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眈
【摘要】19世紀經濟全球化雛形初現。20世紀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趨勢,現如今世界國際化進程加快。經濟全球化,與此同時帶來的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斷推動其向前發展。教育的國際化帶來了文化的大開放。不同國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學生紛紛奔向中國這個百花齊放的大舞臺,想汲取知識,想大展身手。不同于中國文化,且文化背景不同的留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勢必與對中國學生的教學和管理不能全然相同。這樣就給中國各高校對留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帶來了難度,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學習的機會,并以不同的形式給中國的教育帶來了新鮮的血液。
21世紀,科學技術和信息革命推動全球經濟迅猛發展。國際貿易和投資金融的自由化以及統一勞動市場的建立,世界經濟全球化形成了。當今世界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盵1]在世界經濟呈現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領域也呈現了教育資源國際間相互流動的現象,而且速度是越來越快,可以深切感知到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到了國際化的時代。整個世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開放狀態,各國的教育現狀及其相互聯系也發生了很多變化。教育國際化在這種背景下破土而出。我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事業必須適應這種趨勢,充分利用國際教育資源,同時充分地向外國開放本國的教育資源,以促進我國教育與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有多種表現形式。人員的國際流動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人員的國際流動帶動了世界文化的理解與融合。大學是實施高等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體則是大學國際化。于是隨著這種國際化進程的加快,高校大力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是中國大學走向國際化的關鍵和必然選擇。國內許多高等院校為提高學校的國際影響力,積極接受外國留學生,在華留學生的規模日益擴大。與此同時也給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留學生肯定不可能只來自某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個文化地區。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考慮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學生的教學和管理工作應如何進行,才能提高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質量,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
一
就留學生群體本身而言,由于留學生通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具有不同的語言、宗教、思想意識及行為習慣,學歷和個人經歷也各不相同。這些文化因素對留學生認知及選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因素必然使得貿學生在服務傳遞、服務感知、服務評價和服務補救等方面感知上存在一定差異。荷蘭文化學家Hofstede認為不同國家或者民族之間的成員存在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同一國家或者民族內部的成員之間也存在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而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直接影響顧客對服務質量的感知與評判。[2]不同文化背景的在華留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所接受的主體文化從人出生開始即對人們發生影響切這種影響持續一生,尤其是在單一的語言環境中,人們受母語文化的思維定式影響更為明顯。主族語言文化既影響著留學生與本土學生的交流,也影響著他們對新文化的感知與適應及接受程度。不同國籍并或操不同語言的留學生對高校的教學和管理存在著不同的理解。
宗教是一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一種社會制度,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思想意識與行為方式。留學生的宗教信仰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留學生對他族文化的判斷和感知。不同的宗教文化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知和期待。要真理解這種差異,必須追本溯源的考察其宗教意識的差異,不同宗教的在華留學生對教學質量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宗教的信仰也對留學生對高校教育的觀點有著致關重要的影響。
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深入,及各國文化對他國文化的影響,讓學生們看到了出國學習的機遇和前景。但是這種前景是不同的,也是在不同的目的下產生的。有些留學生是以追求學歷為目的。有些留學生是追求非凡的異域文化,再有些留學生是為了生存能求得一個好的工作職位而來留學。再或者還有為了將來的投資和創業。不同的目的來華留學,他們也感知到了中國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的不同層次和方面。所以我們的高校教學和管理也應考慮到此種方面事宜。
二
基于上述問題,筆者就留學生的的教學和管理提出了幾種見解,希望對加強對留學生的教育和管理給予建議。
