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雪雅 席來旺 肖瑩
4月的印度尼西亞,告別酷暑和綿延不休的雨水,迎來了一年中最好的季節。
60年前,也是在這樣燦爛的日子里,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歷盡艱難險阻飛抵印尼,參加了第一次亞非領導人盛會,也向世界講述了不一樣的中國。60年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4月21日至24日率團參加今年的亞非領導人會議。習近平出訪前夕,《環球人物》記者沿著當年周恩來的足跡,探訪每一個關鍵節點,試圖找到歷史與現實的契合。在一甲子之后再次回望,或許能更好理解當時那些瞬間的重要意義。
隨著萬隆亞非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進入倒計時,印尼首都雅加達街頭的節日氛圍日益濃烈。市區主要街道隨處可見紀念活動的標志招牌,就連正在施工的地鐵工地護欄上也不例外。
站在雅加達中城的卡瑪腰蘭地區街頭,《環球人物》記者放眼四顧,看見的完全是一個繁華的現代都市。一片片林立的高層住宅區、辦公大樓與商廈,讓人很難想象,周恩來當年就是從這里開始萬隆之行的。
歷史清楚地記載著,1955年4月16日下午5時50分,中國代表團乘坐的專機徐徐降落在卡瑪腰蘭機場。當艙門打開,周恩來剛一露面,歡迎的人群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在經歷了近6天提心吊膽的等待后,大家的心此刻才踏踏實實落了地。
當年4月11日,臺灣國民黨特務機關指使在香港啟德機場工作的特務周駒,預先在中國代表團包租的“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右翼輪艙附近放置了定時炸彈。中午12時15分,即飛機飛離香港約4小時后,在大納土納群島附近的南中國海上空,炸彈爆炸的碎片擊中第三號油箱,引發大火,致使飛機墜毀。中國和越南代表團工作人員及隨同前往的中外記者共11人全部遇難。
消息傳來,舉世震驚,周恩來一行的安全也成為所有人關注的焦點。事后,人們了解到,周恩來當時因應邀去緬甸仰光同緬甸總理吳努、印度總理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等進行非正式會談,提前改變了出國路線,這才幸免遇難?!翱耸裁谞柟魈枴笔潞?,很多人出于安全考慮,建議由其他人代周恩來參加亞非會議,但他沒有被嚇住,稱“臨危不換將”,繼續按預定計劃經仰光飛往雅加達,出席亞非會議。
時光回到2015年4月15日,《環球人物》記者幾經周折,終于在當地印尼朋友的引導下,在一片寫字樓里找到了阿卡薩·普拉第一機場建設指揮部辦公室。這家公司負責整個印尼東部的機場開發建設,除了剛剛完成巴厘島國際機場的建設之外,目前正在籌劃建設全國13家大型機場。
據公司公關部職員安嘎介紹,當年的卡瑪腰蘭機場于1940年7月8日開啟使用,曾是雅加達的主要機場,也是該地區第一家國際機場。1984年起,卡瑪腰蘭機場的業務逐漸向現在的蘇加諾—哈特國際機場轉移,至1985年3月31日被完全取代。當年機場所在的大片區域,現在被分為兩個部分,南部依舊稱為卡瑪腰蘭,北部取名巴德曼干。舊機場關閉后,原址被進一步開發建設,一棟棟高層住宅、辦公樓和商廈拔地而起,使原來機場一帶的都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呈現出與以前完全不同的模樣。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萬隆會議,也有不少人知道中國代表團出席過這次重要的會議。但機場畢竟已經關閉了30多年,如今沒有留下任何遺跡,年輕人基本不知道這里的歷史變遷。”安嘎說。
從卡瑪腰蘭機場出來,周恩來在印尼外長蘇納約和中國駐印尼大使黃鎮的陪同下,乘車前往中國駐印尼大使館。
時過境遷,中國駐印尼大使館早已搬至雅加達使館區與中央商務區交界的庫寧岡地區。在使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環球人物》記者了解到,大使館舊館是位于老唐人街邊的一棟建筑。上個世紀,那里曾幾十次被砸、被燒、被劫,后被夷為平地,并被印尼政府收回。之后,當地房地產開發商在這里蓋起樓房。1990年8月8日,中印尼兩國恢復邦交后,中國大使館另外選址興建。2015年4月16日,當記者趕到大使館舊址采訪時,只看到一棟尚未裝修完畢的新建公寓大樓。
