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分析了學術期刊的現狀和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對學術期刊應該如何發展提出了以讀者為中心,以內容為王,建立起學術期刊的現代傳播和生產體系、加強數據庫建設、從內容出售走向內容溢價等新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學術期刊; 互聯網思維; 創新發展思路
【作者單位】屈凌云,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期刊部。
一、我國學術期刊現狀分析
我國學術期刊種類眾多,學術論文的生產數量也非常龐大,但是能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十分缺乏。主要存在綜合性多、專業性少、缺少特色;門戶壁壘嚴重,學術交流平臺功能弱化;同行評審不夠,編輯專業水準低;發表周期長,數字化程度低等問題。
在互聯網時代,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學術期刊發展甚至生存的突出問題。然而,如果學術期刊能夠在互聯網時代順勢而上,改革創新,將會煥發新的生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二、互聯網思維的概念和內涵
互聯網思維是指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本文認為,學術期刊要創新發展,互聯網思維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給我們提供啟發。
1.以用戶需求為依據
在互聯網思維下要以用戶需求為依據,以用戶為中心確定運行方式。要關注用戶在使用一個產品之前、使用期間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和回應。其實就是產品怎么做,用戶說了算。這是互聯網思維的中心思想,也是市場營銷學的終極思想理論。
傳統學術期刊文章刊發后,是否受到讀者的歡迎,缺少明確的反饋途徑,也就無法準確了解讀者的喜好。互聯網時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反饋方式。例如,文章以微信的形式發出后,閱讀人數、轉發次數及朋友圈的評論都能反映出一篇文章的受歡迎程度。龍源期刊網等期刊庫更是可以根據讀者的瀏覽和閱讀記錄,了解讀者的需求。
2.利用社會化網絡,眾包眾籌
著名互聯網雜志《連線》的主編杰夫·豪在《眾包的崛起》(The ?Rise of Crowdsourcing)一文中提出,眾包是指企業利用互聯網將工作分配出去、發現創意或解決技術問題。這些工作將依賴于集體的貢獻和群體的力量來完成。如小米手機讓用戶深度參與產品的研發和設計,就是眾包的一種形式。
眾籌是眾包的一種形式,即通過公開號召的方式對大眾資金進行有效整合。通過眾籌這種模式,“讓世界各地的人們,為他們信任的項目融資,而且只需要很少的錢”。據《經濟學人》報道,來自Massolution公司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眾籌資金總額2012年就已經達到28億美元,眾籌平臺多達450多個。
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時代的新產品讓讀者能以更加便利的方式參與學術期刊的內容生產和資金籌集中來,為學術期刊生產方式和資金籌集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3.流量思維,免費不等于沒有價值
長尾理論的創始人克里斯·安德森曾預言免費模式將成為21世紀的新經濟模式。互聯網最近10年的發展歷程揭示免費是其最主要與最成功的商業模式:門戶網站以免費的信息供給來吸引網民的注意力以換取廣告;谷歌、百度以免費的搜索服務獲取用戶,實現商業競價排名;騰訊以一款即時通信軟件鎖定用戶,拓展游戲等增值業務,現已成為世界第六大互聯網公司。
在互聯網時代,核心競爭力的免費使用不等于沒有價值,而是意味著更大的價值。只要一個互聯網產品的活躍用戶數量達到相當程度,就會給該產品帶來新的價值或商機。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廣告,二是增值服務。增值服務就是在海量用戶群的基礎上,為其中一部分用戶提供有針對性的、多種多樣的收費服務。
