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放大涉農資金整合效果,激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內生動力,解決服務農民“最后一公里”問題,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是黑龍江省兩大平原改革試驗的重大課題。肇源縣作為黑龍江省兩大平原改革試驗重點縣,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新鮮案例。
一、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崛起
在推進兩大平原改革試驗進程中,肇源縣委、縣政府以充分調研為基礎,遵循推進城鄉一體化構想,借鑒發達地區建設現代城市綜合服務體的思路,從提供綜合性、全過程、序列化服務入手,規劃建設12處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突出綜合性、多功能、配套化、全鏈條、廣覆蓋特點,打破傳統行政區劃限制,以服務為核心,以滿足農民生產需求和產業發展需要為目的,搭建“政府服務職能、農民現實需要、市場多重要素”高效配置的載體,創造現代農業新型服務業態。
一是突出頂層設計。堅持科學規劃,注重服務的綜合性和功能性,依據產業特點設計服務功能,根據服務能力確定服務半徑,瞄準發展需要規劃建設項目,建什么項目、建多大規模,都有基礎數據做依據,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做到規劃一處、建成一處、發揮作用一處。
二是突出科學布局。充分考慮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之間的功能互補和相互關聯,注重整體性和覆蓋面。全縣規劃設計了4處區域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每處核心服務面積10萬畝左右,輻射周邊10萬畝左右,全縣92萬畝水田基本實現全覆蓋,構筑了松花江嫩江沿岸水田智能化產業帶,全縣初步建立了“種養兼顧、水旱田全覆蓋”的服務格局。
三是突出打造特色。堅持發揮優勢,各具特色發展。古恰鎮哈友區域旱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依托肇源縣全國紅高粱批發市場這個品牌優勢,重點服務高粱生產,建設4萬畝優質高粱種植基地,引入優質高粱品種,統一種植技術,實行統購統銷,使紅高粱種植成為穩定的富民產業。
四是突出機制創新。建立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資產管理機制,凡國家投入形成的資產,直接確定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長期無償管理使用。按照國家規定,應量化到受益群眾部分的投入,通過降低服務收費標準等方式,返補給受益區域農民。建立人才集中配套的科技推廣服務機制,整合科技力量,根據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需要,指定科技人員開展服務,由受益主體為科技人員服務情況打分,政府根據打分情況給予科技人員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受益主體享受服務并監督,實現政府、科技人員、經營主體共贏。
五是突出合力推進。主要領導、主管領導靠前指揮,有關部門主動參戰,社會各界大力聲援,形成齊抓共建氛圍。特別是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農民群眾,不僅舉雙手贊同,而且奮勇當先,表現出空前的建設熱情。古恰孟克里現代農機合作社規模經營面積8000畝,從種到收實現全程機械化,今年又新上了糧食烘干塔,明年準備大面積實施土地托管。調研期間,該合作社理事長一再要求2015年將其納入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以推動合作社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突破
肇源縣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蓬勃興起,緊扣現代農業發展主題,是兩大平原改革試驗的結晶。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肇源縣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探索新路徑,創造新模式,有效破解了一些長期困擾農業發展的瓶頸難題。
破解瓶頸之一:市場配置資源,政府應該干什么?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政府服務搭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主角唱戲”的路子。注重確定政府服務職能,列出服務清單,確保服務內容具體化;注重摸清農民服務需求,堅持問需于民;注重圍繞服務決策,建立農業生產數據庫和農村要素資料庫,依據大信息大數據決策;注重聚集社會服務資源,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和科技企業合作建設產業基地;注重突出服務重點,集中解決搭建信息平臺、科技平臺、優質服務資源平臺、市場交易平臺、培訓平臺等農民一家一戶辦不到,也辦不好的事情。通過卓有成效的服務,做到政府的“有形之手”到位不越位。在加強服務的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的主導作用,使其真正成為建設主體、經營主體、管理主體。
