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方面需要上級政府部門的重點扶持,另一方面,要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壯大民間文化隊伍,培育特色鄉土人才,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激活文化建設內生動力,變政府輸血為自主造血,為農村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一、轉變政府職能,發揮組織保障作用。改進文化建設的領導方式、組織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政府文化部門協調引導、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公共文化市場化運作的工作格局。有關部門要從干預文化建設向監制文化建設轉變,將重點放在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層面,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并將有限的資源投入,更加合理地運用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民間傳統文化的保護以及對文化主體的培育上,為農村公共文化發展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和軟環境。
二、激活民間資本,拓寬文化融資渠道。堅持上級持續投入與自籌資金兩條腿走路,借助政府扶持、資金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到文化建設上來,充分發揮社會閑散資金的作用,形成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資機制。
三、傳承歷史文化,培育特色鄉土人才。要分層次、多渠道組織文化站長、農家書屋管理人等鎮、村文藝骨干加以輪訓。同時,把熟悉文化建設工作、富有改革創新精神、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選拔到文化領導崗位上來,確保文化建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
四、建立內生機制,發展壯大市場主體。農村文化團體只有進行市場化運作,才能改變只投入不產出的局面。要把農村文化社團推向市場,在市場環境下增強自身的發展活力。在爭取財政支持、增加對農村文化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鼓勵和引導集體、企業和個人等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資助文化建設。要實施地方文化產品走出去戰略,大力弘揚民俗民間特色文化,加大文化產品的宣傳推廣力度,打造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農村特色文化品牌。
五、鞏固文化陣地,提高文化活動質量。要積極推進農村文化創作,對貼近農民群眾、貼近農村生活、貼近實際、農民喜聞樂見的農村題材的文藝作品,給予重點扶持。
——《人民日報》/王傳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