首先在課程設置方面,各所涉及的高校應將留學生的課程納入所屬院校的教學精品課程的標準與體制中,并不斷完善監督與獎懲機制,切實推進留學生課程建設的優質化與規范化。另外也應握好各科課程與整體課程體系之間的適應性,注意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各層級課程設計的漸進性,并力求避免各科課程內容和方法的重復性和斷層。與此同時,大環境的國際化也要求我們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注意與國際標準接軌,這樣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國際認可。而且在專業性課程設置的同時應重視漢語言課程及中華文化課程的設計與安排,力求培養養出既具有專業素養又有漢語及中華文化涵養的復合型人才。這樣既豐富和完善了課程體系建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各國文化間的交流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揚。
在管理制度方面當前國內大部分高校對留學生師資隊伍缺乏統一的人事管理。留學生師資管理或歸屬與教務處,或歸屬國際合作交流處,或歸屬于各教研室,缺乏對留學生授課教師的統一約束和監督,對留學生的教學質量產生直接影響。事實上,大多高校對留學生教學不夠重視,出于經濟或人事原因,高校管理者滿足于留學生教學的湊活狀態,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意識。因此,加強留學生師資隊伍的統一規范化管理是提升留學生教學質量的重要步驟??梢曰诓煌奈幕尘埃o與不同的管理方式?;究梢园嗉墳榛A單位。采取班主任負責制,將管理與教學相結合。教師即傳道授業解惑,同時又可以有較多的時間與留學生相處,較熟悉學生的基本情況。這樣教學和管理相輔相成,班主任在教學的同時可以及時了解留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遵守學校校規校紀的情況及思想情緒等等狀況。二者是可以相互兼容的,這樣也便與做到統籌兼顧,有的放矢。另外可以根據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需求,可安排一對一輔導制,通過嚴格考核選拔合格的留學生一對一輔導人員??梢葬槍Σ煌幕尘埃煌瑏砣A留學目的的留學生給予不同的指導,如,語言指導通過本國學生與留學生一對一的充分交流,為留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也可給予論文寫作、科研、實驗指導提供協助和指導。再者也可給予生活上的指導,幫助留學生快速適應在華的生活,這方面的指導主要是根據留學生在學校生活的適應程度來定的。
在加強管理質量的同時,另外在師資培養和教學質量方面,各高校也應加大力度。對于新進教師和年輕教師,可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教學活動,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幫助年輕教師更快地“站上講臺,站穩講臺,站好講臺”。實行教師指導制度。老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對新教師,和新開課教師進行指導,切這種指導盡量采用一對一的方式。并在同行之間互聽課互評課,以幫助新教師更好的適應新的情況,更快更好的進入教師的角色。此外,還應重視教師授課理念和授課方式的轉變。由于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各國留學生在課堂的表現較為不同??傮w來說外國留學生比中國學生顯得更為獨立和活躍。在授課時教師應多注意。教師應增加文化視野提出不同的見解,多注意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推薦引入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之間多交流,包括了文化的交流和知識的交流,建立一種寬松和愉悅的多元化教學環境。
最后學校應建立不同的制度以吸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留學生來華。
比如各種資助和獎學金制度對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家的學生都有難以抗拒的
吸引力。很多國家都會為留學生尤其是為高層次的來華人才提供各種獎學金,如美國的獎學金制度最為發達,有近三分之一的留學生獲得了美國的獎學金。[3]英國因此,我國應根據國情建立各種留學生資助及獎學金制度。來華留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會學習和打工同步進行,所以首先政府應該在留學生打工方面制定詳細的打工制度,明確規定留學生的打工時間及其適合打工的條件。留學生在華求學肯定不是一天或者兩天就會回國,這樣就會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醫療保險。所以高校在留學生入學時就要明確要求留學生購買保險,在留學生入學后,為留學生在高校設置專門的醫療保險辦公室,專門為留
學生解決醫療保險問題。最后,在留學生的獎學金制度方面。政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建立政府、高校、社會團體三者有機結合的留學生獎學金體系。
經濟全球化,教育也出現了國際化。在這種國際化的背景下,留學生教育已從單純的文化交流和吸引人才轉向了為了獲取更多經濟利益的產業化。來華留學生教育可以加強中外高校的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高校的自我發展能力,還能為我國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帶來了傳播中華特色文化的機遇,讓更多的世界人看清中國。但是來華留學生教育和其他發達國家的留學生教育比較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不斷持續的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也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挑戰,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這就給各高校對留學生的管理和教學帶來了挑戰當然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Hofetede.Geert H.Cultures Consequences.London:Sage Pubns,1980.
[3]李梅.高等教育國際市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