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姚景良

農村土地流轉實施以來,河北省新樂市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有序開展土地流轉。截至2015年6月,累計完成流轉量10.07萬畝,完成率77.26%,合同簽訂率80%以上。通過推進土地流轉,全市糧食產量逐年增高,萬畝產量由2010年的32.28萬噸提升至2014年近36萬噸;農機保有量實現跨越式發展,2014年農機總動力由過去3年的240 kW提升至273 kW,農機總創收7 500萬元;引進資金效果明顯,2015年以來全市有15家規模經營主體享受到了市級以上財政資金補貼,12個農業項目共引進社會資金15億多元,為實現農業產業化、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一、新樂市土地流轉的實踐
新樂市地處河北省會北部,全市總面積525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479 043畝,其中集體耕地478 809畝,家庭承包耕地面積378 957畝。新樂市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在保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長期不變的基礎上,堅持“自愿、有償、依法”原則,維護農民權益,積極引導土地流轉。
(一)農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模式進一步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制是以家庭、個體為單位小塊生產模式,每家每戶各自經營,互不支持,互不影響,無法形成鏈條產業,導致效率低下,規模化、集約化程度極低。農村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承包地連片開發,打破了每家每戶分散經營模式,消除了撂荒情況,破解了糧食畝產低、產業分散、農產品生產率不高等難題。2014年通過建立市、鄉、村三級土地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土地流轉進程更加平穩有序。
土地逐漸集中,以職業化農民為代表的家庭農場和以農業經營合作為代表的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逐步發展壯大,種糧大戶不斷涌現:一是向種糧能手流轉,種糧大戶通過規模經營能夠獲得比較客觀的經濟效益,提高農業收入。二是向糧食生產合作組織流轉,無論是采取出租,還是入股的方式,都可以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通過具有較高生產水平的糧食專業合作組織集約化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糧食。三是向糧食加工龍頭企業流轉,這些企業就可以從生產環節入手,根據市場的需要組織生產—加工—銷售,形成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達到農民、企業雙贏。
效果顯示,“十二五”期間新樂市糧食產量提高顯著,從2010年的32.28萬噸提升至2014年近36萬噸。特別是2014年,全年流轉土地面積近2萬畝,超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5%,帶動全市糧食產量同比增加2萬噸,明顯高于往年同比增加量,流轉帶動效應明顯。
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全市農業合作組織已近千個,其中100畝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就達77個。發展家庭農場31家,實體農民專業合作社247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個,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個,市級示范家庭農場2個,農業區域布局更加清晰,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提高了農業集約化和專業化水平。
(二)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農業機械化是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研究顯示,農業機械化作業效率是人工作業的30倍。因此,要提高農業生產就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我國人多地少,制約農機發展主要有三點:一是許多地區農戶的糧食生產還是沿襲傳統牛耕馬拉耕作方式,靠人工撒種插秧、收割小麥玉米。二是多年沿襲下來的每家每戶分散耕種方式限制了先進生產理念的傳播,許多平原地區原本整體的連片耕地被分割成幾塊,各區塊種植品種也不一致,極不利于農機具實施作業,農機手作業過程中越邊線、壓壟溝、毀作物、燒電機等情況時有發生。三是受經濟實力、耕作規模所限,一般農戶不會選擇購買大型農業機械,造成生產效率偏低。
土地集約經營后,耕地規整集中,種植品種統一,經營者為了更好地實現連片管理、整區作業,就會選擇購買農業機械,實現機械化耕作,帶動農業機械快速發展。特別是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使大中型農業機械得到迅猛增長,進一步改善了農機裝備結構,提高了作業生產效率。
自農村土地流轉推進以來,新樂市農機購置補貼力度連年加大,農戶購機熱情高漲,機具保有量實現跨越式發展。2014年,全市共爭取到農機購置國補資金1240萬元,農機總動力也由過去3年的240 kW提升至273 kW,其中拖拉機保有量達到7129臺、小麥收保有量達到2 026臺、玉米收保有量達到354臺,農機戶近4萬戶,農機耕地作業覆蓋面達到90%,跨區作業面積超過150萬畝,農機作業總收入突破7 000萬元,農機總創收7 500萬元,全市農機作業效益顯著。土地流轉面積的擴大,帶動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實現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農產品成本實現進一步壓縮,農民負擔不斷減輕。另外,流轉方向偏靠種糧大戶、農機大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通過大力扶持和發展多種經營形式的農機化服務組織,促使全市農業耕作步入職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
(三)帶動農業領域吸引資金流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傳統農業生產逐漸落伍,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產業吸引力不足,資金來源渠道狹窄,造成農業發展相對滯后。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工作重心定位于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新樂市緊隨政策大潮,始終把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作為推動農業、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重點工作,積極吸引各類資金投入農業領域。一是爭取上級資金。2015年以來,全市先后有15家規模經營主體享受到了市級以上財政資金補貼,金融部門發放支農貸款資金達1.5億多元,用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以及農業示范園區和設施農業等項目建設,涉及土地流轉2.4余萬畝。二是吸進社會資金。截至目前,全市先后有7家農業企業被石家莊市評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3家市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引進了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河北牧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石家莊葡林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新建了金穗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莊稼主生態農業科技園等農業項目12個,引進社會資金15億多元,涉及流轉土地3萬余畝。
二、新樂市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匯總表看出,2010—2013年,新樂市土地流轉率偏低,雖然農業合作組織數量與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增速迅猛,但農作物播種產量、農機總動力和農機作業總創收未出現明顯提高。從2014年開始,土地流轉量及土地流轉率增速明顯加快,截至2015年6月份,全市規模流轉面積(20畝以上)占比已達到77.26%,農業合作組織數量增速放緩,開始趨于飽和,而農作物播種產量、農機總動力和農機作業總創收卻出現了快速提高態勢。這說明,土地流轉增速快慢及流轉規模大小,直接影響到農作物播種產量、農機總動力和農機作業總創收。
分析原因,新型農業合作組織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分散生產模式,抵御了部分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改善了農業微觀經濟基礎,但土地流轉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勵農民將承包的土地向專業大戶、合作農場和農業園區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有效整合土地資源,提高耕地使用效率,更利于農機作業,推動農業產業發展。 同時,小規模或分散規模的耕地流轉不會明顯改善農業創收,規模流轉面積占比只有達到一定比例(70%以上),才更有利開展土地整片管理、整體開發、整區播種。
參考文獻
[1]聶良鵬、寧堂原、陳傳軍等.土地流轉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與對策[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65—70
[2]李曉燕、謝長青.農業機械與土地流轉問題[J].農機化研究,2004,(2):23—24.
[3]余愛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若干思考[J].湖湘三農論壇,2009,(0):231—232.
[4]王慧青、尹少華.農村土地流轉的問題及對策[J].特區經濟,2011,(5):187—188.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土地儲備中心、河北省新樂市農林畜牧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