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本刊物要想辦好,辦出特色,離不開主打欄目的推出和經營。幾年來,我所在的《藝術廣角》編輯部進行了重要調整,對《藝術廣角》這本二十多年的老刊物重新改版,在欄目特色上,我們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藝術廣角》的改版實踐證明,欄目尤其是主打欄目的經營,對刊物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詞】《藝術廣角》;改版;欄目經營
【作者單位】牛寒婷,遼寧省文藝理論研究室,《藝術廣角》編輯部。
一本刊物要想辦好,辦出特色,離不開主打欄目的推出和經營。刊物的主打欄目往往擔當著舉大旗的重任,代表著刊物的言說立場、思想傾向和理論主張。當下許多高校內的刊物尤其是學報類刊物,看上去大同小異,沒有鮮明的特色,很大程度上歸責于主打和特色欄目的缺失。那些辦得成功的報刊如《三聯生活周刊》等,往往依托主打欄目來吸引讀者,彰顯自己的特色。幾年來,我所在的《藝術廣角》編輯部進行了重要調整,對《藝術廣角》這本二十多年的老刊物重新改版,在欄目特色上,我們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藝術廣角》的改版實踐證明,欄目尤其是主打欄目的經營,對刊物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一、抓住問題,設計欄目
設計欄目,多是源于雜志創刊的初衷和想法。在刊物調整的過程中,設計欄目往往針對具體的問題,欄目因問題而發。以《藝術廣角》為例,這是一本關于文藝理論評論的老刊物,我們之所以做出調整,是出于對當下文藝理論評論刊物整體狀況的擔憂。近年來,文藝理論評論刊物的面貌越發單一,越來越趨向于學院化的套路和模式,大部分文藝理論評論刊物刊發的都是學院論文式的研究文章。學院研究是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院研究和優秀的學院論文彰顯了學院的理性精神。但是,現今的學院論文寫作出現了諸多不良傾向,如治學不嚴謹、缺乏理性精神、缺少長期艱苦扎實的研究、行文艱澀甚至是游戲化、抄襲等。我們現在的文藝理論評論刊物卻大多數以刊發這樣的學院論文為主,這就使得這類刊物面貌單一、死氣沉沉,失去了活力,整體狀況令人擔憂。
在這樣的情勢下,《藝術廣角》于2011年開始做出重要調整。
首先是定位。《藝術廣角》并不是高校刊物,它由遼寧省文聯主辦,是一本文聯作協刊物,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藝術廣角》的視野、視角、辦刊風格和指向,應該與著眼于學院研究的高校理論刊物有實質上的區別。文聯作協刊物身在藝術第一現場,貼近藝術實踐,靠近藝術創作,能及時地反映文藝創作的思潮、動態和走向。因此,研究文藝領域的現實問題,讓理論評論更接地氣、更鮮活,是文聯作協刊物最為突出的特點。為此,我們有針對性地重新設計了刊物,發揚《藝術廣角》自創刊之日起就保持的活潑、新穎的風格,刊發接地氣的理論評論文章。我們設計了“二人轉的本體與變體”“國產熱播劇研究”“重塑書法精神”等選題和欄目,這些選題和欄目刊發的文章,避免了象牙塔內的學院研究容易出現的“空談”問題,追蹤當下藝術實踐的熱點,讀來讓人解渴過癮。
其次,針對學院式論文特別突出的“八股氣”,我們注重文體文風的革新,推崇文風清新、有創造力的美文,讓《藝術廣角》成為打造美文的園地。為此,我們設計了“詩性批評”“藝術家自畫像”“個人史論”“我的閱讀史”等欄目。這些詩性批評和藝術隨筆,區別于論文,既有理論和思想的深度,又極具文學范兒。
最后,針對當下學院研究遠離藝術實踐和現場的弊病,我們設計了“解讀批評制度”“藝術粗鄙化現象研究”“新看法”“現場筆記”“講演錄”等選題和欄目,及時刊發探討藝術發展實踐問題的文章,探討解決文藝問題的辦法。
二、主打欄目的策劃與經營
策劃新欄目后,《藝術廣角》的面貌有了很大變化。但還需要一個有分量的核心欄目,放在刊物之首。“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就是這樣的核心欄目。這個欄目既包含了對藝術立場、審美立場的倡導,也包含了對當下文化研究、文化批評寫作的一種質疑。
當前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多采用西方理論來解讀當下的藝術文本,用西方社會學、哲學、倫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解讀藝術實踐。這種解讀方式往往忽視藝術作品的整體性和藝術性,肢解作品,有意偏離和無視作品創作的初衷,將藝術園地作為“理論演武場”。在大眾文化領域,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對學術界甚至整個社會都有積極意義。但在藝術領域,面對具體作品時,文化研究與文化批評會顯露出自己的軟肋。換句話說,對一部文藝作品,僅僅靠理性的“觀察”和“分析”是不夠的;對于藝術,首要的就是“親近”,是感性地融入與體驗。
