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助忠
【摘要】創新教育是高校培養大學生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提高自身知識素養的有效方法。分析大學、創新和教育的真正內涵,進一步營造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新的良好氛圍;不斷地開拓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
【關鍵詞】大學;創新;教育
大學創新教育,這個主題應成為每個時代的主旋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構建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內容,是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必須引起重視的重要課題。那么,有必要對大學、創新和教育進行重新審視,把好的東西發揚光大,把新的營養吸收進來,讓與此相關的因素發生化學反應,以更好地促進當今大學創新教育。筆者做為一名當代大學教師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學
大學即高等教育機構,起源于《佛經》,泛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提供教學、研究條件和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關,具體包括綜合性大學、學院、高職高專等。是“教師和學生的社區。”最早有史料記載的大學是古尼泊爾的那爛陀寺,建於公元5世紀,后逐漸成為亞洲高等學府的翹楚。那爛陀在梵文中意為蓮花給予者,而蓮花在古尼泊爾象征知識。
讀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一紙文憑。在大學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礎、學習如何學習、練習與人相處的技巧、培養獨立思考、形成創新能力,這就是目的。其中基礎非常重要,這個基礎(像經管類學生)包括數學基礎、經濟學基礎、管理學基礎等,如果一個人的這個基礎沒有穩固,感覺大學所學的"沒用",很可能就是學習目的不明確。
作為新時代有意成為創新性的大學,應該努力培養富有創新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對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學都有自己獨特的大學精神,這不僅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大學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動力。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院士指出,大學的第一使命是傳承,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的“保守性”,而這種“保守”指的是“堅守”道德,“堅守”學術。
大學的第二使命是創新,從哲學上說是人的實踐行為,是人類對于發現的再創造,是對于物質世界的矛盾再創造。包括思想、文化和學術的創造和對已有社會發展形態、文化和知識體系以及人類本身的深刻反省和批判。大學是在“堅守”和“創新”之間維持著一種張力。而大學的這種“堅守性”,以及她的“創新性”,實際上構成了“大學之魂”。然而一所大學是否具有創新性與大學校長、校園文化建設、教師的價值觀、學生的行為方式、師生關系等因素有關,由此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的高地,肩負著創新人才培養的神圣使命。
魂,靈魂,即思想。做有靈魂的大學,即做有思想的大學。思想不會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在不斷的磨練、實踐、調整、完善、升華的過程中慢慢產生。靈魂也不是說產生就產生的,它需要雕琢,如玉一般,根據材質和光澤精心打磨、用心刻畫,方能更完美地凸顯它的溫潤和優雅。有靈魂的教育要培養的是有靈魂的人,而要培養有靈魂的人,需要造就有靈魂的教師,造就有靈魂的教師就需要打造有靈魂的大學。大學要做有靈魂的教育,就要合理規劃大學的發展,打磨雕琢大學的靈魂,形成大學發展的內核,大學的一切設計和布局,都要圍繞這個內核來持續地運作,而不是一天一個想法,一天一個思路,一天換個理念。怎樣設計、怎樣運作、怎樣發展,這需要從校長到教師,甚至到每個學生,長期堅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需要付出辛勞和智慧。
教育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體現在作業本里,體現在考試中,校園里的一切細節、一切舉止、一切聲音、一切表現,甚至連學校的一草一木,都將成為學生成長路中的陽光和雨露。要打造有靈魂的學校,就要從各個方面入手,從細節入手,全方位設計大學各項工作的進程。
大學是人生最好的時期,也是最壞的時期;是智慧的時期,也是愚蠢的時期;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是光明的時期,也是黑暗的時期。希望當今的大學生能把握好在大學的美好時光。
·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起源于拉丁語,它原意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形式,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比爾·蓋茨(微軟公司創始人之一)13歲開始計算機編程設計,18歲考入哈佛大學,一年后從哈佛退學,1975年與好友保羅·艾倫一起創辦了微軟公司,比爾蓋茨擔任微軟公司董事長、CEO和首席軟件設計師。蓋茨在校的學習成績并不怎么樣。雖然蓋茨記憶力很好,但他卻有不少“臭毛病”:經常逃課、不愛洗澡、在編程或玩牌時就只吃比薩餅和喝蘇打水。與同宿舍的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結為密友。在哈佛的時候,蓋茨為第一臺微型計算機MITS Altair開發了BASIC編程語言的一個版本。比爾·蓋茨2014年9月29日(美國當地時間),《福布斯》發布美國富豪400強榜單顯示,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以810億美元的財富,連續第21年蟬聯美國首富寶座。
