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亞軍 梁琛琪
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面對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和變化中的需求,建立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才能把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變為千家萬戶相互聯結、共同行動的合作生產、聯合經營,實現小規模經營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和市場競爭力。
一、農業經營體系建設情況
(一)農戶家庭經營方式不斷規范。一是家庭承包責任制進一步穩定。1996年實行土地第二輪承包,為83793家農戶頒發農村集體土地承包證書。確定農村集體土地承包30年不變,穩定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政策。二是農民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高。農戶家庭經營組織具有多重適應性和多重優越性,是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農戶的家庭經營具有優于集體經營無法比擬的組織優勢,能夠有效避免集體經營中勞動者偷懶等行為,以形成自我監督、有效激勵,從而促進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產出增長。三是土地規模經營意識進一步增強。勞務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少,加上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土地規模經營的條件日趨成熟,農民只有走規模發展之路,農村土地才能得到有效利用,產出比才能大幅度提高。幾年來,梅河口市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已經達到25萬畝,農民增收5000萬元。
(二)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擴展。目前,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960個,覆蓋全市所有鄉鎮(街),總量居通化市之首,帶動3.8萬農戶。一是組建形式呈現多樣性。組織類型既包括以各類專業協會為主的初級發展形式,又出現了以資本聯合、產銷聯合、機械聯合、利益聯合、技術聯合等專業合作社為主的更高層次的組織形式。二是產業類型呈現區域性?;谠Z的自我加工轉化增值需求,從事種植業生產及加工的合作社比重較大,總數分別達到84個、17個,這類合作社分布比較廣泛?;趯Z食內部轉化的需求,以畜禽養殖、肉蛋奶生產為主的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總數達到30個,這類合作社多集中于中西部區域?;诩Z食生產規?;?、作業機械化、成本最低化、勞動效率最大化以及發展二三產業的要求,農機合作社發展迅速,總數達到91個,農機合作社多集中在平原區域?;诜N植結構調整后的產品銷售需求,以中藥材、蔬菜、食用菌、瓜果、花卉等經濟作物為主的特產類合作社發展較快,總數達到50個,這類合作社多集中于山區及城郊鄉鎮。三是合作領域呈現開放性。產業構成由單一種養業向特產業、加工業、運輸業和流通服務業等多領域延伸。服務內容由單一的傳播技術向培訓、中介、信息、購銷等綜合服務方向發展?;顒由疃扔蓡渭兊纳a環節擴展到產、加、銷全過程。合作范圍由村內、鄉內發展到跨鄉、跨縣(市)甚至跨省。四是組織運行呈現規范性。多數合作社有比較規范的章程、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能夠定期召開會議、開展技術培訓,對成員生產的產品一般按高于市場價收購。部分發展較好的將所得利潤按社(會)員交易量進行二次分配。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一是范圍廣。梅河口市初步形成了以中藥材深加工、糧食加工、果仁加工、畜禽加工四大主導產業帶動的發展格局。目前,全市有農產品加工企業305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戶,省級龍頭企業11戶,市本級龍頭企業45戶;資產超億元企業8戶,產值超億元企業8戶,有進出口權農產品加工企業40余家,中外合資企業15家。建設了亞洲最大的果仁市場、省內唯一一家農業部全國定點農資市場等38個專業批發市場,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0億元。全國75%的果仁產品在梅河口市加工銷售,松籽仁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6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二是品牌優。為打造名優品牌,制定了《梅河口市爭創品牌產品活動方案》和《梅河口市品牌產品獎勵辦法》,涌現出了以“梅河大米、開口松籽、梅河老窖、大高粱、梅河啤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品牌,“梅河大米”和“吉林中興果仁”被評為中國名牌。全市已有20多種產品打入香港、美國、日本、法國、歐盟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外匯1.5億美元。三是基地多。梅河口市本著“圍繞龍頭建基地,發展基地保龍頭”的指導原則,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初步建成了綠優米、中藥材、葡萄、生豬、肉雞、長白飛鴨、獺兔等18類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成綠優水稻標準化示范區13個,牧業小區218個。四是就業增加。全市有3.5萬農戶、10萬農村勞動力參與到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解決了3萬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問題,農民年增加收入達3.6億元,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3%以上。
