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英杰 任秀峰
摘要:近年來,黑龍江省積極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就涉農資金如何發揮最佳效益進行研究。本文就黑龍江省望奎、克東、樺川、海林等20多個縣(市、區)進行專題調查研究。
關鍵詞:財政;支農資金;管理
黑龍江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涉農資金如何使用才能發揮最佳效益,是涉農部門共同面對的一個新課題。對此,黑龍江省農發辦組成調研組先后對望奎、克東、樺川、海林等20多個縣(市、區)進行專題調研。通過現場考察和座談,深感農業綜合開發集中資金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的做法是“兩大平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重要舉措,是涉農資金整合的有效方法,對于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投入效益、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推進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的主要做法
(一)整合資金,做大農發項目投入規模。“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之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受投入范圍、規模、比例等政策束縛和均衡照顧、平均分配等主觀思維影響,存在資金使用不夠集中、投入相對分散的“撒芝麻”問題。2013年以來省農發辦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農發資金內部整合,將原來土地、產業化、部門、科技等幾類項目資金集中安排使用,每縣集中建設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據統計,調研的23個縣(市、區)共安排現代農業示范、規?;B殖園區項目40個,共安排中央、省農發資金11.74億元,平均每個項目5104萬元,比上年減少項目139個,單個項目資金額比2013年的587.4萬元大大增加。
(二)突出重點,集中扶持優勢主導產業。23個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緊緊圍繞當地資源稟賦和優勢產業,解決產業鏈條中急需完善的環節給予立項支持,每個項目區都有市場或龍頭企業拉動,確保種植、養殖與龍頭和市場緊密銜接。甘南、慶安、北林、綏棱、林甸、綏濱、樺南、樺川等縣(市、區)重點圍繞水稻產業集中建設高標準水田;望奎、呼蘭分別圍繞玉米、馬鈴薯產業集中建設旱作農業高產示范基地;賓縣、克東、富裕、安達、龍江和肇東圍繞賓西、飛鶴、光明、貝因美、元盛和大莊園等龍頭企業重點建設奶牛、肉牛養殖基地和飼草飼料基地;雙城、大慶大同、綏化寶山圍繞蔬菜產業集中建設棚室蔬菜生產基地;海林、富錦、湯原、東寧重點圍繞食用菌產業,建設菌包生產車間和木耳、香菇、猴頭等棚室食用菌生產基地。
(三)配套建設,綜合組裝各項先進技術。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建設以國內先進、省內一流為標準,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平臺,實行田、水、林、路、山綜合治理,種植、養殖與加工緊密結合。采取高標準農田與農機合作社配套,糧食烘干及倉儲庫建設配套,育秧大棚與催芽浸種車間配套,溫室大棚與蔬菜保鮮儲藏配套,規模養殖與飼料基地、糞污處理配套等措施,完善產業各個環節,延長產業鏈條。同時,綜合組裝節水灌溉、農機農藝、信息管理、物聯網等現代農業先進技術,努力提升科技水平,體現示范作用。林甸縣農業綜合開發采用的水田管道輸水新技術與渠道襯砌技術比較,節水30%—40%、節地10%,項目區1萬畝水田可節水200萬立方米、節省耕地1000畝,同時輸水快、用工少、使用壽命長,方便機械化作業,此項技術示范作用強,在全省極具推廣價值。龍江縣元盛集團從澳大利亞、新西蘭引進純種和牛2000頭進行繁育,并組建生物工程中心,生產胚胎、性控凍精,對當地肉牛進行改良,到2017年可出欄純種和牛1萬頭、高端肉牛2.5萬頭,建成國內最大的高端肉牛改良基地。
(四)優化機制,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綜合開發改革過去習慣于政府組織實施農發項目的機制,著力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將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作為立項首要條件,積極支持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申報并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23個項目區共扶持家庭農(牧)場、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68個,流轉土地45萬畝,項目區全部實現農民土地入股或由農民專業合作社租賃規模經營,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的積極性。項目區農民和企業自籌資金10.91億元,比2013年增加5倍以上。肇東大莊園和安達農民奶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自籌資金分別達1.2億元和3.55億元。綏化市寶山鎮2013年政府組織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基本沒有農民自籌,今年實施蔬菜種植大項目,農民合作社自籌資金達1570萬元。
