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靜怡?董文君?任鵬
摘 要:許昌護城河是老城區外圍的環城水系,由于河道兩岸景觀設施陳舊,岸線均為直立擋墻,形式單一,市民無法真正體會枕水而居的濱水特色。對許昌護城河的歷史及現狀進行深刻分析,從明確風貌定位、優化親水岸線、融入文化元素和整合綠化植被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提出許昌護城河岸線提升與改造的措施,論證護城河景觀改造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許昌;護城河;景觀;改造
[該項目方案設計已通過許昌2015第一次城鄉規劃建設委員會審批,現已進入勘察設計階段。]
一、引言
我國的城池已經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興建重要的防御工程——城池。城池中的“池”即為護城河。明清以來全國共計四五千座城池,許多仍保留至今。現代城市中護城河已經失去了防御工程的作用,而借助其綿長的濱水駁岸修建城市公園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做法。這成為整個城市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城市的形態、結構、肌理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許昌護城河的歷史沿革與現狀
(一)悠久的歷史文化軌跡
許昌是一座以三國文化享譽全國的城市,早有郭沫若名言:“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許昌?!币虼诉@座北國的平原城市處處充滿著三國時期的故事。許昌護城河將老城區緊緊圍繞,城內春秋樓和曹丞相府成為貫穿古城中軸線的兩大重要節點,作為城市意象的重要載體,體現著歷史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
最早記載護城河的文獻是明嘉靖《許州志》所附城圖(圖1)。書中記載了許昌護城河優美的景致,時至今日仍然能夠保持完整的環城的形態,并且荷花美景都保留了下來,實屬不易。
護城河是城市水系的特殊形式之一,是歷史文化與自然地理要素交互融合的重要載體。而作為歷史的遺存,它記錄著城市的發展和興衰。護城河歷史地段的特色回歸,不僅體現了城市的文脈和特色,而且也增強了城市的識別性[1]。對于有幸保存至今的護城河,如果能順應現代城市的功能要求,賦予其新的活力,就能使護城河歷史地段煥發新的生機[2]。
(二)優勢與劣勢共存的現狀
許昌護城河全長5公里,東西向長1.3公里,南北向長1.5公里,水深約2.5~3米。河水源由潁汝干渠供給,作為許昌最貼近市民生活的一條河流,許昌護城河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了獨特的風格。
1.形態完整——古城圖上顯示的護城河緊緊環繞古城,而今護城河仍能保留東西南北四條完整的水系形態,且水量豐富水質清澈.。
2.歷代疊加——隨著護城河防御功能的消失,經過幾代人的建設,南北護城河兩岸形成了一定面積的公園綠地,綠地中的亭榭等景觀設施加上沿河的各個橋梁,能夠反映出不同歷史時期的人為活動。另外,南護城河寬闊的河面以及西段剛剛完成的試點性改造也可看出市民對于環河綠地的緊迫要求,以及決策者重塑護城河風貌的決心。
3.尺度宜人——護城河平均寬度在20~45m之間,南北護城河兩岸均有一定的綠帶,局部的沿河步道曲折有致,并且局部設置了親水平臺,垂柳扶岸、遍種荷花。這些尺度宜人的開敞空間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定的休憩場所。
但是由于水位和城市道路之間高差較大,護城河的駁岸也均為直立擋墻,游人只能岸上觀水,無法真正近距離接觸這一汪清水。
三、許昌護城河岸線提升與改造措施
水系對于城市的日常運行具有遺產廊道、生態廊道、城市景觀界面與綠色休閑廊道的多重作用[3]。國內近年來許多城市也都充分挖掘護城河的歷史資源,并對其進行改造。濟南護城河[4]、蘇州護城河[5]以及被稱為漢長安城護城河的漢城湖[6]的成功改造對設計人員啟發頗多。利用老的護城河,通過環城水系的重塑和改造,增加老城區的綠地面積,形成新的濱水公園,可提升生態環境。將文化古跡的保護與展示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相結合,強調歷史的傳承與發展,古今的融合與共生,最終形成生態濱水、活力濱水、文化濱水三位合一的特色岸線。