(四)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功能不斷完善。全市現有市級農業技術推廣總站1個、鄉級農業技術推廣站24個,總人數18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74人,占總人數的94%,其中:推廣研究員3人,高級農藝師42人,農藝師83人,助理農藝師49人,技術員8人。學歷狀況:碩士研究生1人,大學本科37人,大專生80人,中專及高中62人,初中及以下5人。年齡結構:50歲以上52人,36至49歲109人,35歲以下24人。幾年來,梅河口市圍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機制創新試點研究工作,成立了組織領導機構,制定了實施方案,探索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建立各項管理制度,健全考評激勵機制,完善服務方式方法,全面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運行機制創新工作。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戶家庭經營缺乏競爭力。因為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不可能使農民真正走向市場,使農戶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存在規模狹小,高度分散化,結構趨同等先天不足,表現為資本投入不足,新技術應用緩慢,規模不經濟,市場競爭無序或過度競爭,甚至自相殘殺,農業的發展只是在低層次上簡單重復。加之,農業仍然是絕大多數農民家庭經營的主業,農業本身又是一個弱勢產業,人多地少的矛盾決定了農戶的經營是一種小規模經營。再加上農民土地處置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的利益在受到侵害時不能得到應有的補償,在市場化過渡的過程中,貧富差距、城鄉經濟差距有擴大趨勢。
(二)合作經濟組織缺乏帶動力。一是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大多數合作社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單薄,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還未發揮區域帶動作用,特別是缺少產業鏈條長、產品精深加工、功能性極強、帶動作用明顯的大的合作社。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梅河口市尚有個別合作社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及相關利益合理分配機制還沒有真正形成,運作和管理隨意性較大,部分合作社內部組織機構不夠健全、運作不夠規范,財務制度不完備,存在重數量輕質量、重發展輕規范現象,尤其是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有效投入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主體是農民,從事的是弱質農業,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資本的積累能力弱,資金比較緊張,難以組織擴大再生產,制約了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缺乏輻射力。一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不夠規范、緊密,普遍存在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松散現象,履行訂單的措施不夠有力,大多為松散型或半緊密型,未能真正體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合作關系。二是一些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性不強。企業產品的知名度不高,產品附加值不大,企業效益還處在較低的水平,致使這些企業在帶動農民方面能力不強。三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渠道不暢。目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均處在起步或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量大,但由于融資渠道不暢,貸款難度大,龍頭企業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較為突出,直接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四)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缺乏凝聚力。一是部分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意識淡薄。個別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認識不到位、目標不明確,認為底子薄,無規劃,無項目,存在畏難情緒。只重視家庭經營,忽視集體經濟發展。有的村干部法制意識淡薄,部分村級集體資源性資產、固定資產發包租賃合同不規范,發包租賃費偏低,甚至有的集體資產被分掉,集體資產流失嚴重。二是村集體歷史陳欠債務繁重。征收統籌提留階段,為急于完成任務,有的村以村集體名義,以高利息舉債完成上級下達任務。村級公益事業欠賬逐年增加。在不具備建設能力情況下,為完成上級要求的各項達標工程,只有舉債搞建設、上項目,村集體積累下降。這些歷史積累形成的債務,連本帶利,越滾越大,村集體自身難以消化。三是村集體收入渠道窄,入不敷出。依靠發包集體山林、集體資產和冊外地獲取承包費、征地補償費為主要集體收入的村,隨著林改政策的逐步深入,有限的機動地越來越少,加之,承包期多數在20年、甚至50年以上,收入渠道越來越窄。同時,隨著城鎮集體企業和鄉鎮企業的改制,鎮村企業已經脫離村級集體經濟軌跡。農村環境保潔、治安聯防、基礎設施建設剛性支出逐年攀升,加之物價、人工費不斷上漲,入不敷出。
(五)農業服務體系缺乏后勁。一是現有農技推廣技術人員結構不合理。年齡老化、學歷低,總體素質偏低,科技、信息人員知識儲備不夠、技術更新不快,對新政策、新技術的熟悉程度不夠,操作能力不強。二是科技推廣經費投入不足。針對農業服務體系的有效資金投入少。基層站所辦公條件較差,缺乏交通工具,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三是存在重經營輕服務現象。農業服務體系存在公益性與經營性職能不分問題,公益性服務較少,有償經營成為主業,服務功能弱化,個別服務機構有名無實。
三、建議措施
(一)創新農戶家庭經營發展機制。一是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制定完備有效的征地制度、土地流轉制度。二是明確集體組織的職責和權利,引入市場機制,承擔相應的公共義務,確實有效發揮集體組織在農業生產和經營的作用。三是集約、節約用地,切實給予失地農民以合法、合理的補償,并對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社會就業加以政策性安置,確保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四是依托仲裁機制,調處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維護雙方合法權益。
(二)創新合作組織發展方式。一是“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大力倡導和支持農村基層黨組織、群眾自治組織牽頭組織農民創辦合作社,實行“黨支部、村委會、合作社”三聯建。通過合作社發展方式的不斷創新,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完善鄉村治理結構,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二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依托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種植、養殖規模大戶,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的合作經濟組織,努力創辦帶動作用大、輻射功能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三是區域化開放性發展模式。依托當地資源優勢,按產業類型劃分,形成區域聯合開放發展模式,建成集中連片、資源互補、優勢互補的產業集群。
