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楓
摘 要:面對“互聯網加”的浪潮,中國的傳統企業應盡快實現對產業鏈的整合,并掌握核心技術,這樣才能在“互聯網加”所帶來的制造業變革中切實提升盈利能力。
關鍵詞:互聯網加;產業鏈;盈利
“互聯網加”是指, 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 云計算、 大數據技術)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互聯網加”在企業價值鏈領域表現為一個個環節的互聯網化:從消費者在線開始,到廣告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采購和生產裝備。中國“互聯網加”浪潮已經深入到消費者和零售端,但引起生產供應鏈的大規模變革仍需時日。由于中國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互聯網用戶數量居世界第一位,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也已經基本完備,“互聯網加”與傳統制造業的深入結合將產生巨大的市場價值。
“互聯網加”帶來的是以信息經濟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在近 200 年的時間里,技術革命先后經歷了機械化、 電氣自動化、 計算機和信息化三個時期,目前正向互聯網智能化方向不斷演進。歷次技術革命都從重組生產要素、推動組織和制度創新等方面來驅動生產力快速發展。互聯網智能化以制造業“數據化”為核心,通過大數據的積累與分析,企業能夠敏銳地感知顧客的需求;“互聯網加”提供的高度靈敏的數據整合能力使企業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和柔性生產的平衡。因此,全球市場要素和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會發生革命性的變化,推動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型。
微觀經濟學有個例子,說的是在電影院看電影,一個人個子矮,在后面看不清楚,他就想站起來看清楚,但是隨著一個又一個人站了起來,那么后面站起來的人的效果就沒有前面那么好了,最后所有人站了起來,這跟大家都坐著看電影的效果是一樣的。在“互聯網加”對傳統制造業滲透改造的過程中,傳統企業如果能夠較早通過“互聯網加”實現傳統產業和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對企業來說就具備了某種競爭優勢,但是從企業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優勢將將演化為企業參與競爭的基本條件。“互聯網加”將通過對傳統行業和產業的進一步滲透和改造,來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最終提升消費者福利。
“互聯網加”帶來的是企業生態環境快速而劇烈的變化,但是企業要想持續盈利,必須抓住企業經營中不變的核心要素,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過:“企業的宗旨只有一種適當的定義,那就是創造顧客。”顧客的需求才是企業持續存在的根源。傳統制造業滿足顧客的需求需要經歷這樣七個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加工制造,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七個環節構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加工制造這個環節所創造出的利潤在整條產業鏈創造出的利潤里面是占比最低的,但是在全球分工的格局下,能夠帶來較高利潤的其他環節,幾乎都不是中國企業所控制的。中國企業所做的基本上是附加值最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并且隨著中國勞動力等成本的上升,跨國企業開始逐漸把加工制造環節轉移到制造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地區。
“互聯網加”的出現,為中國企業整合全產業鏈提供了較好的機遇。“互聯網加”并沒有顛覆原有傳統產業,而是以一種更開放的思維和更高效的方式,加速信息與商業的運轉。“互聯網加”使得數據化的信息可以低成本地流動、獲取或交易,在產品設計層面,品牌的價值不再限于質量、服務、體驗,而是“互動”的價值,在這個環節時間成為商業競爭的最核心要素,消費者可以成為企業創新活動的參與者;在采購和生產層面,“互聯網加”有助于柔性生產、 網絡協作分布生產,從而推動智能制造,并且實現標準化生產向大批量定制的轉變;物流和訂單處理層面,企業可以迅速處理訂單,較快滿足消費者需求,提升供應鏈和庫存管理效率,使零庫存成為可能;營銷和零售層面,“互聯網加”將有助于需求發現和預測,進而提升商業市場的信息對稱性,通過“互聯網加”帶來的大數據積累與分析開展精準營銷,傳統工業時代以廠商為主的B2C模式,將實現向互聯網時代以消費者為中心的C2B轉變。
傳統企業要想在全球化的競爭中獲得較高的利潤份額,必須加快“互聯網加”全產業鏈的綜合推進。這里的全產業鏈綜合推進,不僅僅指研發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等七個環節,還包括支撐這七個環節的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要素、新的分工體系的構筑。特別是與“互聯網加”相適應的企業組織體系的變化,包括組織結構的云端化、組織邊界的開放化、組織規模的小微化。但是傳統企業借助“互聯網加”以實現在全球制造業分工中彎道超車的同時,必須注意掌握核心技術、提高制造工藝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先進的核心技術和優良的制造工藝不是僅僅借助“互聯網加”就可以擁有和實現的,世界上優秀的企業都是長期專注于此。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僅僅依靠“互聯網加”對全產業鏈進行整合,這只是互聯網在產業鏈環節中的應用,很容易被其他企業模仿,無法真正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阿里研究院.信息經濟前景研究報告[R].2015第1至第4期.
[2]楊青峰.智慧的維度:工業4.0時代的智慧制造[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3]王喜文.工業4.0:最后一次工業革命[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
[4]克里斯·弗里曼,弗朗西斯科·盧桑.光陰似箭:從工業革命到信息革命[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