在尋找舊址的過程中,記者在老唐人街走訪了不少華人。大多數年輕人對上世紀50年代的兩國關系知之甚少,年紀大一些的,則能說出大使館舊址的大概方位,還有人能回想起當年周恩來在這里居住過一晚的美好記憶。
1955年4月16日,就在周恩來一行到達雅加達當天,一封署名為“覺醒了的暗殺隊員”的信交到了黃鎮手中。信中說,3月10日,臺灣當局召集28名前國民黨逃到印尼的中低層軍官,成立了一個暗殺隊,準備謀殺赴萬隆參會的周恩來及其他代表團成員,暗殺一個代表團成員獎給20萬印尼盾,暗殺周恩來獎給60萬印尼盾。在當時,這已是一筆巨款。
考慮到國際上的復雜敵情,為了安全起見,周恩來在雅加達停留當晚,就住在中國大使館里黃鎮的房間,國務院副總理陳毅住在使館副武官易非的房間,易非和他的同事們擔任警衛工作。
萬隆會議結束后,周恩來應印尼總統蘇加諾之邀到雅加達進行訪問,最后一天,他和陳毅再次住進大使館。據易非事后回憶,使館門前的廣場面對大街,行人雜且多。為了周恩來的安全,入夜后,使館前的廣場禁止行人通行,印尼政府還派了幾十名防暴警察在大使館周圍警戒。那天晚上,易非和中央警衛局副局長李福坤守衛在二人門前,一動不動。他們看著周恩來徹夜工作,直到天色泛白才熄燈睡下。當然,這都是后話了。
從雅加達到萬隆,還有180公里的路程。這一段行程該怎么走?
如今,萬隆與雅加達之間早已修通鐵路、高速公路,往返兩地,自駕反而比坐飛機省事不少。《環球人物》記者驅車從雅加達前往萬隆,全程不到3小時,一路上飽覽山間美景,十分賞心悅目。但在60年前,這段路程全是山地,安全狀況令人擔憂。
看來周恩來一行山路是走不成了,那乘飛機呢?幾天前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還令所有人驚魂未定,而當時萬隆的機場只能供小飛機起降,小飛機只能低飛,又很容易遭到武裝襲擊。
雖然印尼政府采取嚴密的保衛措施、部署大批軍警。但對一路坎坷的中國代表團而言,如何才能平安抵達萬隆是個大難題。易非后來回憶說,使館將情況報告給周恩來后,他只說了兩句話:相信印尼政府,尊重印尼政府安排。就這樣,中國代表團最后從空路飛抵萬隆的安迪爾機場。
60年后的今天,《環球人物》記者從萬隆市中心往西北驅車5公里,四面環山的侯賽因·薩斯特雷納加拉機場便映入眼簾。和印尼大多數機場一樣,這里也是低矮的民族風格建筑,外表小巧簡約,并不起眼。這座機場最初由荷蘭殖民者興建,當時它的所在地名叫安迪爾村,機場也以此冠名,后經翻新擴建,被以本國航天英雄侯賽因·薩斯特雷納加拉的名字重新命名。
1955年4月17日,周恩來一行抵達這里后,時任印尼總理阿里·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前來迎接。他的身后,一個圓臉男孩兒左手捧著鮮花,右手拉著一個小姑娘來到周恩來面前。周恩來接過鮮花,笑呵呵地和兩個孩子握手。
60年過去,當年獻花的少年梁思謀如今已經73歲高齡。但向《環球人物》記者回憶起那段經歷,他仍十分激動:“那天,總理穿著淺灰色中山裝,他步子邁得不是很快,但特別穩健。把花獻給總理后,我的腦海一片空白,提前準備好的話全忘了,只說了一句‘您好,總理!總理的手修長而柔軟,握住我,十分溫暖。為總理獻花是一生的榮幸,我終生難忘?!?/p>
梁思謀這次也是專程從香港趕來的。60年來,每逢亞非會議紀念活動,他都會回萬隆參加,印尼方面的工作人員都對他十分尊敬。探尋歷史的細節我們不難發現,像他這樣為亞非會議出力的愛國華僑,還有很多很多……
亞非會議召開前,東道主印尼面臨著一大窘境:印尼仍未從戰爭創傷中恢復,萬隆更是缺少像樣的酒店,如何安置各國首腦呢?當時的大會工作人員、后來擔任總統蘇加諾私人助理的司徒眉生向大會秘書長提出,中國代表團可以向華人富商借別墅一住。于是,周恩來、陳毅就借宿在華僑郭貴盛家位于達曼沙利街10號的小別墅里。別墅位于一個獨立的高坡上,便于警衛,其所在的達曼沙利街離主會場獨立大廈僅3公里,交通便利。
雖然“達曼沙利”在印尼語里的意思是“水宮”,但這條街并沒有《環球人物》記者想象的那樣繁華:狹窄的山城小路曲折而上,一側是陳舊的汽車修理鋪和小吃攤,一側是很有年代感的小別墅,路邊甚至沒有人行道,行走其上,摩托車不時從身邊呼嘯而過,險象環生。這條街上曾經有過的輝煌勝景,似乎已湮沒在歲月的煙塵中。
