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日語學習中,往往先學習語言后補充文化,重視語言輕視文化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給日語習得帶來很大的影響。文章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出發(fā)認識文化對日語習得的重要性,針對文化缺失現(xiàn)象及其影響探索相應的學習策略,從而使學習者真正地習得日語。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However, actual Japanese teaching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language learning and ignores the learning of culture, leading to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failure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how importantly cultural cognition will influence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alyzes the cultural deficiency in actual Japanese teaching,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ncrease the awareness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關鍵詞: 文化;習得;策略
Key words: cultural;acquisition;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0-0239-02
0 引言
語言的習得不僅僅是會說流利的語言本身,關鍵是要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順利完成跨文化交際。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文化認知對外語的習得顯得尤為重要。
1 文化認知對日語習得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包含許多層次和方面,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反過來,文化對語言的發(fā)展又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因此,外語教學不應該只是一個傳授語言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目標語文化的教學過程。沒有語言的文化,其文化是沒有內涵的,沒有文化的語言,其語言是干涸和呆板的,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2 文化缺失及其影響
在日語教學和學習中,往往大家都重視語言本身的學習,對文化認知缺乏重視,從而導致跨文化交際失敗。
2.1 稱呼語的誤用
和漢語一樣日語中有很多的稱呼語,其中差別最大的是第二人稱代詞“あなた”(你)的使用。漢語中總會問別人“你吃飯了嗎”“你去哪兒”“這是你的嗎”,很多初學者基于漢語的表達習慣對“あなた”一詞使用頻率極高,直譯成 “あなた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あなたはどこへ行きますか”“これはあなたのですか”,會很別扭,有咄咄逼人的感覺。在日本,如果雙方已經知道對方姓名的話,稱呼對方用“姓名+さん”的形式。另外,“あなた”一詞在日語中也是夫妻中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所以要慎重使用。
2.2 不懂日本的曖昧文化,說話直白,導致交際困難
很多日企對日語專業(yè)的畢業(yè)生評價為:能夠說出語法無誤的很規(guī)整的日語句子,但是很生硬,沒有感情,不理解日本文化說話太直接,很難交往。例如,甲邀請日本人乙一起去看電影,如果愿意當然直接欣然接受,如果不愿意,乙會說:“行きたいんですけど、今日はちょっと都合が悪いんですが...(我很想去,但是今天有點不方便···)”。如果甲是日本人,就會表示遺憾,并說下次再約吧。其實甲很清楚被乙拒絕了,當然“下次再約”也只是客套而已。如果甲是中國人可能就會直接問“你到底有什么事啊?”這會讓日本人非常為難,因為在日本人看來,直接拒絕是很失禮的。通過曖昧表達,來達成這種避免失禮行為的默契,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順利交往。
2.3 敬語與授受動詞的誤用
在日語中,根據(jù)說話的場合、交談雙方的關系等來決定使用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在學校里經常會聽到學生對日籍外教說“先生、またね(老師,再見)”,外教很吃驚,但是又不好意思說什么,只有苦笑點點頭說“失禮します(再見)”。日本是一個講究上下尊卑等級序列制度的國家,對尊長要使用敬語,不會因為很熟悉就不用敬語了。在日本,學生對老師應該使用敬語,而“またね(再見)”是平輩之間或者家人之間使用的表達方式,對老師應該說“失禮します(再見)”,并微笑伴有點頭鞠躬等身體語言。當然,在公司上班也一樣,對上司要使用敬語,對同事或者關系比較親密的人不需要使用敬語,如果對朋友說敬語,只能表明你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了。
另外,日語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授受動詞,讓日語學習者非常頭疼。授受動詞體現(xiàn)了日本的“恩意識”,所以要根據(jù)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確定是否使用授受動詞或者選擇什么樣的授受動詞。例如,有的學生對老師說 “先生、お荷物、持ってあげましょう(老師,我給你拿行李吧)”,從語法上來看,這個句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樣說是不合適的。因為授受動詞表示的是恩惠意識,這樣的表達似乎是在給老師施恩。正確的應該說“先生、お荷物、お持ちしましょう”。所以不理解日本文化,說出來自認為很正確的語法無誤的日語,說出來卻往往容易造成誤解,讓人很不舒服。
2.4 缺乏非語言交際行為知識,帶來交際障礙
例如早上見面日本人會說「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的同時,行點頭或者鞠躬禮,在說“謝謝”、“對不起”的同時會有不同程度的鞠躬,而中國人在表達這些時只有文字語言,沒有身體語言,讓人覺得缺乏誠意。另外,很多中國人高興或者不高興都會表露在臉上,日本人覺得很難與之交往。因為日本人將抑制情感的流露視為一種美德。不管你高興與否,在與尊長或者同輩進行交談時都必須保持微笑,這已經成了日本禮法的一部分。當然,也不提倡出聲大笑。