破解瓶頸之二:發展現代農業需要大量投資,錢從哪里來?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財政資金引導、吸引各方面增加投資、主打組合拳、實現多元投入”的路子。為籌措建設資金,他們打出了三套“組合拳”。首先是整合涉農資金集中投入的“組合拳”。兩年來,肇源縣累計整合農田水利、農業開發、高產創建等各類項目資金2.88億元,圍繞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覆蓋區域,重點投向灌區治理、土地平整、節水灌溉、新型農機、水稻催芽等領域,健全了服務功能,形成了綜合服務能力。其次是撬動金融資本重點投入的“組合拳”。縣財政向市農業擔保公司注資1000萬元,推動該公司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1億元的擔保貸款規模。在全省率先設立縣鄉兩級金融辦,大膽突破農村物權限制,與農行戰略合作,試點直接將農戶承包合同作為抵押依據。試點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為3個區域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及其覆蓋的90多戶種植大戶,辦理此類擔保貼息貸款6000多萬元,被省金融辦納入全省農村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單位。組建肇源縣物權融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開展農村物權保障貸款試點,正在逐步探索推出林權、草原承包權等新型抵押貸款產品。再次是吸引民間資金聚焦投入的“組合拳”。縣財政補貼300萬元,爭取市級補貼300萬元,以水田區域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為重點,吸引農民投入1800多萬元,購買插秧機近1000臺,推動水田插秧環節機械化實現了質的飛躍。
破解瓶頸之三:努力為農民服務,應主推什么載體?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服務功能有效整合、服務要素加速集聚、服務資源優化配置、建立新型服務業態”的路子。在服務農民上,做到了“三個一”,即種養加、產供銷、內外貿、貿工農、農科教“一條龍”服務,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一站式”落實,生產力發展服務與生產關系完善服務“一體化”推進,積極發揮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在農民信息交流、農業要素集聚、區域農業生產調度、農業科技推廣示范、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金融保險創新、農產品展示、現代農業引領等八個方面的作用。四方山區域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建設內容包括400噸水稻智能化催芽、農機服務中心、標準化水稻育苗小區、倍豐測土配方服務中心、大慶水稻育種研發中心、玻璃幕墻育秧溫室和“三農”綜合服務中心,這些服務要素的優化組合,可以滿足該區域15萬畝水田生產服務需要,農民不用再多處奔波、多頭尋找服務。新站大泡底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農民冬季與種業公司在這里對接購種,春季直接在催芽車間育出優質芽種,并進入標準化育苗小區育苗,區域內農民享受免費科技培訓,一些農民還訂購了整地、插秧、防病、收獲和銷售服務。以上這些農民繁雜的分散需求和對接難題,在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里得到集中解決,使農民所思所想所盼變成了現實。
破解瓶頸之四:激發內生動力,突破點應選在哪里?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以創新機制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頭羊和主力軍作用,激發內生動力”的路子。突出發揮龍頭企業經理、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農村各類“能人”三個群體的作用,由其作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領辦人或經營者。啟動實施重點培育工程,已培育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法人12名,培養生產經營大戶和家庭農場198戶,認定職業農民763戶,納入重點管理的專業合作社29家,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32家。落實扶持政策,分別給予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法人、生產經營大戶和家庭農場、職業農民200萬元、30萬元、10萬元貼息貸款授信。創建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不僅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孵化器,而且為其發揮作用提供了舞臺。四方山區域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規劃建設了農機綜合服務中心,根據領辦人經營戰略,采取“分戶購機、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集中存放、統一調度、有償維護”的管理方式,吸引100多農機戶入駐。農機綜合服務中心面向整個區域發布農機供求信息,存放機械由原來的作業吃不飽變成了有活干不完,現在能到這個中心存車已成為眾多農機戶的迫切愿望。
破解瓶頸之五: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哪些方式更有效?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大戶為紐帶,形成利益共同體,推動土地聚集和組合”的路子。一是大戶聯動模式。新站大泡底區域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牽頭單位洪益合作社,把自身已經組織起來的5000畝土地進行分化,以300畝到400畝為一個單元交給種植大戶經營,由種植大戶吸納周邊種植戶加入,組成土地集約經營體,實現滾動發展。目前,合作社總體吸納放大水田合作面積1萬多畝。通過這種方式,使以前很難推進的土地規模經營在這里變得簡單和容易。二是土地托管模式。古恰孟克里區域旱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牽頭單位孟克里合作社,規模經營面積6000畝。從2014年開始,合作社轉變過去一家一戶流轉土地擴大規模的做法,通過提供種肥、機械作業、統防統治、糧食烘干等系列化服務,開展土地托管,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1.1萬畝,2015年將發展到1.7萬畝。三是龍頭連結模式。肇源興安水稻加工廠作為區域內最大的稻米加工企業,2013年主動要求進入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入股40萬元建設綜合服務中心,投資700萬元建設5萬噸水稻低溫冷藏庫,投資300萬元建設標準化水稻育苗基地,已規模經營水田2400畝,2015年計劃達到1萬畝。古龍立陡山區域水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對接“墾農種業”開展優質水稻育種,規模育種面積達到5000畝,推動全縣水稻育種面積激增到1.3萬畝。
