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沖擊,在大都市中尤其明顯的新型現代性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近年來在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內,一種逐漸受到人們關注的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為研究對象,并以上海的涉外婚姻和較為年輕一代的新型生育觀念作為這種現代性的兩個代表。探究其產生的原因,呈現的結果以及其之所以會成為一種社會現象的原因。最后本研究指出,因為全球化所帶來的信息的傳播,人口的流動和經濟的增長等,原本中國傳統社會的一系列關于婚姻與生育的格局已經受到了激烈的沖突而發生了轉變,而正是因為這樣的矛盾與沖突,使得這種現代性成了一種頗受關注的社會現象。
關鍵詞:現代性;全球化;涉外婚姻;生育觀念; 沖突
一、引言
2010年夏,因為世博會的召開筆者第一次來到了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記憶里最讓我內心觸動的畫面卻是在來福士廣場附近的一個十字路口等紅燈時,我身邊站著一個有著明顯中國特征的年輕女性。她實在美麗又新潮,最惹眼的還是她懷中抱著的混血小孩,一頭金色卷發相貌可愛,而這個女性不斷得用英文與他進行著對話,對話里可以很明顯得聽出來他們的母子關系。當時看到這一幕的我由衷地在心里發出了一句感嘆“啊,這就是上海”。三年后我來到上海,與當年覺得非常新鮮的感覺不同的是,當真正開始融入到這座城市后,我發現這種女性其實在上海十分常見,或者可以說與非大陸人通婚的婚姻形式非常多見。
今天大部分的中國人談到上海,依然會說它是時尚的、摩登(modern)的,它所呈現給人們的這種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middling modernity[1]),即一方面是隨著經濟和文化的傳播,人們面對著完全被不同于中國的全新的多種外國文化形式,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傳統文化形式的保留。而這種現代性儼然已經成為一個人們所密切關注的現象,成為一個代表上海的符號。本文即以上海的部分涉外婚姻和部分新一代年輕家庭的生育觀念作為受到全球化元素沖擊的兩個代表,探究傳統在全球化進程下受到了何種沖擊并由此發生了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新型現代性背后的原因,以及這種現代性為何會成為一個被人們所關注的社會現象。
二、涉外婚姻
雖然在今天看來,涉外婚姻在上海已經非常普遍,但其實放在幾十年前,這樣的婚姻形式是很多人不曾想過的。然而,我們肉眼可見的不同膚色的夫妻形式只是一種表面上的體現,事實上,涉外婚姻的背后真正觸動的,是對傳統中國的社會生活結構的挑戰。
對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研究最深入的莫過于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他將中國社會的基層看成是鄉土性的,而婚姻的確立對鄉土性的中國來說則是使得社會分工能夠更好地進行下去的重要環節。為了社會新陳代謝作用的需要,社會上必須預備下這負責撫育的基本團體來完成任務。而男女相約共同擔負撫育他們所生孩子的責任就是婚姻[2]。通俗來說,婚姻并不是件私事,傳統婚姻聯結的雙方,實際上聯結的并不是兩個個體,而是與對方背后的整個家族和社會關系進行的銜接,這其中會牽扯到兩個人背后的家族和社會關系網絡。與此相關的是,他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的差序格局的概念,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為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的大小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而這種差序格局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因素:1.血緣;2.地緣;3.經濟水平;4.政治地位;5.知識文化水平[3]。不難看出,婚姻的確立與差序格局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過去的鄉土社會,兩方結婚大都局限在鄰近的幾個村落之間,血緣地緣在伴侶選擇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經濟水平等因素則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在差序格局的影響下,人們往往都渴望壯大自己的家族。
然而當我們把眼光轉向涉外婚姻,就會發現這種對傳統格局的考慮對促成涉外婚姻的影響非常之小。一方面,由于血緣和地緣關系的被打破,涉外婚姻涉及的首先是兩個個體的相識相愛,尤其對于在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里有很多沒有“根”的人,這些人在選擇對象的時候需要考慮雙方家庭聯合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另一方面,如果說傳統的婚姻聯結的其實是兩個家庭甚至其背后更大的社會網絡,那么涉外婚姻無疑打破了這種格局,因為過去簡單明了的社會分工形式已經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使得人們早已不再局限于呆在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上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上海,這個充斥著異鄉人和異國人的城市,涉外婚姻形式無疑是它那種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當中的一個重要體現,隨著全球化進程中人口流動性的增強,其帶來的不光是形式上涉外婚姻的快速發展,更是對傳統的鄉土生活形式的顛覆。而這種顛覆才是這種現代性受到人們關注的重要原因。
三、新型生育觀念
對一個社會來說,社會成員的再生產和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育制度正是人類為了有效進行社會成員再生產,針對人們由“性愛-撫育”這一活動而形成的制約個體行為的文化規范。前面所提到的婚姻包括婚姻的一系列前期準備,其實都是為延續后代這個目的而進行的。
