核”六個方面著力推進,優先改善提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讓老百姓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
(一)著力規劃引領。一是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建設。規劃遵循“本色自然、理性自然、人性自然”的基本原則。本色自然就是尊重和突出當地自然特色、體現村寨傳統元素,記住鄉愁;理性自然就是科學合理謀篇布局,精準投入,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錢辦大事;人性自然就是建設的小康寨成為人的小康寨,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從“要老百姓發展”變成“老百姓想發展、能發展”。二是規劃以縣為單位編制,以自然村寨整治為對象,以2020年全省城鎮化率需達到50%為依據,按照2017、2020年兩個時間節點任務,按普及型、提升型、示范型劃分村寨確定具體建設項目。三是優先圍繞農業產業園區、重點小城鎮周邊、“兩高”(高速公路、鐵路)沿線布局實施,并以傳統村落、民族村寨、歷史文化名村、自然資源稟賦較好的村寨為重點進行成片連線打造。四是加強與其他幾項行動計劃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園區規劃、旅游景區規劃等的相互銜接,努力實現“多規合一”,既形成了基礎設施建設的統一載體,又聚集形成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平臺,為小康寨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釋放潛力空間。
(二)著力統籌整合。一是充分發揮各級聯席會議制度牽頭抓總的職能作用,協調各部門密切配合,統籌相關項目、資金、資源整合投入,共同推進。二是從省到縣整合各類資金資源,包括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財政扶貧資金、“農民文化家園”建設經費、大中小型水庫后扶資金、扶貧生態移民等13個部門的17項相關資金,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做實項目集中投入,發揮聚合效應。省級各部門相關專項資金50%以上按因素法分配到縣,其余資金通過競爭立項或以獎代補等方式投入到縣,支持以縣為主整合推進。
(三)著力創新推動。一是示范帶動。啟動實施“十縣百鄉千村”示范試點工程。到2017年,全省打造13個重點示范縣,100個以上重點示范鄉,1000個以上重點示范村。示范縣年度投入不低于6000萬元,示范鄉年度投入不低于700萬元,示范村總投入不低于200萬元。二是創新制度。制定下發一系列制度文件,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形成制度化管理,規范化運行;三是建立村規民約。以村規民約加強村級項目資金管理監督和后續管護,形成常態;四是多元化投入。鼓勵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等方式拓展融資渠道共同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建立投融資建設機制。五是村產聯動。同步推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推進村產聯動、村鎮互動,加快村集體經濟發展,持續促進村民增收,建設人的小康寨,鮮活美麗的小康寨。
(四)著力民事民辦。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堅持 “農民事農民辦”,運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項目通過村民議事決定,依托村“兩委”組織實施、堅持“兩不三原則”,即“村民不集資、工程不發包”和“村民投工投勞、政府獎勵補助物資、物資執行政府采購”三大原則,建設過程公開公示,保障群眾的參與權,實現“民主化建設、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監督”。建成項目資產歸村集體所有,強化村民自我維護意識,提升建成項目運行效益。
(五)著力組織保障。小康寨建設工作由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負責,財政部門牽頭主抓,強化“省抓統籌、市抓協調、縣抓組織、鄉抓落實、村抓實施”的分級負責推動機制和以縣為主的工作機制。省級由常務副省長親自主抓,建立聯席會議辦公室,省財政廳具體牽頭負責小康寨建設工作推進,10多家責任單位密切配合,統籌協調,統一行動。各級分別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層層落實推進責任。
(六)著力監督考核。一是加強項目實施監管,確保工程質量。二是嚴格規范資金使用管理,確保資金使用安全高效。三是每月對各市(州)推進情況進行排名,通報全省。排名連續兩次靠后,累計三次靠后的,年度工作績效考核扣分。四是授權中介機構每年組織項目驗收和績效考核,公開透明、公正獎補、獎快促慢。
(本文根據全國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座談會發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