3 文化導入的方法
在日語教學中,除了開設類似《日本概況》、《日本文化》等課程專門介紹日本文化外,還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有意識地導入日本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3.1 文化導入與語言教學同步
很多日語專業(yè)的新生都是日語零起點的學生,沒有日語基礎,于是在很多院校初級日語教學階段,老師都會大量進行語音的訓練和句型的替換練習,當語言達到一定程度,再開設日本文化課。先語言后文化,語言與文化脫節(jié),結果往往是學生用中文的思維簡單進行了語碼轉換,出現(xiàn)了很多不符合日本表達習慣的說法,對學生語言的習得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文化導入要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從一開始就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認知敏感力。
3.2 適時、適度、適量導入
無論是中國文化還是日本文化,都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文化導入不是把所有文化進行復制和灌輸,而是根據(jù)學習的內容適時、適度、適量導入。如果所學的文化知識與日常所需密切相關,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關,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大大提高,學習效果也會更好。例如,在學習習慣用語時,就會發(fā)現(xiàn)日語中有些表達方式跟漢語有很大的區(qū)別,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些用法隱含著不同的文化因素。如:形容人花錢大手大腳,漢語表達為“揮金如土”,而日語表達為“お金はお湯水のように使う(揮金如溫泉水)”。中國陸地面積多,土地當然也多,而日本火山多,溫泉水取之不盡,所以就形成了這種表達差異。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問題,一定要從文化的角度進行講解,而不是死記硬背。
3.3 中日文化對比,差異性導入。
文化導入不是單向的導入日本文化,中國文化也必須進行對比導入。
日本人的曖昧讓有話直說的中國人非常苦惱。例如,兩個人在房間里,窗戶開著,一個日本人說“寒いですね(好冷啊)”,另一個人如果懂得日本文化就會回答“そうですね、さむいですね(是啊,好冷啊)”,并馬上把窗戶關上。但是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思維可能會根據(jù)自己的感受說:我不覺得冷啊!更別說去關窗戶了。這是因為日本是以心傳心的體察文化,而中國人則喜歡打開窗戶說亮話。
例如,送禮時,中國人一般會說“這是我特意給你買的”、“這是我找了很多地方專門給你買的”、“這個很有名,很貴”等等強調自己為了禮物花費的精力和金錢,這樣說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對對方的尊敬和重視。而日本人則會說“つまらないものですが、どうぞお受け取りください(一點不值錢的小東西,請笑納)”。哪怕是請客吃飯也會說“何もありませんが、どうぞ召し上がってください(什么都沒有,請吃吧)”,這和日本人的恩意識與恥文化有關,日本人覺得受到恩惠,會增加心理負擔,背上人情債不還是一種恥,而“不值錢”“什么都沒有”就不會讓對方有壓力了,就可以安心接受了。
4 文化導入的途徑
文化導入,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多途徑進行。
4.1 選用日語原版教材
教材是我們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日語學習者在初級階段主要依賴的工具,所以教材內容的準確性對日語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日語原版教材涉及日本社會的各個方面,是對日本文化的一個初級普及。選用日語原版教材,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地道的日語,同時也彌補了中國教材關于日本文化系統(tǒng)介紹的欠缺。
4.2 充分利用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手段
多媒體的普及極大地豐富了現(xiàn)代教學手段,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很多便利。可以通過網(wǎng)絡查找相關教學資源,通過PPT展示和音頻、視頻等直觀感受語音、語調、語氣、肢體語言等文化信息。通過日劇、日本動漫等學習“活生生”的日語,對我們有效利用正確的日語得體地進行交際起著重要的作用。
4.3 創(chuàng)造交際平臺
無論是課堂內外,我們都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交際平臺,讓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日語水平。例如課前3分鐘的個人的FreeTalk,或者是分組分角色進行的會話表演,可以讓觀眾一起來指出表演中不符合中日文化習慣的地方,然后大家一起來糾正,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4.4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讓學生了解日本文化
外語角、日語俱樂部、日企等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茶道、花道表演讓學生直觀感受日本文化;通過定期文化講座系統(tǒng)了解日本文化;通過日語知識競賽、日語演講比賽等讓學生自覺學習日本文化;通過走進日企,與日企交流了解日本企業(yè)文化等。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一切資源創(chuàng)造條件讓文化不斷滲透到日常教學和生活中。
總之,文化認知是一個與語言同步進行慢慢滲透的過程,要真正習得一門語言,必須了解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否則學的只是一種語言文字符號,所以教師和學生都要提高認識,改變重視語言輕視文化的看法,通過多方法多途徑導入日本文化,并進行中日文化對比,讓學生習得真正的日語。
參考文獻:
[1]張繼文.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日語教學[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106-108.
[2]章毅.日本文化因素對日本語言交際的影響[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1):81-83.
[3]李小俞.文化認知在日語教學中的導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