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燕
生活是數學產生發展的源泉,數學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尋找教材中學生比較熟悉的環境或者背景,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發覺學習數學的有用,有利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一、采用生活游戲,增強數學趣味
小學生喜愛玩游戲,天性活潑好動愛玩好奇心旺盛,在教學中,如果在一般的生活游戲中將數學知識“隱藏”在其中,這樣教學效果會更佳。例如,教學《簡單統計》時,教師可以與同學進行“石頭剪刀布”的游戲,一組學生與教師一組支持教師贏得比賽,并記錄教師“贏”的記錄數;兩組學生支持學生,并記錄他“贏”的次數;最后一組記錄剩下的“平局”的次數,并用自己喜歡熟悉的記錄方法。這樣能充分調動全班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同學們一邊記錄一遍為教師和同學加油,希望支持的對象能夠贏得比賽。比賽結束后,四組成員報告不同的記錄方式,看哪一組記錄方法最簡潔高效,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的結論是畫“正”字的方法是最好的。在這個“石頭剪刀布”游戲過程中,包括記錄數據的一些通用方法,包括制作簡單的表格,看簡單的統計說明游戲的勝負等內容。通過玩游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提高了學生探究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在教學“百分比”一般應用題時,給學生提前一周的時間提出數學任務,讓他們收集信息,篩選信息,自我探索,有眾多可供選擇的學生信息中,選擇“三月植樹節”到南京路來植樹,利用多媒體屏幕創設情境畫面,把學生們帶到南京道路,使學生看到了總種植樹木600棵,590棵幸存下來,學生自己問自己,計算出樹木的成活率,教師補充總結。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
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的知識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終極目的和歸宿。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創造出一些生活情境,讓學生用生活經驗和所掌握的知識、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進行靈活多樣全面的生活題材選擇,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題并不是遠離自己,從而經歷了從生活中的感受數學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不妨在課本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課本中的一些例子,延伸教科書上的討論,從生活常識知識準備學習材料,從而拉近數學和生活兩者之間的距離,激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時,有一部分的內容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知識、判斷選擇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其實,這樣的問題是經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但學生也不會認為這是數學問題。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荔枝、馬鈴薯、梨子、芋頭、橘子、火龍果,讓學生自己進行分類,通過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學生會突然意識到,他們生活在的世界上處處有數學,也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
三、延伸問題情境,提高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拓寬延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們打破思維的定式發散自己的思維,拓展思維的寬度和維度。充分挖掘學生們的潛能,積極引導他們能夠自主、靈活、交流地學習,培養他們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面積的計算》內容時,因為學生在前面的課程中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的面積計算,因此在《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中,學生容易受到前面所學內容面積公式的推導的影響,看到多邊形不知道如何入手去求它的面積。如果只是把課本上的公式和例題中的方法直接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教學看起來很順暢,但是,卻少了一些生動與活力,無法使學生有更直觀更全面的認識,無法觸及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學習的熱情。所以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一些處理和改良。上課之前,給每位學生發一張標有尺寸的方格紙,方格紙上面畫有邊長為八厘米的正五邊形。上課期間教師可以在學生交流討論后進行問答:
教師:同學們,你們手中有一張單位為厘米的方格紙,上面畫著一個標好了尺寸的正五邊形,現在請同學們求出這個正五邊形的面積為多少。
學生一:我把這個正五邊形分成三角形長方形,可以求出它的面積。
學生二:我畫出其他的正五邊形,將他們拼接在一起可以得到一個長方形,根據之前所學的求長方形的面積的內容,再除以正五邊形的個數,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積。
學生三:把正五邊形剪開,拼接,可以算出它的面積。
……
在這個課堂學習中,能夠很大地發掘學生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被激發出來,這種想法拓展延伸之后,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做到真正落實,學習的效果就會非常好。在教學中,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這樣能夠以激發學生“從生活到數學,從數學到生活”的體驗興趣,讓學生學會用數學來解決生活中的共同問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州市民興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