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方


前門“大柵欄”的胡同名,是因為柵欄大而得名?“大柵欄”的讀音是北京方言里的特殊念法?生活中總有些司空見慣、熟視無睹的事,倘若追根究底,往往會有讓人瞠目的發現。我們最熟悉的那些關于“大柵欄”名字和讀音的說法,倘若仔細琢磨,真能從中找出一連串的疑問。于是,就有了如下的“三說”。
一說“大柵欄”胡同名的由來
說到前門“大柵欄”名稱的由來,諸多相關著述中大多作如是說明:明永樂初年,在北京正陽門外等處建造鋪房,召民居住,召商居貨,謂之“廊房”。故前門大街西側有廊房一、二、三、四條等胡同。為了加強治安防衛,清康熙九年(1670年)和乾隆元年(1736年),曾下令將外城各街巷兩端安裝柵欄,晝開夜閉。其中廊房四條街口柵欄十分高大,人們即以“大柵欄”為街的代稱。多年眾口相傳,“大柵欄”就取代了廊房四條的街名。這一“說法”流布甚廣,一直無人質疑。
“大柵欄”原名“廊房四條”,史有確載。王永斌先生在他的《北京的商業街和老字號》一書中言:“明朝人張爵在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寫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記載正西坊有:‘廊房四條胡同,近來出版的《明北京城復原圖》上在廊房頭條、二條、三條胡同南也繪有‘廊房四條胡同。而在清朝人朱一新和繆荃孫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合寫的《京師坊巷志稿》一書中卻只記有‘廊房頭條、二條、三條,‘廊房四條不見了,出現了‘大柵欄名稱。在《乾隆京城全圖》中把《明北京城復原圖》的‘廊房四條處也改繪為‘大柵欄。這完全說明,大柵欄原叫廊房四條是無疑的。”
從王先生所引史料可知,明代稱廊房四條的胡同,在清代更名為大柵欄了。但是,說到更名的緣由,是因為曾經那里有高大堅固、與眾不同的柵欄,經俗稱而得名,卻不能讓人信服!疑問有三:第一,大柵欄原名廊房四條,諸多著述引用了明、清地圖和相關史料的記載,但對于廊房四條的柵欄曾經十分高大而在京城出類拔萃,以至民間稱之為“大柵欄”的說法,卻沒有任何史料的支持。因而,這一說法有主觀推斷之嫌。換言之,歷史上是否有過“民間俗稱大柵欄”,值得懷疑!第二,康、乾時外城各胡同口為加強治安而設置柵欄,且“據統計,當時北京內外城共建柵欄一千七百四十六處”。這1700余座柵欄,怎么就前門大柵欄的柵欄特別高大?以其東西胡同口的寬度而言,不可能建出當年京城大型的柵欄。電報大樓西側的大柵欄胡同(1965年更名為鐘聲胡同)的寬度就大于前門大柵欄。第三,有關著述稱“大柵欄”源自民間俗稱,但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乾隆京城全圖》上,已經有“大柵欄”的街名,說明其胡同名并非由民間俗稱得來,而是在乾隆年間就被官方認定的正式地名。
由此可見,前門大柵欄的胡同名,似與柵欄的“十分高大”無干,而是源自官方命名。
二說“大柵欄”胡同名的讀音
北京人稱前門的“大柵欄”,不念作“de zhe lan”(大炸欄),而是“dà shi lan er”(大什欄兒)或“dasha lan er”(大沙欄兒)。
有人說:“這種讀音在北京實不多見”?!按髺艡凇睘槭裁磿x作“大沙欄兒”呢?原來“柵”字在讀音上除可讀為zha之外,也可讀為shan,即柵欄除可讀為zha lan(炸欄)之外,也可讀為shan lan(杉欄),所以da shalan er(大沙欄兒)這種讀音實際上是da shan lan(大杉欄)之俗讀。
《北京地名志》一書中說:“前門外的大柵欄叫大絲欄,內二區的大柵欄叫大查欄,兩者有區別,原因不明?!斗幌镏究颊分杏涊d:在北方語中柵欄和沙刺音相近。這正可說明內四區的紗絡胡同,外四區的沙欄胡同都是柵欄胡同。柵欄是一種假借字,是由于母音脫落‘柵成了‘絲了?!?/p>
也有人說:“‘大柵欄的‘柵不能讀成‘炸,而要讀成‘什,發音極輕,時長很短,似有似無,有人稱之為‘吞音。在‘欄字后面來個兒化音,一口氣念成‘大什欄兒,‘大石爛兒、‘大市辣兒……這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念法?!?/p>