當年,華僑們為迎接周恩來一行的到來,表現出無比的熱情。郭貴盛夫婦將被褥床單全部更新,自己則臨時住到了酒店。為方便周恩來在住處接待各國貴賓,不少華僑自愿提供沙發桌椅、家具家什。為了讓自家的東西被選用,大家甚至爭執不下,最后只好各退一步,每家都選一些。
印尼華僑還專門成立了“印度尼西亞華僑支持祖國親人委員會”,以妥善安排周恩來及中國代表團的安保起居——出行方面,萬隆僑社邀請曾為辛亥革命、抗日戰爭做過貢獻的愛國華僑組織洪門的洪義順公會擔任保衛工作,迎接總理車隊時,還安排一些會武術、身強力壯的大漢,分散在成千上萬的歡迎人群中;飲食方面,他們派專人去不同地方采購食材,送交代表團前還要親口嘗一嘗;他們還自發組織了160多輛新型轎車供代表團使用,自己則充當司機,日夜輪流值班。
如今,達曼沙利街10號別墅早已無跡可尋,當年參與后勤、保衛工作的僑胞多已作古,就連他們的子女也都垂垂老矣。可他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的一些細節。華僑張榮珍的長女張娟妮至今念念不忘:“母親曾給周總理的房間縫窗簾,總理最愛吃母親炒的韭菜雞蛋。”次女張婉媚說:“當時華僑學生們比著誰看到總理的次數多,我數啊數,一共見了總理20多次?!边€有一些華僑,為了能看周恩來一眼,長久守候在達曼沙利街10號別墅門外及往返會場的路旁。他們看見別墅的燈經常徹夜長明,后來才知道,那是周恩來在伏案工作。
和人們想象中不同,萬隆市中心的“亞非大道”其實并不寬。這條四車道的單行道將萬隆分成南北兩部分,是全市最主要的交通干道,除了清晨和深夜,一天中的其他時間都擁擠不堪。在車輛的喧囂中,路邊一座乳白色的三層建筑顯得格外美麗靜穆。這座至今已有120年歷史的白色樓房由荷蘭人建成,原名“協和館”,起初是歐洲殖民者的俱樂部,1955年被印尼總統蘇加諾更名為“獨立大廈”,并因見證了60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亞非會議而名揚四海。
4月18日,萬隆會議開幕當天,大廈的會議大廳是按照聯合國會議廳的模式布置的。主席臺上,29面與會國國旗在巨幅紫紅色天鵝絨幕布的襯托下,按照國名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順序齊刷刷排列著,五星紅旗位居左起第五個。
19日,公開發言進行到第二天,與會代表中突然出現攻擊共產黨國家的言論,會場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面對突如其來的刁難,周恩來當機立斷,將原定的發言改為書面報告發給各國代表團,自己則利用中午休息的短暫時間,親筆起草了一篇補充發言稿。
當天下午4時45分,周恩來在所有人的注目下,從容不迫地走上講臺。在做了極為簡短的說明后,他很快切入正題,說出了讓全場鴉雀無聲的那句話:“我們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短短18分鐘的發言,就這樣驅散了籠罩在會場上的陰云,也成為兩天公開發言中的一個高潮。
在接下來的會議日程中,周恩來又兩次力挽狂瀾。
一次是在4月22日會議進入分組討論后。會前,美國剛剛提出國情咨文,公然提出“對世界之穩定的眼前威脅集中在亞洲”,并利用朝鮮戰爭及臺灣問題散布輿論,要求亞非會議譴責“以武力實現國家野心”的做法,矛頭直指中國。受其影響,會場上又出現了分歧。
針對這個局面,周恩來在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討論中心平氣和地解釋、澄清了中方在朝鮮及臺灣問題上的一貫立場,并適時發表聲明,稱“中國人民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人民不要同美國打仗,中國政府愿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討論、和緩遠東緊張局勢的問題,特別是和緩臺灣地區的緊張局勢問題”。69個字的聲明再次震動萬隆,也將一場醞釀中的風波滅于無形之中。
就在會議即將順利閉幕之際,代表們又因聯合公報的措辭陷入一場爭議。有代表認為“共處”是共產主義國家使用的名詞,拒絕使用。對此,周恩來欣然表示,樂意改變說法,采用《聯合國憲章》中所提的“和平相處”。最終,經過29個與會國家一致同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進一步強化為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