改造后的護城河應具備城市水系的四大廊道功能,將承載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成為“水潤蓮城”的城市生態水系廊道的其中之一;成為許昌老城區市民休閑游憩的重要綠色廊道。然而老城區用地緊張,河道周邊空間局促,改造難度較大,筆者將從以下四方面分措施別進行論述。
(一)景觀風貌定位
攤開許昌地圖,衙前街——南大街——魏武帝廣場——曹丞相府無疑是許昌老城區南北中軸之首。許昌人都熟知,魏武帝廣場正是許昌老縣委原址、許州府衙所在地,是許昌市重要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中心,而曹丞相府則是一代梟雄曹操生活25年的府邸。護城河內是老城區也是最能反映許昌歷史文化的魏都風情區,因此景觀打造也要緊緊圍繞曹魏這一主題。
岸線提升規劃將曹操的生平事跡進行了梳理,打造一條具有獨特魅力的北國文化水線,在景觀節點中增設浮雕墻記載發生在許昌的歷史故事。市民在此散步、下棋、釣魚、賞荷的時候,會體驗到文化脈絡的傳承與延續。這一定位將為老城區的發展推波助瀾,推動老城區文化圈的崛起。
護城河四個界面明確主題,即打造“北賞,南游,西通,東暢”的規劃理念與景觀結構(圖2)。
1.北賞——北護城河北岸的綠化帶給提升工程提供了充足的空間,采用臺地式種植池解決高差問題,使游人充分親水賞荷,形成賞荷休閑體驗帶。
2.南游——南護城河由于河道較寬,水域面積較大,能夠為水上空間的拓展提供場所,將南護城河改造成為水上游線豐富的區域,借助寬闊的水上空間打造一條文化水岸風情帶。
3.西通——改變西護城河不連通的現狀,通過箱涵河段的增加,使其與西湖公園、南護城河相連通,通過景觀元素的提煉延續西湖公園的文化特色,形成一條魏都文化風貌帶。
4.東暢——東護城河河道較直,空間局促,以交互設置的方式增設水上木棧道,使游人能夠沿河觀景,拉近游人與水的距離,增加碼頭和游船??奎c,打造“一船城中游”的特色游線。
(二)優化親水岸線
目前護城河岸頂與水面高差大都在2m左右,親水設施極少,成為市民和游客親水的最大阻礙。另外護岸的豎向特征決定著護岸的景觀敏感度高,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性,護岸景觀建設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變和提升,強化地區和城市的識別性[7]。筆者提出了以下幾方面措施:
1.局部推進,設置碼頭
護城河環通后水上游線必將成為一條特色旅游線路。從西湖公園坐船可以環游護城河,游人乘船繞水一周所觀看到的岸景也是非常豐富,浮雕、碼頭、草地、荷花互相交織形成一幅現代水墨畫,可近距離欣賞“魚戲蓮葉間”的美景。
2.放緩坡度,增設臺階
弱化城與人、人與水的距離,引導人們從河岸漸漸走近河邊,為親水互動提供足夠的界面。改造后的駁岸有的深入水中,有的退水臨岸觀景,從而使得護岸曲折有趣。
3.多種駁岸,豐富形式
南護城河西段的曲折岸線已經形成較良好的景觀效果,除設計景觀平臺處局部改造設臺階架設木棧道,這部分直立擋墻護岸基本保留。將岸上的親水步道與新設計的節點充分結合,形成連續的步行游線。
(三)融入文化元素
護城河在老許昌人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合理保護現有資源挖掘歷史地段內有典型意識特征的場所,是喚醒城市記憶,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紐帶[8]。整個節點的設置將濱河沿線分成焦點空間、視線通廊、背景空間三個層面,結合城市的脈絡與廊道提出具有地標性質的場所,突出護城河豐富的人文氛圍。
1.焦點空間——沿老城區文化軸線以及護城河景觀脈絡的梳理,在重點的區段打造焦點空間場所,這些焦點場所各具特色、主題鮮明,能突出反映曹操生平的重要歷史事件,濱水碼頭和親水平臺形成開放式的視點,其本身由于景觀元素豐富也構成了視線的焦點。
(1)曹魏廣場(圖3)位于北護城河南岸,作為護城河文化線索的起點,設計了一座曹操一身戎馬自建安元年迎獻帝遷都許昌的雕塑,雕塑兩旁兩座漢闕體現了漢魏時期景觀風格。
(2)琴韻廣場(圖4)將現在原有亭子進行拆除,采用漢代建筑的配色及建筑形式重建景觀亭,并命名為“觀海亭”。打造成為北護城河最具人氣的游憩節點。
(3)蓮花灣游園(圖5、圖6)保留護城河上的標志建筑荷花亭,通過對岸上林下空間進行梳理,形成帶有休息坐凳的花池樹陣。樹陣中間設置書法柱,刻有曹操有名的詩詞,蓮花灣游園由于現狀景觀基礎好,植被豐富,改造后增加文化元素及親水平臺,是護城河上最佳的景觀節點,也是文化線索中曹操建立曹魏最鼎盛的時刻。
