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家會
【摘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選擇學生可感可知的學習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同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并且要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策略意識。
【關鍵詞】解決問題的能力;審題能力;策略意識
解決問題是數學知識的核心,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很多數學老師思考的問題。下面就此結合我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思考與實踐。
一.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聯系生活實際組織教學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他們對完全借助語言文字傳授的間接經驗難以理解,而對直接看到的和自己動手實踐操作的數學教學內容,就覺得容易接受。正是基于這一特點,教學中應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豐富的感性材料,特別是加強動手操作,為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提供認識上的支持。并且,數學知識學習的過程要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積極性。如:在教學《100以內的數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動手數小棒,數圖片等方式,直觀引導學生認識數的意義。同時,可以結合實際,讓學生數一數班里有多少位同學?某某同學在第幾組?“排座位”游戲等這樣的現實意義的問題和方式,讓學生認識數的基數和序數意義。這樣學生不僅學好了知識,還有效地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重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有些學生在做題時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然而只要教師再把題目讀一讀,或者讓學生再重新做一次,他們就會做對了。于是,我們在分析錯題原因時,往往會給這些學生戴上粗心、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低年級開始,我們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那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該怎么做呢?我覺得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引導學生學會讀題
這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讀題的關鍵是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認真仔細,讀準。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于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事實上題目并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例如有這樣一類問題:“判斷下列各題錯的要改正”。對于這類問題,有的同學只是粗略看一遍就開始做,結果是只完成了判斷,而把另一個任務“改正”忘記了。還有的同學根本就不看題,也不去理解題意盲目地去做題。如有一道題要求是“求做魚缸需要多少玻璃?”,只是按照習慣,把題目當成普通的計算表面積的題來做,結果造成錯誤。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差錯,就要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
2.培養學生正確、全面的觀察問題習慣
心理學認為,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因而在數學教學中,要提高學生審題的能力,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3.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養成仔細推敲,耐心思考的習慣。
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只有讓學生在審題中仔細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題意。只有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強。
三.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意義也在于:學生通過問題解決的數學活動,體驗方法、形成策略,因此,我們不能把目光僅僅定格在讓學生獲得題目的答案上,不能只滿足于數學概念的理解,數學公式的推導等過于形式化的方法上,更重要的是要適當加強數學解題策略的指導,只有掌握了解題策略,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能得心應手,迎刃而解。例如在《認識三角形特征》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探索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先猜想,再讓學生動手操作試圍,驗證自己的猜想。實驗結果有所不同,這樣使學生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產生思維沖突,從而提出數學問題“為什么有的能圍成,有的圍不成呢?”,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在進一步的探索交流中得出結論:即較短兩條邊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邊時不能圍成三角形,只有較短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時才能圍成三角形。這種讓學生“實踐動手操作”的策略,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這樣的數學學習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活動,數學學習過程不在只是是模仿與記憶,更多的是學生數學建模的過程,優化了學生的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要提高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學會從復雜的情境中解讀數學信息,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解決問題過程的體驗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形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肖川:《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第65-66頁
[2]《教育前沿與探索》2009年8月第4期,作者:馮文忠
[3]沈超:<< 新課程下怎么教應用題>>,<<小學數學教師>>,2004年第7期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