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連欣 張建平


摘 要:文化的實質在于藝術創新。嫩江流域在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以達斡爾族文化為主的中國北疆田園文化,歷經數年的傳承弘揚和藝術創新,有力推動了地方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文章重點就藝術創新對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作用進行探討,并對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做出展望。
關鍵詞:達斡爾族;藝術創新;經濟;文化
一、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在新時期具有重大意義
文化的確切概念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文化的實質在于藝術創新,它是文化的生命之源,是先進文化的特質所在,是歷史不斷進步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藝術創新史。
達斡爾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獨特的生存地域和歷史背景,造就了包括文學藝術、飲食服飾、說唱舞蹈、民間工藝、節日習俗等在內的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形式包括“哈庫麥勒”歌舞、摔馬跤、頸力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庫木勒”節等傳統民族節日,四牛扼桿犁代表的農耕文明等。如今,這些達斡爾族文化通過不斷的藝術創新,已同嫩江流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和促進地方文化繁榮的重要力量,文化的“軟支撐”正在不斷增強地方經濟的“硬實力”。
二、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在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一)凸顯民族特色
近年來,地方黨委政府越發認識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斷加大對達斡爾族文化理論研究,搶救保護民間歷史文化資源,使廣大群眾增強了對達斡爾族歷史的認知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了對發展的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這有助于走出一條既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又有時代先進文化色彩的少數民族發展的希望之路。
以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為例,在達斡爾族文化傳承和弘揚上,不斷加大在民族符號表現形式上的藝術創新,使民族區的民族文化氛圍愈加濃郁,民族特色愈加凸顯。出于對達斡爾族歷史展現藝術形式進行創新,于2011年修建了集民族教育、品德教育于一體的孟額德瑪布岱銘園,銘園由沈陽魯迅美術學院設計,整體建筑采用濟南青理石、天青蘑菇石、三級漢白玉和山西綠沙巖建造,雕塑莊重肅穆,環境清新幽雅,徹底改變了原墓地在化木屯年久失修、不素不雅的窘狀,使人們對達斡爾族歷史、對齊齊哈爾歷史有了追溯、緬懷的場所。對達斡爾族傳統歌舞、體育、圖騰等藝術形式進行創新,于2012年修建了集達斡爾族圖騰柱、音樂噴泉和各民族特色景觀小品于一體的民族廣場,主題雕塑“達鄉盛開幸福花”高18.8米,是民族區的標志性建筑。將民族元素達斡爾族圖騰展翅的雄鷹、民族傳統歌舞“哈庫麥勒”、傳統體育項目摔馬跤融入到亮化當中,修建了瑪布岱將軍、四牛軛杠犁、鏤空勒勒車車輪等雕塑20余座。對達斡爾族語言藝術形式進行創新,新建的6個民族小區皆以“哈倫格樂”(溫暖的家園)、“ 葛根格日”(亮麗的家園)等達斡爾族語言命名。
(二)推動文化繁榮
地方黨委政府不斷加大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創新力度,推動了達斡爾族文化的繁榮發展。以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為例,達斡爾族傳統說唱藝術“烏欽”和傳統歌舞“哈庫麥勒”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培養達斡爾族文化傳承人400余人,同新疆塔城、黑河愛輝、內蒙莫旗等地達斡爾族文化團體開展文化交流20余次,創造了“摔馬跤”、“ 鷹抓雞”、“采摘烏菇熱”、《少郎和岱夫》等一批民族文化精品。梅區非遺傳承人和齊齊哈爾大學師生共同參演的大型音畫劇《達斡爾人》運用現代燈光電等科技手段,再現了達斡爾人抗擊外侵、被迫遷徙、興建家園、民族祈福的厚重歷史,全景展現達斡爾人農、牧、漁、獵等生活場景,在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上榮獲11項金獎。通過藝術創新歌頌了達斡爾人英勇勤勞、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促進了民族文化在新時期的繁榮。
(三)改善城鄉環境
達斡爾族藝術創新的過程也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鄉環境的過程。以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為例,近年來,將達斡爾族藝術創新融入到城市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當中,通過不同的藝術創新手段,提升了城市建設的品味。2012年對原體育場進行了翻建,取名為民族體育場,相繼在那里舉辦了建區60周年慶祝大會、第三屆民族運動會、全區廣場舞大賽等活動,成為各族群眾集會、聯歡、慶祝、健身的重要場所。將達斡爾族藝術造型融入到建筑立面裝飾和改造當中,新建的小區因有民族特色房價均高于周邊地區。在雅爾塞鎮哈雅村過境段修建了千米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墻,以彩繪的形式集中展示了達斡爾族傳統文化,在改善農村環境的同時,達到了“人過要留步,車過要緩行”的觀賞效果。哈拉新村充分發揮達斡爾族文化優勢,不斷進行藝術創新,建設了達斡爾族文化展覽館,制作了達斡爾族勒勒車、魚罩等造型花壇,修繕了舊時的“介”字形達斡爾族民居,保護了塞肯塔拉草原的原生態環境,2014年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首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四)振興旅游產業