但是,為什么對前門的大柵欄在讀音上就有如上的“北京念法”,而對西單北大街東的“大柵欄”,北京人就不“俗讀”也不“母音脫落”或者“吞音”,而是正常發聲呢?另外,北京還有雙柵欄、三道柵欄等胡同,在北京話里,其讀音也是“炸欄”而無變異。怎么到了前門的大柵欄,就偏偏要念出“大什欄兒”或者“大沙欄兒”?看來,北京話中前門的“大柵欄”,并不是“地域特點突出的發音”。
在談及北京的紗絡胡同與沙欄胡同都是柵欄胡同時,日本學者多田貞一說:“柵欄是一種假借字,是由于母音脫落柵成了絲了。”這句話提醒了我們——“柵欄是一種假借字”,換言之,“柵欄”一詞是從別處“借”來的。至于從哪兒借來的就成了破解“大柵欄”讀音之謎的關鍵。而所謂“由于母音脫落柵成了絲了”,應該說是多田先生也被柵欄一詞的漢語讀音誤導了。
看來,要對“大柵欄”胡同名作出解釋,僅從字典、辭書中查找,從其漢語讀音上去發掘,已經不能得到正確答案了。我們只能從北京名為“柵欄”的胡同地名群中去尋找解釋。
三說“大柵欄”不是漢語而是滿語
(一)“柵欄”未必是“柵欄”
北京以“柵欄”為名的胡同,可歸攏為一個地名群落。據《京師坊巷志稿》、《燕都叢考》記載,北京以“柵欄”為名的胡同約有12條,如柵欄胡同、大柵欄、小北柵欄、雙柵欄、三道柵欄、白家柵欄、四王柵欄、橫柵欄等。其中,叫“大柵欄”的胡同有3條(只有前門外的大柵欄,讀音為“大什欄兒”或者“大沙欄兒”);叫“雙柵欄”的有4條。這些胡同,有的是因胡同口的柵欄得名,有的則是因兵舍或崗亭類的設施得名。
《北京地名志》一書中在談及“柵欄、堆子”時說:“滿洲八旗的兵舍稱為柵欄,如正白旗滿洲柵欄、鑲黃旗滿洲柵欄等。二道柵欄、三道柵欄等地名,可能是殘留下來的名字,它和大柵欄等胡同入口的鐵柵欄在意義上是不同的。堆子是兵卒守候或交換崗用的東西?!?/p>
看來,北京叫“柵欄”的胡同,其名稱:一種可能源自真的有防衛功能的柵欄;二種可能是由警備崗亭而得名,與柵欄無關;三種抑或是柵欄、崗亭的混稱;四種很可能與柵欄、崗亭都沒有關系,前門的大柵欄或就如此。
(二)“大柵欄”的讀音是滿語
北京北城的紗絡胡同、南城的沙欄胡同都有過“柵欄胡同”的曾用名。
今鼓樓下的紗絡胡同,在《光緒順天府志》中記載:“鼓樓大街……沙拉胡同,井一。析津志:沙剌市,一巷皆賣金銀珍珠寶貝,在鐘樓前。按: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舊聞考譯改作舒魯。今沙拉胡同疑沿元時舊稱?!边@段文字的按語中特別指出——“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同時,又指出沙拉胡同有可能是沿襲了元時的舊稱。
《北京地名典》中云:“沙拉胡同,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作柵欄胡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帝京詳細輿圖》作紗絡胡同。‘文革時改稱贊軍銜四條,后改回原稱?!边@就是說,紗絡胡同在乾隆年間曾更名為“柵欄胡同”,光緒末年又改回原名。
與紗絡胡同有相同遭遇的,還有牛街一帶的沙欄胡同?!吧硻诤挥谛鋮^中部。東起教子胡同,西至牛街。因有柵欄得名。清乾隆時稱小柵欄胡同,清末稱柵欄胡同、沙欄胡同。清末民初稱沙絡胡同,民國稱沙欄胡同至今?!?/p>
《光緒順天府志》中稱“沙剌即沙拉,國語謂珊瑚也”,《日下舊聞考》中,于敏中先生更一語中的地指出:“舒嚕,滿洲語珊瑚也。舊作沙剌,今譯改?!睋Q言之,無論是紗絡胡同還是沙欄胡同,它們都是滿語在北京胡同名稱中的遺存。
由此聯想到前門外的大柵欄也是乾隆間與紗絡胡同、沙欄胡同一樣改稱柵欄胡同的,只不過前面多了個“大”。這倒是告訴我們,前門“大柵欄”隱藏的真名是“大沙喇胡同”。后來,稱“柵欄胡同”的紗絡、沙欄兩胡同回歸了自己的原名,不知什么原因,“大柵欄”卻還是“大柵欄”,只是其讀音保留了滿語的“沙剌”(珊瑚)。所以,準確地說,“大柵欄”胡同名是漢語的“大”與滿語的“沙剌”和“兒化音”的結合,其意在“大珠寶市”,不是指胡同口用來防衛的大柵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