二、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的功能與作用
(一)解決四個關鍵問題。
1.解決大型農機不足問題。23個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組建農機合作社14個,購置大型農機具580臺套。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項目區可實現三年一次深松整地,改變過去小四輪作業土壤板結、跑水跑肥問題,實現蓄水增溫保墑。過去由于玉米青貯、苜蓿草等飼料作物收獲期集中,常常因大型收割機不足錯過收割期,導致秸稈和苜蓿草老化營養流失,項目建成后,新購置大型飼草飼料收割機36臺,確保將種植的青貯玉米和苜蓿草全部收獲在高營養期。
2.解決水利設施滯后問題。過去由于水利設施不配套,項目區常常遭遇春旱,導致農作物受災減產。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23個項目區新打機電井304眼、建設干支斗農渠系288公里、埋設地下管道12.13公里。水利設施強化后,確保項目區水稻、玉米、飼草等農作物灌溉需求,實現增產增收。甘南縣現代農業示范項目涉及的東陽、巨寶等5個鄉鎮6萬畝旱田,過去經常遭遇春旱和秋澇兩重災害,玉米畝產不足900斤,今年將6萬畝旱田全部改造成水田,水稻畝產達1200斤,畝增產300斤以上。
3.解決產業鏈條斷裂問題。肇東、安達、克東、富裕、龍江等縣(市)乳產品、牛肉加工優勢突出,但存在奶源、肉源不足、養殖基地規模不夠問題,農業綜合開發集中資金,解決產業鏈條中急需破解的瓶頸問題。肇東以大莊園為龍頭,帶動7個種植、養殖和農機合作社,形成從肉牛加工到肉牛養殖基地、青貯飼料基地全產業鏈優勢。海林、富錦、湯原集中建設食用菌產業大項目,已建年產8000萬菌棒生產能力的龍頭企業3個,為生產木耳、香菇、猴頭、靈芝等特色產品提供優質菌種。
4.解決科技水平不高問題。23個項目區全部應用優良品種,推廣節水農業、水稻浸種催芽、超早缽育擺栽、溫室大棚遙感自動給水、標準化TMR日糧喂養、機械化榨奶、糞污無害化處理、農業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項目區科技含量比立項前提高20%以上。
(二)形成六大綜合能力。
1.糧食生產能力。23個大項目共建設高標準農田96.2萬畝,項目建成后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88億斤,建成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糧食生產能力進一步增強。
2.飼草飼料生產能力。富裕、克東、肇東等6個奶牛、肉牛產業大縣共建設青貯飼料基地15萬畝、優質飼草基地18萬畝,形成優質青貯飼料48萬噸、優質飼草64萬噸的生產能力,為當地發展畜牧產業提供充足優質的飼草飼料。
3.優質蔬菜和食用菌生產能力。雙城、甘南、綏化寶山、大慶大同蔬菜生產項目,建設溫室80棟、大棚670棟,形成新增優質蔬菜生產能力788萬斤;海林、富錦、湯原食用菌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產木耳、香菇等食用菌生產能力98萬斤,為國內市場提供優質蔬菜和食用菌產品,并將開拓境外俄羅斯市場。
4.現代規模化養殖能力。規?;B殖基地建設,提高了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解決了奶牛產奶量不高、肉?;A母牛群生產能力弱等制約奶牛、肉牛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23個項目可形成新增奶牛年存欄1.04萬頭、新增奶2.06萬噸、肉牛年出欄6萬頭生產能力,為加工企業提供優質充足的奶源、肉源。
5.服務“三農”能力。通過支持龍頭企業與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連接的利益機制,搭建了服務“三農”的平臺。農業綜合開發支持慶安縣東合金谷糧食加工龍頭企業中央、省農發資金2046萬元,建立農機合作社、水稻浸種催芽車間和55個大型水稻智能晾曬倉,龍頭企業為農民合作社搭建了農資、融資、生產和收購四個服務平臺,為農民免費收割、保底收購、保值存放,在銀行抵押500萬元為農民提供貸款擔保,并及時有效地提供科技指導和信息服務,深受項目區農民歡迎。
6.農民增收與財政增收能力。據測算,23個大項目建成后,年可新增農民人均收入1350元、拉動財政增收9.2億元??藮|縣10萬畝優質青貯飼料基地可帶動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3600元,通過增加奶源確保飛鶴增效,為財政增收3億元。富??h光明乳業可形成萬頭奶牛養殖規模,帶動10萬畝青貯飼料基地建設,項目建成后農民人均收入可達到12656元。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建設將為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帶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做出重要貢獻。