旅游業是第三產的龍頭,產業鏈長、輻射面廣、關聯性強,是當前經濟轉型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發展民族旅游業,首要問題就是要搞好民族文化的藝術創新,沒有藝術創新,旅游資源就會發掘不夠,旅游市場就會開發不足、旅游品牌就會缺乏吸引力。以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為例,近年來,著力推進以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為牽引的民族旅游產業,帶動了全區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
創新“庫木勒”節舉辦形式,由過去單一的“烏欽”、“哈肯麥勒”民族歌舞表演,摔馬跤、頸力等傳統體育項目比賽,增加了民族服飾展演、民族餐飲大賽、嫩江生態體驗,以及賽車、賽馬、露營、篝火晚會等。規模上也從最初的幾家、幾十家人參加發展到現在有省內外各族群眾數萬人參加,強力推動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的旅游產業發展。借助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梅里斯達斡爾族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項目,推出了“達斡爾族文化+企業開發+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引入北京亞盟基業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對哈拉新村進行旅游開發,項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可達30萬人次。引入嘉世源生態有限公司,計劃用5年時間建成梅里斯湖景區,年接待游客可達20萬人。2012年以來,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接待了央視主播走基層活動,承辦了中國摩托迷網8周年活動,接待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型旅游團體60余個,中央電視臺在哈拉新村草原上拍攝了達斡爾族民俗專題片《嫩江邊上北國風》,2014年全區旅游產業收入突破2億元。
三、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展望
達斡爾族文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嫩江流域地區達斡爾族的精神命脈。在新時期抓好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既不能老守田園、厚古薄今,也不能改頭換面、失去靈魂,應以改革的精神,給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氣息,使之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達到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的目的。
(一)在內容形式上創新。
演繹傳奇故事,將達斡爾族的悠久歷史,將齊齊哈爾城的建城史進行系統歸納整理,通過藝術創新,打造再現古代文明、展現民族精神、體現現代發展風貌的民族歷史大片。打造文化精品,利用現代科技對傳統民族文化進行包裝,用歌舞、情景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展現出達斡爾族熱愛新生活的幸福畫卷。融入民族符號,在達斡爾族的飲食文化、民間工藝、地方產品、旅游開發、村寨建設上,更全面的融入民族符號,使達斡爾族文化藝術創新擁有良好的生態空間,避免文化斷層和記憶丟失的同時,更加體現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
(二)在傳播手段上創新
達斡爾族的歌曲、舞蹈這些年來始終保持著原生態的風格和氣息,雖然給人以樸實、純凈之感,可也恰是緣于傳統和保守,使其作品缺乏創新和活力,缺乏時代精神。應學習其它民族地區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聘請專業團隊,實行市場管理,突破傳統形式,提升表演檔次,通過藝術創新使達斡爾族傳統文化走向市場、走向繁榮。提升民族村寨吸引力,應在接待場所、環境設計、人員服裝、特色展示上下功夫,讓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借助全新的傳播媒介,網絡、衛視、微博、微信等交流方式,使達斡爾族文化更好地傳承,更好地為人民生活服務。發揮基地輻射效應,更好地匯聚人才、展示形象、擴大交流、提升內涵,使之對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拉動作用。
(三)在體制機制上創新
文化藝術創新需要政策、資金的支持,地方政府應制定出臺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創新的長遠規劃和扶持政策,在每年的預算中納入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創新專項經費。建立少數民族藝術人才培養機制,形成吸引、培養、使用、留住人才的有效管理和開發體系。持續完善文化藝術創新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政府、專家、企業、群眾各方面力量,不斷提高藝術創新在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大慶.達斡爾族文化繼承與創新的思考[J] .齊齊哈爾通訊.2013(7)
[2]黃大慶.開發建設哈拉新村,弘揚達斡爾族文化,推動梅里斯文化旅游產業快速發展[J] .黑龍江省調查研究.2013(11)
[3]于春梅,張博洋.關于發展達斡爾民族經濟的幾點思考[J] .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2)
[4]王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延承[J] .中國校外教育.2010(12)
[5]黃大慶.在新形勢下奮力譜寫民族區發展新篇章[R] .梅里斯.2015
作者簡介:
朱連欣,碩士,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張建平,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