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大學富通公司
休閑農業與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緊密關聯。一般而言,進入冬季后,休閑農業也就進入了傳統意義上的淡季,游客數量銳減,為了避免更多的經濟損失,有些企業甚至不得不關門停業,從而造成設施設備閑置,從業人員季節性失業等問題。
事實上,休閑需求沒有季節之分,即使在冬季,人們仍會想著去游玩娛樂。要想淡季不淡,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需要在山水環境以外為游客提供新的內涵。
一、運用科技,避開季差
例如:陜西寶雞恒豐園農業觀光生態園的千畝設施大棚,冬季人們鉆進日光溫室大棚后,季節瞬間轉換,一顆顆鮮紅誘人的草莓點綴在大片綠田上,像女孩的笑臉,游客們的興致立刻被點燃。
據當地農業局統計,2013年冬季以來,陳倉區各個農業觀光生態園采摘的游客人數達到3000多人,僅采摘收入就能達到10萬多元。
在寒冷的冬季,只要在農業科技創新方面花力氣,在日光溫室里種上了有“賣點”、有特點的農作物,能夠讓游客觀賞到別處難得一見的新型農作物,滿足其求知欲和求新求變的心理需求,就能吸引人們駐足采摘。
對于游客而言,雖然此時的農莊采摘沒有夏秋季節那么熱鬧,但卻讓人感覺別有一番韻味。
二、順應時節,彰顯四季
農業鮮明的季節性嚴重影響著休閑農業旅游,但正是由于季節性的特點,農業旅游可以根據不同時節的更迭交換,推出適合時宜的各種農業休閑娛樂活動。
例如:浙江湖州長興縣顧渚村在農事農活體驗上充分體現出了季節性。春季有:摘草莓、采茶、炒茶、挖筍、釣魚;夏季有:摘枇杷、摘桃、摘西瓜、摘葡萄、抓泥鰍;秋季有:摘橘子、敲白果、打板栗、裹粽子、摸螺螄;冬季有:打年糕、釀米酒、磨豆腐、燒烤、篝火。
這些農事農活深受城里游客的歡迎和喜愛。興致所至,還相約去河邊釣魚。在紫藤閣農家樂,兔年春節,有1500多上海人在顧渚村過大年。
三、另辟蹊徑,活化功能
冬季,自然景觀的凋敝是許多農業園區不能避免的“短板”,完善園區的內部功能以吸引游客,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寶雞世景園生態農莊,冬季里生意并不冷清,尤其是周末,每天能有近百人來用餐和觀賞園內風景。
10畝左右的場地上,有可供人們進行空中抓杠、軟排球、翻葉子等各種娛樂設施,鍛煉結束后,人人都是饑腸轆轆,而此時園內飼養的土雞、兔子、山羊等適合冬季進補的動物,便成了挑戰人們味蕾的美味。
休閑農業旅游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范圍,農業由傳統單一功能向集生產、觀光、生態、休閑等綜合功能發展,休閑農業園區可以結合環境,多元化開發休閑農業的旅游功能性。
開發如拓展訓練、泡溫泉、滑雪、冬季濕地觀鳥、徒步健行等項目,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必會吸引大量游客到來,從而形成“淡季不淡”的喜人景象。
四、文化作伴,提升品位
民俗文化資源是休閑農業旅游地重要資源,其非季節性特點明顯,主要依托底蘊深厚的傳統民俗農業文化開展休閑農業旅游活動。充分挖掘休閑農業旅游的民俗文化性將很好地解決季節性影響問題。
例如:山東泰安冬季旅游產品有了新成員——劉老根大舞臺,這是本山傳媒在國內的第9家連鎖劇場,劉老根大舞臺落戶泰安,因其不受氣候冷暖的制約,冬天的到來也未影響游客觀看演出的熱情。
每天的演出幾乎場場爆滿。淡季不淡,不僅豐富了岱岳區的文化旅游市場,也為泰山和齊魯文化增添了一份新的精彩。
五、提質升級,強化服務
上休閑農業要想“淡季不淡”,其根本還是在于過硬的服務質量。
如開通和完善重點休閑農業區的旅游交通專線車,使游客能夠便捷地出行;又如提高休閑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對休閑旅游從業人員進行旅游知識、服務規范、本地民俗文化及環保知識的培訓,使休閑旅游邁入規范化軌道;再如盡可能地展現出中國舊時農村的縮影,傳統的蓑衣、石磨、紡車、水車、酒缸等,不僅能夠詳細介紹其歷史沿革、用途、現狀,又可以讓游客親自上陣、親自體驗,享受參與休閑的樂趣。
除此之外,現在國內還有一些園區將以上幾個特點綜合應用在一個園區內,以最大化滿足游客需求。例如廣西玉林農業嘉年華和遼陽首山農業嘉年華,融合了創意農業、文化交流、民俗體驗、科技推廣等多元化項目,并根據不同的設計理念將園區建設為各具特色的多個主題場館,吸引眾多游客前去參觀,打造出了全年不落幕的農業盛典。不僅如此,農業嘉年華的舉辦,還成功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總之,從游客的角度和市場的需要開發,因地制宜、精益求精,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為市場提供盡可能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提高自身在游客和市場中的性價比,以質量取勝,以服務服人,如此,淡季問題將不再是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