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曉
【摘要】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本文就大學英語詞匯的習得現狀,詞匯習得的記憶模式與過程和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的方法做了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英語詞匯 習得 記憶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任何語言的習得都離不開詞匯的積累。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也指出:“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詞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就大學英語詞匯的習得方面做個初步的探索。
一、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現狀
經過初中,高中六年的學習以及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學習者積累了一定量的詞匯知識,但是在由詞匯作為組成部分的說和寫這兩項產出性語言技能方面,卻往往不能有效調動已有認知結構中的詞匯知識,進行自由,流暢和準確地表達。例如,在聽到或者看到一個詞時,學習者有時會聽不懂或者通過大腦中的詞匯檢索而想不起詞義,進而可能妨礙到對句子話語的理解。但是一經指出便能馬上恍然大悟,想起該詞的詞義。這種情況說明學習者對詞匯的語音或者詞義記憶不夠牢固,沒有熟練掌握,僅僅處于領會式掌握狀態,沒有達到活用式掌握語言技能的高層次狀態。
學習者的英語詞匯習得也表現在詞匯量和對詞匯意義認知這兩個方面。一方面,學習者的詞匯量偏小,妨礙他們對語篇的理解,需要不斷積累和擴充詞匯量。另一方面,詞義的認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瓶頸。學習者對于詞的多項詞義,具體用法及搭配,以及近義詞的細微差別,內涵意義差別等,不能很好地掌握,從而不能夠恰當地運用和靈活地表達。
二、詞匯習得的記憶模式與過程
根據語言心理學,學習者對外語的理解包括內部詞匯的檢索,句子的理解和話語的理解三個層次。內部詞匯在大腦中的積累即記憶,猶如一部詞典,是語言知識的基礎,而詞匯的記憶包括詞的拼寫,發音,意義,詞性等其他有關特征。內部詞匯在大腦中的記憶是通過一個廣泛的語義結構關系網進行的。每個詞的概念表征為網中一個獨特的節點,并借助各種標志的關系或環節與其他的詞相聯系。
內部詞匯的記憶模式主要有三種:層級網絡模式,擴展激活模式和語義特征模式。層級網絡模式認為詞的概念在記憶中以層級的網絡形式儲存,記憶中的每個詞都表現為網絡中的一定層級上的一個節點,并與別的詞形成各種各樣的關系,構成完整的系統。這就要求學習者按語義網絡形式儲存詞匯知識。擴展激活模式認為內部詞匯中的詞是以關系的網絡為表征的,但是其組織并沒有嚴格的層級,語義信息是在擴展激活過程中產生。它強調網絡中語義關系的差異。語義特征模式把詞的詞匯表征視為一系列的語義特征,即定義特征和特定特征。這三種模式分別從不同角度解釋了內部詞匯的記憶模式,了解詞匯在記憶中的語義結構模式有助于詞匯的習得。
詞匯是在聯想網絡中儲存和記憶的。記憶的基本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重現。英語詞匯的記憶過程也就包括這三個方面。識記即信息輸入和編碼過程,體現在詞匯生詞教學。保持即信息儲存的過程,包括對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而只有長時記憶的單詞才能成為學習者大腦中的內部詞匯,成為語言表達的基礎。再認和重現實信息提取過程或輸出,詞匯的再認和重現有助于詞匯知識的內在化。
三、大學英語詞匯習得的方法
1.詞匯板塊知識學習。Michael Lewis在1993的《詞匯教學法》中提出詞匯塊理論,詞匯的概念不再僅僅是指單個的單詞。他把詞匯塊分為四種類型:詞和短語;搭配詞;慣用語;句子框架和引語。后來的研究者增加了情景用語等預制言語板塊。研究表明兒童在習得英語母語的過程中,都使用大量的未經分析的詞匯板塊,所以詞匯板塊知識的學習和記憶是有效地習得詞匯語言知識的方法。這些詞匯板塊或預制的言語板塊一旦進入儲存和長時記憶,就能成為內部詞匯,成為語言習得的基礎。加強對常用詞匯板塊的學習也是擴大詞匯量的有效方法,而對詞匯板塊的識記多是機械識記。
2.建立多方面的詞匯聯想。這是有效擴大詞匯量和鞏固詞匯知識的方法之一。關于記憶的研究表明,詞是在聯想網絡中儲存和記憶的,所以根據內部詞匯在記憶中的語義結構模式,進行詞匯聯想能擴展詞匯量,有助于理解詞義和語義上的相互聯系。例如,通過層級網絡模式,學習者可以同時習得不同網絡層次的上義詞和下義詞。根據擴展激活模式,學習者進行詞匯聯想,可以習得同義詞,反義詞,一詞多義,同形同音異義詞,形近詞等等。也可以通過主題詞匯聯想,有效擴大詞匯量。另外,通過詞根詞綴的詞匯聯想,也能習得大量詞匯。
3.通過詞匯的內涵意義,更好地理解詞匯的文化差異。根據Leech的《語義學》,詞義可以分為七種主要類型,詞匯的內涵意義便是其中一種。對于英語詞匯的內涵意義的理解,是中國大學生英語習得的薄弱環節。通過詞匯的內涵意義聯想,能促使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詞義所體現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涵,有助于學習者加深詞義理解,更加準確地運用詞匯進行表達和交流,有益于英語詞匯習得。
參考文獻:
[1]Thornbury,S.How to Teach Vocabulary[M].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2]Leech.G.Semantics,Harmondsworth:Penguin.1981.
[3]崔剛.孔憲遂.英語教學十六講[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樊永仙.英語教學理論探討與實踐應用[M].冶金工業出版社.2009.
[5]伍謙光.語義學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導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