學術期刊的讀者群穩定且忠誠度較高,但普遍人數不多。所以首先要擴大知名度,增加粉絲用戶,同時明確掌握讀者構成,然后在此基礎上,考慮為少量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收費服務。
4.整合營銷,將交易轉向溢價更高的增值服務
免費的背后是互聯網時代供應的充盈。如果基礎服務很難產生較高溢價,定價策略就必須轉向溢價更高的增值服務。如宜家銷售的不僅僅是家具,而是美觀簡潔、性價比高的解決方案;麥當勞不再突出快餐中的“快”,而是成為家庭歡樂聚餐場所。
《創業家》在雜志的基礎上,通過黑馬會、黑馬大賽、黑馬俱樂部等多樣的線下活動,向創業個人及公司提供相關比賽或培訓;地理雜志則以“地理內容”為平臺,為客戶提供酒店預訂、戶外裝備購買等與內容具有關聯的各種消費服務,進行業務分成。在互聯網時代,學術期刊的優質內容只是吸引讀者注意力的一種方式,其收益可以著眼于溢價更高的增值服務。
三、互聯網思維下學術期刊的創新發展思路
曼紐爾·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曾用“流動的空間”來描述互聯網技術對現實社會結構的沖擊?;ヂ摼W的發展歷程為傳統學術期刊帶來全新的思維模式,學術期刊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重新審視,著重發力。
1.以讀者為中心,堅持內容為王
學術期刊必須建立起“以讀者為中心”的辦刊理念,要遵循“讀者體驗至上”原則。學術期刊一定要有稀缺的、增值內容的供給,才能確立內容優勢,滿足用戶需求。如迪士尼、四大唱片公司是擁有獨家高質量內容的提供商,將用戶變成粉絲,在互聯網時代才能獲得豐厚利潤。
首先,對于學術期刊來講,應根據自身的學科背景和學術資源,進行與眾不同的市場定位,為讀者提供具有特色的學術產品。
其次,要有精心的內容策劃。選題要能夠指向學科發展和實踐需要的最前沿,滿足行業學者和讀者的科研需求,從而有效提升學術期刊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再次,要重視受眾調查。德國著名期刊《明鏡》每年都會進行詳盡的讀者構成和喜好調查,但是我國學術期刊對讀者了解甚少。如舉辦讓讀者評選“每年我最喜歡的論文”等互動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受眾需求。
最后,要打造過硬的編審隊伍。包括主編、編委會成員、外審專家及編輯在內的編審隊伍,他們要關注最前沿的科研課題和學術信息,具備過硬的專業背景和鑒別能力。如Science創辦130多年以來,始終堅持科學家參與辦刊,其編輯隊伍都是由擁有博士學位并在各自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組成。
因此,互聯網時代里學術期刊所有業務,甚至戰略層和組織層都要圍繞終端讀者需求和讀者體驗進行設計,形成新的“價值環”模式,如下圖所示。
2.加快與新媒體融合,建立學術期刊的現代傳播和生產體系
學術期刊要積極拓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業務融合,建立學術期刊的現代傳播體系。通過多介質運作,生產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多樣態產品,及時向專家學者發布選題策劃動態,提高稿源質量。同時要推動傳統紙質期刊和新媒體在內容生產、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共享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形成新的組織結構和傳播體系。
期刊出版的數字化,使得學術期刊出現了許多具有多種特征可選擇的商業模式。Jove(joum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這本將自己定位為“第一份科學視頻雜志”的期刊,2014年的營業收入增長37%,僅2014年3月發表的視頻文章數就達到3000篇。
學術期刊的現代生產體系也可以嘗試變化。時效性要求不高的調查報告、專題等深度報告,可以嘗試采用眾包的方式,運用集體智慧來組織學術文章,將學術期刊打造成知識創造、共享、轉移的平臺。
許紀霖先生在《學術期刊的單位化、行政化和非專業化》一文中提出,學術社群也可以成為眾包的一種方式。他說,國外每一個學術刊物的背后,都有一個空前活躍的學術社群,他們形成了一個非常專業的學術共同體,經常有學術討論會和學術交流,擁有非常專業的學術標準和學術行規。如《英語學習》與一些知名的微信學術討論群合作,獲得了更加豐富的稿源,在學術期刊生產方式的平臺化和眾包化方面做出了初步嘗試。