三、啟示
(一)建設現代農業必須整合資金、集中投入。面對黑龍江省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涉農資金怎樣使用才能體現“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基本要求,23個現代農業示范大項目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農業綜合開發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就要善于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實際需要出發,在資金投入規模、投入范圍、投入比例等方面進行適當的政策調整,把資金用到最急需的關鍵環節上,圍繞縣域經濟主導產業,整合內部資金干大事,集中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做大農發項目投入規模。
(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必須發揮龍頭企業的拉動作用。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基地和農戶,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支持龍頭企業就是支持農民增收、財政增收,在現代農業建設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意義。農業綜合開發支持飛鶴、光明、大莊園等奶牛、肉牛龍頭企業建設的青貯飼料基地和規模養殖基地,支持富錦錦城、湯原生科、海林北味集團等食用菌龍頭企業建設的食用菌批發市場、菌棒生產車間和菌業種植基地,帶動17000多名農民加入畜牧和食用菌產業大軍,變農戶為股東、變農民為工人、變農業為工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企業增效、財政增收。克東飛鶴乳業通過農業綜合開發大項目扶持,可成為克東縣最大支柱產業,拉動農民與財政持續增收。
(三)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必須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先進的體制機制是項目建設的靈魂,沒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參與,就沒有項目建設的最佳效益。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必須放棄政府主導行為,激發市場主導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作用,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望奎縣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后,合作社擴大了高效益的“黃麻子”馬鈴薯種植面積,減少了玉米面積,2014年馬鈴薯由上年種植1萬畝擴大到3萬多畝,農民種植馬鈴薯可實現畝均純收入1000元,比種植玉米增收40%以上。
(四)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必須點面結合、統籌兼顧。各地資源各異、基礎不同,建設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區應當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切忌千篇一律。尤其在投入方面,應根據實際需要區別投入,重點項目區做大做強,投入規模可適當加大;一般項目區統籌考慮、體現特點。但在資金具體使用上都要根據實際需要安排,防止“一刀切”的投入標準造成損失浪費。尤其支持農民合作組織的項目資金應考慮公共財政的普惠性,不能一味求大,力求多支持一些農民合作組織,讓更多的農戶受益,解決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五)投向龍頭企業的農發資金應以股權投資為主體。農業綜合開發支持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性的無償投入,既不符合WTO綠箱政策,也是財政資金分配的不公,不利于企業以產品和管理優勢參與市場公平競爭。因此,建議改革投入方式,除了高標準農田實行無償投入外,對于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大額投入,建議采取補助與股權投入相結合的方式。補助資金主要用于道路、環保等公益性投入,對于生產性資金實行“股權投資,適時退出”機制,農發只參股不控股,不參與企業利潤分配。用退出的資金建立農業綜合開發基金,形成滾動開發機制。如果每年拿出10%即3億元實行股權投資,以三年為一個使用周期,第四、第五年每年退出50%,到第六年就比全部無償投入增加7.5億元的資金,堅持10年就可增加到19.5億元資金用于滾動開發。過去農業綜合開發用這種投入方式有過成功實踐,應當繼續大膽嘗試。
(作者系黑龍江省財政廳黨組成員、省農發辦常務副主任,省農發辦綜合處處長、省農村財政研究會常務理事)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