“團結起來的亞非發展中國家第一次向國際社會發出了自己響亮的聲音!”60年后,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印尼總統大學副校長、國際關系學教授班尤表示,萬隆會議之所以名垂青史,正是因為它有力地證明了亞非發展中國家只要團結起來,也可以沖破歷來由大國、西方國家主宰國際事務的局面,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強大的新興力量。
有人統計,在萬隆的7天中,周恩來共參加16次會議,進行10次會談,舉辦15次招待宴會,每天睡眠時間不足3小時。他所率領的中國代表團不是找機會與各國代表攀談,就是馬不停蹄地參加各種會見。中方的努力得到了與會各國代表的肯定和信任,周恩來更是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從原本被孤立的對象變成受大家歡迎的政治家。
萬隆會議結束后,獨立大廈作為主會場被保留下來,1980年被開辟為亞非會議博物館,內設展覽廳、會議大廳和辦公室三部分。如今,這里已成為印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環球人物》記者探訪此地時,距離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博物館已經“閉門謝客”。但聽說記者來自中國,保安立刻熱情地叫來博物館新聞官緹亞,帶著記者走了次“后門”。
走進剛剛翻修結束的展覽廳,迎面可見按當年會議實景陳設的主席臺,亞非會議發起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和錫蘭(今斯里蘭卡)領導人蠟像神情肅穆,身后豎立著29個參會國家的國旗——當時剛剛獨立的蘇丹甚至來不及設計國旗,便用一塊寫著國名的白布代替。主席臺對面的碩大石質地球儀上,參會國家都以金色標出,一眼便可找到中國。
展廳中最引人矚目的,是集中懸掛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玻璃匾,29塊匾額以與會29國文字刻寫而成,在燈光的折射下熠熠生輝。另一側陳列的,是亞非會議的相關文物和圖文資料。無論是質樸的藤編桌椅還是略顯笨重的相機、打字機,都是會議期間使用的原物,湊近觀察,歷史的痕跡清晰可見。
文物對面的展板上,詳盡介紹了亞非會議的由來、籌備和召開情況,其中兩幅巨照格外吸引眼球。
其一是“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的殘骸圖片。那場震驚中外的慘劇是一道傷疤,即便在60年后還讓人隱隱作痛;也是一種力量,不斷提醒人們萬隆精神的來之不易。
其二就是周恩來接受梁思謀獻花的照片。“那時候太小,光顧著激動,后來我才知道,周總理做出了多偉大的貢獻,”梁思謀說,“會議陷入僵局時, 他以開闊的心胸和高超的智慧讓分歧各方愿意存異求同,沒有他,亞非會議就不會這么成功?!?h3>霍曼酒店 重演“歷史性步行”
《環球人物》記者步出博物館向東望去,一街之隔的薩沃爾·霍曼酒店剛裝修完畢。這座灰色的四層建筑是當年各國代表團的指定入住酒店,荷蘭式的廳堂中,處處懸掛著亞非會議的歷史照片。有趣的是,雖然周恩來最終沒有下榻此處,但在酒店大堂上珍重展示的一本“1955年亞非會議貴賓紀念冊”的首頁,第一個簽名便是“周恩來”。
亞非會議博物館館長托馬斯告訴《環球人物》記者,60年前,蘇加諾、周恩來、尼赫魯等亞非領袖就是從霍曼酒店出發,完成了到會場的“歷史性步行”。這段路程只有短短200米,各國領袖一路上談笑風生,成為一段佳話。如今,這一看似隨意的外交活動已經成為亞非會議紀念的“保留節目”,今年亞非領導人還會重走這段路。“重走萬隆路也好,舉行會議紀念也好,都是對60年前承諾的堅守。”托馬斯說。
中國駐印尼大使謝鋒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說,“歷史性步行”的重演,既是對萬隆精神的緬懷,更是對萬隆精神的傳承與發展,對新時期亞非合作的承諾和期許。
“獨行快,眾行遠。”這或許是我們再次回望萬隆會議時最切身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