黃西(Joe Wong),曾在中國科學院攻讀碩士,1999年在美國取得德克薩斯州萊斯大學(Rice)生化博士學位,全職工作從事科學研究。美國深夜節目收視率冠軍的“大衛·萊特曼秀”在2009年4月12日晚上破天荒邀請中國口音極重的黃西(Joe Wong)亮相,以英語講美式笑話,近六分鐘的演出,觀眾反應熱烈。黃西一炮而紅。“美國搞笑圈是很嚴酷的,好笑就是好笑,不好笑就是不好笑,不分族裔,創新才是搞笑藝人的唯一生存之道。”
黃西在讀中學時,喜歡逃課,上課經常做小動作,對未來的人生規劃從來沒有想得太多。
2013年加盟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和光線傳媒聯合制作的《是真的嗎?》欄目,在2013年四月末在中央財經頻道晚8點播出。黃西對幽默的東西一直感興趣,從小也是經常聽《虎口遐想》等相聲小品長大的,但他做夢也沒想到我將來會講脫口秀,講段子。他再普通不過的長相和身材,渾身散發的理工男氣質,黃西的外貌通常不易被貼上以逗樂他人為職業的諧星標簽。然而,憑借內斂不失幽默的專屬表演風格和出眾的創作才華,黃西成了華人脫口秀表演的佼佼者。
所有這些創新型人才往往具有這樣的特征:①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②有很強的自我學習與探索的能力;③在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擁有廣博而扎實的知識,有較高的專業水平;④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與他人合作或共處;⑤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承擔艱苦的工作。
創新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形式之一。創新不僅是人類的一種知識能力,而且是一種實踐能力。創新的主體是人類,創新不是對過去事物的重復,而是對過去事物的改變,創造新的失去。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創新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性行為,是人類對世界的改造行為,世界中充滿著矛盾,人類需要通過創造新的物質形態來改造這些矛盾。其實,創新的過程也就是解決矛盾的過程。
那么,具體來說大學應該怎樣做創新教育呢?依筆者的立場大學主要做好以下事項:首先,大學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實踐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抓,要全面地科學地看待這個問題,要把大學生的科研訓練納入日常的教學計劃,并將其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內容,從而使大學生創新活動由精英活動轉變為普及性活動。與此同時,學校、院系每隔一段時間舉辦大型的科技創新活動,讓大多數人都有表現的機會,而不只注重少數幾個學生參加的國家級精英競賽活動。其次,要為大學生創新活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主要包括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實踐基地、開放實驗室等。例如,加強包括校內基地和校外基地在內的科技創新實踐基地的建設,以拓展大學生創新活動的空間,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對創新能力培養的需求。
·教育
陶行知說:“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人。”大學教育也同樣如此。
大學的各教學環節是培養創新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還是教學方法,都要融入創新思維。要啟發學生思變,打破舊的框框,每個人的創新能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怎樣開啟創新之門。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力促使學生跨領域創新(行業、專業和地域)、未來需求創新(包含潛在的和未來才會出現的需求)、改變基本假設創新。學生有了各方面知識、經驗、教訓的沉淀、積累才有可能打開創新之門。另外,引導學生把握正確的創新思路,其主要方法是: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和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思考和行動,然后認真分析確定所要完成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協助學生提出新的理論、構思、方法、技術等;再通過查新確定創新真實性后,提出具體行動方案,并付諸實驗驗證。這相當于帶領學生沿創新之路走一遍,有的學生可能就此愛上了創新,由此也會釋放巨大的創新動能。
參考文獻:
[1]馬潔. 論應用型人才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1):116 -118.
[2]曹一瑜,肖嵐.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29(8):221-223.
[3]姜文. 困境與思路:“錢學森之問”引發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J]. 中國成人教育,2010(21):80 -82.
[4]張金良.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8(4):125-126.
[5]朱恒夫. 美國著名大學本科生創新教育述評[J]. 中國大學教學,2011(10):90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