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瑾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感到最困難的部分應該就是電學了,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沒有清晰的思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多年教學經驗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努力解決學生的困難,本文主要談談初中物理電學中的教學策略。
一、讓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體系
當學習過的知識增多時,就很容易記錯、記混。因此,可試著按照課本和某些輔導材料中繪制的框架圖去幫助記憶和理解。有時,適當地對概念進行分類,可以使所學的內容化繁為簡,重點突出,脈絡分明,便于自己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可以不斷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統化,不斷地把新概念納入舊概念的系統中,逐步在頭腦中建立一個清晰的概念系統,在復習中教師首先給學生總結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知識體系,讓學生知道電學有什么儀器、公式、物理量、定律,對電學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例如:電學主要有三個基本電學實驗儀器: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符號、使用方法、注意事項);七個電學物理量:電量、電流、電壓、電阻、電功、電功率、電熱(定義、表示字母、單位);兩個基本電路連接方式: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一種典型的電學實驗方法:伏安法(測電阻、電功率等);兩個規律指:歐姆定律、焦耳定律(內容、公式、適用范圍);三種電路狀態:通路、開路、短路。這樣建立電學知識體系,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通過這種方法,不但能夠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且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實驗進行教學
在電學實驗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實驗進行教學,而不是利用電學知識去講解實驗。通過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對電學產生興趣,拉近和學生的距離,從而使學生自己帶著問題學習,實現愿意學,自愿學。如脫毛衣時靜電現象,學習電流時用發光二極管演示電流有方向,學習電阻時電路沒有接入電阻和接入之后燈泡亮度的變化等。另外,通過學生分組實驗提高實驗效果。例如:讓學生自己動手連線使燈泡發光,電動機轉動,學會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和讀數,探究變阻器改變音量等。讓不同的小組展示自己探究的成果,給學生大膽展示的平臺,激發學習的表現欲和求知欲。
三、重視畫圖和識圖
圖形是初中物理電學知識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解題的關鍵,應該引起廣大物理授課工作者的重視。在進行題目設計的過程中,許多已知的條件主要隱藏于圖形中,需要通過學生的觀察去發現和間接性求得,由此可見,加強對物理電學圖形的識別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這也是畫電路圖的基礎。因此在引領學生進行識圖學習的時候,必須保證具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打下堅實的基本功,促進后期的學習。并且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根據已知情況學會畫圖,在提問中注意涉及知識的全面性。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老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學過程中,老師自身教學方法的有效性也決定教學成效的好壞以及對學生注意力的影響,由此可見,適當的教學方法是保證物理電學教學取得成功地關鍵。基于物理電學知識的特性,必須加強學習方法的引導,使學生的思路逐漸趨于明朗。例如:學生進行局部短路判定時,學生對電阻的相關知識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引入形象的比喻,進而加深學生的了解,將燈泡比作前門,而將電阻導線比作后門,借此來加深學生的了解,使學生的思維阻力有效減少。同時關于隱藏性條件的獲取,老師可以加強學生的畫圖和識圖練習,促進學生對隱藏性已知條件的挖掘。
四、在電學解題中注重解題技巧
在電學題目中,思維要求較高,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解題技巧。例如:比例能夠作為設置的問題,也可以作為題目的條件。對于該比例來說,很多學生往往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僅僅背誦過結論如“串聯電路中電功率跟電壓成正比,跟電阻成正比”等,但并沒有對該規律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實際含義產生理解,并因此成為實際解題中的一個阻礙。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電路中的比例關系進行總結時,則需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使其認識到,電路問題中的比例關系都是來自于公式獲得的,在對比例進行分析時,首先需要對該比例中的主體產生認識,其次要認清主體間具有何種的等量關系。以“串聯電路中電功率跟電壓成正比,跟電阻成正比”為例,串聯的兩個電阻是我們設定比例的主體,而該兩個電阻等量關系則通過他們的電流相等,通過U=IR以及P=I2R則能夠對兩個電阻中的電流進行消去,并能夠獲得其電阻之比。對于電學題目而言,在講授時教師都以該種方式對比例關系進行總結,則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對比例關系進行建立。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張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