雖然生育現象的常識告訴我們,正常的自然進程理應是“性愛-結婚-成家-生育-種族綿續”的過程。但是費孝通認為要把這種程序倒過來,做一個傳統認識上的倒敘。即:1.為了種族綿續,社會必須再生產新成員;2.讓會成員的再生產要求子女成家;3.要成家,必須服從社會規定的兩性關系;4.擇偶標準與夫婦關系要以能否有歡地完成生育而定。而其實這個所謂倒程序才是中國生育制度文化觀的正程序,這種文化的功能,自然就是為保證社會傳宗接代。的確,一直以來生育都是縈繞在中國人民心頭的大事,但是今天,隨著城鄉一體化,曾經的這種鄉土性在中國社會已經被逐漸打亂了,尤其是在上海這個充滿著流動性人口的城市。
首先,本質上結構的變化。如果說過去人們在選擇配偶時主要是出于其背后的兩大家族需要綿延種族而共同撫育下一代的考慮,那么獨身在大都市打拼的異鄉人往往背后的社會網絡非常單一。而這樣兩個背景單一的異鄉人因為愛情的吸引而結婚并獨自撫育小孩在現代已非常常見,即使有很多因為工作繁忙而將父母接來拜托撫養孩子的情況,其性質也和過去完全是出于種族綿延的目的不同。
其次,在是否要小孩這個問題上觀念的變化。“傳宗接代”的生育觀念對許多年輕一代的新婚夫婦來說已不是擺在第一位所考慮的事情,就筆者跟身邊許多同齡人進行交流發現,很多人對需要一個小孩雖然說法不一,但很少有說是出于“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的需要,大部分人想要一個小孩都是覺得“有了孩子才更像一個完整的家庭或者更有家庭的氣氛”或者“兩個人結婚順理成章就會有個孩子”這樣的想法。
最后,在如何撫育孩子的觀念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一檔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走紅,火起來的不光是這幾對明星父子,更讓中國人看到了更多在教育小孩的方式和觀念上的可能性。所以,在上海這個時刻走在國際前沿的城市,家長們所追求的撫育觀念已完全不是過去為了單純地綿延種族滿足生存需要而對孩子進行的撫育方式,一方面他們尊重孩子自己的喜好,另一方面他們更期待孩子能走向世界,更具有“國際范兒”。
四、結語
在做最后的總結之前,容我們把眼光放回到引言里所描述的那個場景中,再次看向那個懷抱混血兒童,說著流利英語,穿著時尚新潮的摩登女性時,我不禁問自己,為什么走在街上那么多人里,唯有她是如此地引人注目。而現在我終于找到了答案,之所以她會吸引人們的注視,是因為她與中國傳統的女性形象是如此地背離。大多數人印象里的中國女性尤其是已婚婦女,應該是守在家里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穿著樸素,整日為了孩子和丈夫的瑣碎日常而操勞,生活地四平八穩,她們甚至時常被灌上“黃臉婆”這樣充滿貶義的稱號。與這樣的形象比起來,這個摩登女郎雖然有著中國人黑頭發黃皮膚的身體特征,看起來卻是如此不同,讓人忍不住去猜測,她肯定受過很好的教育,很可能還有海外經歷,等等。
今日的上海,又何嘗不就是這樣一位“摩登女郎”,它那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也和這位女郎的摩登氣場一樣地引人注目。一方面,上海依舊是中國的一部分,在這里占據多數的依然是中國人,這些人和中國其它地區的人們擁有著一樣的體制,一樣的政治身份,一樣的文化背景,這是和黑發黃膚一樣無法抹去的事實;另一方面,在上海的生活和中國其他地區尤其是邊遠地區的生活卻是如此地不同,在這里可以最快地接收到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信息,囊括了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在這里人口的流動是如此之快。而正是因為這些逐漸積累起來的多元信息,才發展出了涉外婚姻,新型生育觀念這些受到全球化沖擊后的產物;正是因為受到了這些來自全球各地各式各樣信息的影響,傳統的婚姻格局和生育觀念才發生了重大改變,人們已經站在了與傳統格局相沖突卻又并不完全對立的境地;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沖突,上海才在人們眼中充滿魔力,這種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成為城市景觀中的一個新現象。
注釋:
[1]Middling modernity的概念出自于Aihwa Ong在《The Pacific Shuttle: Family, Citizenship, and Capital Circuits》一文,作者通過身份認同,文化實踐和家庭三個方面論述出這種介于多者之間的現代性代表著既對傳統有所保留,同時也在全球化的沖擊下受到多方面新的文化和觀念的影響的一種新的現代性表現。
[2]費孝通.鄉土中國與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05):125-129.
[3]費孝通.鄉土中國與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05):24-30
參考文獻:
[1]Aihwa Ong, The Pacific Shuttle: Family, Citizenship, and Capital Circuits.
[2]John Osburg, Global Capitalisms in Asia: Beyond State and Market in China.
[3]丁金宏,楊鴻燕等.論新時期中國涉外婚姻的特征與走向——以上海市為例[J]. 中國人口科學, 2004,(06).
[4]費孝通.鄉土中國與生育制度[M].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05):24-29:125-129.
[5]余紅,錢靈犀.費孝通的《生育制度》及其功能主義社會學[J]. 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0,(01).
[6]邱晨曦.中國傳統生育觀的形成及其轉變——一個博弈論的分析框架[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4).
[7]解韜,郭未等.社會結構完整性與生育制度——費孝通先生《生育制度》的閱讀啟示[J]. 人口與發展, 2010,(03).
作者簡介:
毛煒瑋,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社會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