破解瓶頸之六:發揮科技支撐作用,具體應該怎么辦?肇源縣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著力探索“突出科技服務,突出科技推廣,突出科技創新,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內在活力”的路子。全縣選派科技特派員35名,直接進入農業生產一線具體指導。政府提供科技推廣補貼,將科技專家型人才推向市場,由企業和農民合作社選擇,開展有償科技推廣服務。壯大科技推廣隊伍,引進各領域專家20多人,組織開展培訓,培養現代農業生產的帶頭人。培育農民科技明白人,現在每個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都有10名以上科技明白人,強化了科技服務功能。全縣建立科技示范推廣基地9處,建設基層農民培訓中心3處。四方山區域的大慶水稻良種繁育中心,建設試驗示范基地4處、面積564畝。肇源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落實試驗示范項目38項,涉及256個品種,年接待參觀學習5000多人次。民意旱田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圍繞發展高效玉米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增加了免耕播種、中耕深松、統防統治、籽粒收獲等先進機械,農機、農藝、水利技術配套組裝,負責人田繼鵬參加了2013年農業部“玉米王”挑戰賽,以干糧單產922.85公斤好成績榮獲全國第三名,產生了轟動效應。
三、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的啟示
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有利于產業布局的規模化擴張,區域服務功能的規模化整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規模化集聚,土地資源的規模化流轉,農業發展方式的突破性轉變,使我們看到了現代農業的希望之路,為我們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借鑒。
(一)使用涉農資金,需要整合到位,更需要用在刀刃。整合涉農資金是手段,目的是集中財力、形成拳頭、重點投入、破解瓶頸,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規模效應、放大效應、引導效應。肇源縣創建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為整合涉農資金、集中資金重點投入、創新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提供了有效載體。應借鑒肇源縣整合資金重點投入的做法,結合兩大平原改革試驗實際,圍繞涉農資金整合進行一次集中性政策調研,系統總結,深化思路。在此基礎上,按照“錢隨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決問題”的要求,圍繞整合范圍、整合內容、整合機制,該完善的完善,該擴展的擴展,該調整的調整,推動涉農資金整合更加富有成效,促進轉變投資方式多出成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二)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體制機制創新,更需要經營主體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結合點,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的重要手段。肇源縣在建設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過程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顯身手,成為領辦人或經營者,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那些規模較大、特色明顯、具有發展潛力、帶動能力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出現在哪里,哪里就在沸騰,哪里就會發生深刻變化。黑龍江省應把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擺上更加突出位置,實行項目傾斜、資金傾斜、政策傾斜,突出扶持重點、堅持規范發展,更好地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三)推進兩大平原改革試驗,需要全面推進,更需要重點突破。發展現代農業是國際化潮流,是兩大平原改革試驗的主攻方向。肇源縣創建集“服務大廳、信息平臺、產業園區、科研基地、農機中心”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體,從構筑新型服務業態入手,以點帶面推動區域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創造了新鮮經驗。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在全國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黑龍江省的職責使命。就全省而言,在財力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應按照兩大平原改革試驗總體要求,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由點連線、由線擴面,使現代農業的星星之火燃遍龍江大地。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