當利用集體的智慧和金錢做調研報告或專題文章時,就是采用了眾籌方式。參與眾籌的讀者也成為這個專題或深度報道的聯合生產者。前《衛報》科技報道記者波·約翰遜和《自然》《經濟學人》等雜志的撰稿人吉爾斯把一篇科技深度報道計劃上傳到Kickstarter后,共有2566人提供資金,一共籌集到140202美元,遠遠超過他們5萬美元的目標。
3.重視數據庫建設,與受眾有效溝通
互聯網時代,用戶對學術期刊來講,不應該再是一個模糊的群體,而應該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學術期刊要建立數據分析團隊并迅速提升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大量用戶和良好的數據資產將成為未來學術期刊的核心競爭力。歐美國家雜志的讀者數據已經成為雜志不斷擴大發行并獲得廣告投放的重要資料。
用戶數據庫不僅僅是讀者、作者的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內容,而應該是一個體現學術期刊與用戶關系的極富價值的信息庫。數據庫的信息越詳盡,就越能歸納出可信度高的群體特征,越能指導期刊的內容策劃和運營策略。
具體說來,首先,通過收集的各種讀者資料,通過計算機和數據庫技術,可以讓學術期刊很容易找到特定的讀者群體。其次,能夠順利地實現與用戶之間的信息溝通,改進內容和服務,并發展為終身價值較高的讀者。再次,學術期刊通過各種內容反饋和品牌衍生活動記錄進行深入的數據挖掘,從而為學術期刊開發新的欄目和衍生服務提供依據。最后,可以幫助學術期刊測定廣告和品牌衍生活動的效果,提高廣告內容和推送內容的針對性。
4.從“內容出售”走向“內容溢價”
學術期刊應盡快走出“內容出售”的傳統操作方式,嘗試“內容溢價”的商業模式。把長期積累的讀者聚合在期刊之下,在共同空間和平臺上演化出更多的服務方式,朝著“內容產品化,產品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對于學術期刊來講,首先可以刊登廣告。國外許多學術期刊都依靠自己的影響力和發行量來吸引廣告客戶,如Science的廣告收入達到2000萬美元。其實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樂意把他們最好的信息與產品廣告發布在最好的學術期刊上,這是投放者對學術期刊品牌價值認可度的重要標志。
學術期刊可以根據讀者需要組織專家舉辦不同主題的學術研修班或培訓活動,對相關人員進行繼續教育培訓;也可以通過學術期刊在行業內的權威性和品牌效應,為相關機構組織和策劃推介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發布會;還可以通過與學術專家的良好關系,組織產品論證會或專家咨詢會等。依靠增值產品或服務獲得溢價收入應該成為未來我國學術期刊盈利的一種主要途徑。
[1]趙文義,王磊,楊琦等. 學術期刊品牌價值發揮的制約因素及改革路徑[J]. 科技與出版,2010(4).
[2]王磊,孫守增. 國外學術期刊成功的品牌建設經驗和盈利模式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啟示[3].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
[3]楊繹. 基于文獻計量的“大數據”研究[J]. 圖書館雜志,2012(9).
[4]周引,王元等. 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受眾行為分析[J].第十二屆全國核心期刊與期刊國際化、網絡化研討會論文集,2014(9).
[5]王書柏,陳秋紅. 對學術期刊編審隊伍現狀的調查分析[J].《編輯之友》,2014(6).
[6]王二羽. 德國期刊經營與管理的細節管窺[J]. 出版發行研究,2007(11)77-79.
[7]周華清,張艷萍. 基于4C營銷的學術期刊經營策略[J]. 編輯之友,2012(12)43-44.
[8]辛欣. 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業務融合[J]. 新聞愛好者,2012(5).
[9]周鴻煒. 互聯網思維是常識的回歸[J]. 中國青年報,2014-10-8.
[10]張建中. 眾籌新聞:網絡時代美國新聞業的創新及啟示[J]. 現代傳播,2013(3).
[11]張軍輝. 互聯網思維下眾籌新聞的理念創新與模式重構[J]. 中國出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