(三)創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渠道。一是規劃引導、重點培育。根據農業產業結構布局和特色農副產品,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建設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重點培育一批能夠對當地農民增收、勞動力轉移、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起突出作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二是加強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農業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農業龍頭企業通過預付定金、提供技術服務、實行保護收購等方式,確保產銷雙方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合作組織紐帶和橋梁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在政策、資金、稅收、信貸等方面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金融機構加大扶持龍頭企業和產業化農戶的力度,對實力強、信譽好的企業、農戶給予優先放貸。四是樹立打造名牌、品牌意識。促使龍頭企業盡快占領市場、加快發展。五是完善制度、健全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落實領導聯系龍頭企業的制度,并制定明確的獎勵措施。涉農部門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優惠,優先辦理有關手續。
(四)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途徑。一是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繼續實行選派后備干部到行政村任“村官”方式,把年輕有為、有管理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選配到村級領導崗位上來,解決班子軟弱問題。不斷挖掘懂經營、會管理,發展經濟能力較強,手中有項目、資金、經營途徑的鎮村能人。二是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途徑,拓寬增收渠道。通過土地集約經營,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規范資產管理,增加集體收入;利用資源開發,拓寬收入渠道;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合作服務型集體經濟。三是多渠道化解村集體債務,減輕村集體負擔。通過削減高息債、結對抵沖銷債、核銷減債、避免新債發生等方式多渠道化解村集體債務。四是加大政策投入,助推村集體經濟發展。加大爭取村集體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資金力度。同時財政、金融、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要將項目資金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傾斜,減少村自籌匹配資金。建議相關部門在落實好村級組織運轉經費補貼政策的同時,進一步完善明確運轉經費在有結余情況下,拓展經費的支出渠道,并逐年或階段性增加村組織運轉經費補貼,緩解村級組織經費入不敷出現狀。五是以“三幫扶”活動為契機,開展“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活動。提供項目、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幫扶。借助親緣、族緣、地緣關系,發揮親情、友情、鄉情優勢,鼓勵在外能人增強對家鄉回報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為家鄉經濟建設出力獻策。
(五)創新農業服務體系發展服務功能。一是把農業服務體系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建議上級部門積極推進農業服務體系體制改革試點(示范區)建設工作,通過典型帶動,探索一套完善的農科教結合體制,為地方政府提供示范經驗參考。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經費保障機制。建議上級財政每年安排科教興農、農科教結合專項資金,并隨著財政狀況的好轉逐年增加。上級金融部門每年安排扶持農科教結合示范區的重點項目建設專項貸款資金。同時,梅河口市財政要不斷加大農業科技推廣投入,確?;鶎愚r業技術推廣機構有效開展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推廣人員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等工作。三是加強培訓,切實提高隊伍素質。把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學習的情況,作為聘任、考核、晉級、職(執)業資格注冊的重要依據。四是建立健全考評機制。認真開展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考評工作,積極探索市級管理部門、鄉鎮政府、服務對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新機制,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工作量和進村入戶推廣技術的實績作為主要考核指標,將農民群眾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評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晉升、晉級、續聘、辭退等要與考核結果掛鉤。五是促進社會化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積極發展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尤其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服務組織,實行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和營銷等經營性服務的市場化運作。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要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經營、誠信服務、公平競爭,強化信用建設,加強行業自律。
(作者單位:吉林省梅河口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