2.視線通廊——濱水步道上伸出水面的觀景平臺也形成了一個個開敞的視域范圍。水上的木棧道曲折蜿蜒,穿過片片荷花,形成了連續且多變的視線通廊。
東西護城河,以及南北護城河的南岸由于空間局促,岸線緊鄰人行道,設置一條向水中深入兩米木棧道,形成一條水上觀賞的步道,對木棧道以上原有直立擋墻進行改造,用文化石或浮雕墻裝飾。這條步道既是步行系統的補充,又是一條通透的水上觀賞視廊。
3.背景空間——護城河原有綠帶已經存在多年,岸上綠蔭蔥郁,這為景觀改造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基礎。本次改造保留綠帶中冠大蔭濃的大樹,此外,將沿河的新增親水空間充分融入到背景中,保持協調的尺度。林下增加小的景觀小品或雕塑,盡可能的擴大林下的活動空間。背景空間的打造使游客無論是游船在水中,還是行車在路上都能感受到這一抹林蔭綠帶。
(四)整合綠化植被
現狀護城河植被較為豐富,岸上主要采用了垂柳、女貞、大葉黃楊等植物。規劃后的護城河岸上通過密林、疏林、草地的搭配,起到遮擋和虛化的作用,水中以荷花為基礎,增加其他水生植物的種類,合理規劃種植片區及比例,豐富水生植物層次,營造岸上楊柳垂蔭、水中荷塘連綿的景觀效果。
規劃后植物仍以垂柳為主要行道樹,選取冠大蔭濃的五角楓、合歡等喬木,林下配植連翹、臘梅、碧桃等花灌木和小喬木。地被類選取花色鮮艷的萱草、地錦和菊科的地被開花植物。
規劃結合景觀節點、親水平臺、木棧道的設置規劃了荷香園、荷風園、荷影園、荷趣園、蓮湖翠蓋、紅蓮傾城、王蓮映波、并蒂蓮開、玲瓏碗蓮、青蓮獨秀十大荷花為主題的水中十景,采用不同的荷花品種打破現狀一成不變的種植模式,配以小香蒲、鳶尾、千屈菜等其他濕生植物,豐富了水上的景觀。
四、結語
許昌護城河緊緊環繞老城區,由于歷史地位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決定了這條河改造和重塑的必要性。這是城市歷史文脈延續的見證;是老城區市民游憩系統的重要構成;是美化環境、重塑古城特色、激發老城經濟活力最重要的一環。通過多樣的駁岸塑造體現自然生態,通過文化元素的融入體現城市文化,打造一條遺產廊道,通過完善的游船體系的打造豐富游憩系統,打造城市綠色休閑廊道,通過新增景觀元素與原有岸線的整合體現自然與城市發展的和諧共生,打造生態廊道。護城河的改造對于促進整個城市良性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需要設計者站在更宏觀的角度來考慮,也需要領導者和管理實施者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參考文獻:
[1]邱冰.城市歷史地段景觀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4.
[2]李健,李世芬,劉代云.小城市護城河歷史地段規劃探討——以深州市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為例[J].華中建筑,2013,(10):113-116.
[3]張其成,姚亦鋒.城市水系的景觀功能與空間構建[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4,(01):30-34
[4]王向榮,林菁.泉城的水岸復興——濟南大明湖及護城河沿岸景觀規劃[J].中國園林,2008,(12):33-38.
[5]段進. 蘇州環古城西段風貌保護的規劃與設計[J].建筑與文化,2007,(10):23-26.
[6]尚書,陳憲章.漢風重起——西安漢城湖規劃設計評述[J].人文園林,2012,(12):94-99.
[7]劉濱誼,周江.論景觀水系整治中的護岸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4(03):49-52.
[8]明思龍,韓林飛,呂凱,聶小剛.挖掘歷史地段民俗文化積淀,創造歷史城市地方保護特色——以揚州市老城區教場地段改造為例[J].規劃師,2003,(03):10-14.
作者簡介:
曹靜怡,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院工程師。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
董文君,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院助理工程師。
任 鵬,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院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