針對這一問題,“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 欄目主張采用藝術自身的話語,基于藝術文本來解讀藝術作品,不割裂藝術作品的完整性,在此基礎上進行作品的理論研究和闡釋。從表面上看,這個核心欄目只是對不同話語(理論話語或藝術話語)的探討和甄別;實質上,這個欄目反映的問題關系到深層的藝術觀念。通過這個欄目的設計和打造,《藝術廣角》想要做的是推動藝術觀念的變革,重新構建藝術理論。
在具體解讀藝術作品(不包括文化現象)的過程中,要以個體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為起點,回到閱讀和欣賞的原點,回到感知本身,建立主體與文本之間的審美關系,重尋藝術的審美價值,而不僅僅是彰顯思想價值和智性價值。這是編輯部對體驗藝術達成的共識。由此,“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 欄目要以藝術的方式,遵循藝術的規律,采用藝術的話語,從而更好地解讀藝術文本和實踐。
《藝術廣角》2012年第1期,編輯部從主編到責任編輯,每人都撰寫了一篇短文,外加約組的稿件,共七篇為一組,首次推出“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 欄目。《我們的高度在起點》《傾訴的姿態》《期待明心見性的語言》《生命的感性之維》《性靈激蕩的一瞬間》這些短文,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或直接闡發欄目主旨,或以文風示范,形式新穎活潑。
在接下來的幾期中,我們則以更厚重的文章,打造這一核心欄目。組稿有高校學者撰寫的理論文章,也有作家、藝術家撰寫的創作談,更有針對藝術文本的案例解讀。這些文章以不同的面貌凸顯了言說藝術的主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以平實親和的敘述口吻,描述了當下文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審美缺失是中國當代藝術的硬傷》《藝術是回歸生命源頭的通道》以親臨藝術現場的考察,指出當下中國藝術界的真正問題,并以個體生命的真實感悟作答;《世界的罅隙:寫給未知的自己》是小說家的靈魂自白,完美地示范和解答了“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這一命題。
這些文章均是《藝術廣角》的上乘之作,刊發在當期刊物的頭題,有代表性地張揚了刊物的思想和立場。同時,在“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這個核心欄目之外,“人與影像”“藝術家自畫像”“對話”“藝術個案”“詩性批評”“關注××”系列等欄目,都以鮮活的文體、新穎的表達、獨特的內容,從不同的方面呼應著“言說藝術”的設計,讓這一主題不斷得到深化,使刊物形成了統一的風格和藝術面貌。
三、欄目彰顯刊物特色
欄目的重新設計,會讓刊物面貌一新,再加上主打欄目的凸顯,更是錦上添花。這讓刊物彰顯出獨有的特色,區別于其他同類刊物。欄目調整后,《藝術廣角》可讀性增強了,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一致認可。很多讀者反饋,《藝術廣角》是有藝術追求、有藝術擔當的另類刊物。與那些學報式的理論評論刊物相比,《藝術廣角》不僅好讀,而且研究藝術現場的現實問題,反映文化和藝術領域的新思潮、新動態,有深入探討問題的能力。這些構成了《藝術廣角》的獨特魅力。
近幾年,《藝術廣角》刊發的文章多側重藝術實踐,還有很多是創作類的美文,較少學院式論文,因此很多文章無法進入高校期刊轉載系統的視野,轉載率和全文轉載的文章數量反而比從前下降了——這也是很多“非學院式”期刊面臨的問題。身為刊物調整后付出艱辛和汗水的責編,我們并沒為此感到灰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收獲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我們就收獲了別樣的回報。從2011年開始,《藝術廣角》每年的征訂數都以比上一年增加100多份的速度遞增,到2014年,我們的郵局征訂數比改版前一共增加了400多份!這是一個讓編輯部歡欣鼓舞的數字。在這個紙媒日益衰落的時代,《藝術廣角》征訂數的歷史性突破,是對編輯部的鼓勵,也是廣大《藝術廣角》讀者對我們的最好回饋。在這其中,我們的品牌欄目“今天我們如何言說藝術”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很多讀者咨詢這個欄目,作者也紛紛投稿。
《藝術廣角》的改版實踐,再一次證明了刊物特色與刊物欄目的關系。一本刊物要想彰顯自身特色,欄目的設計尤其是主打欄目的設計,尤為重要。主打欄目也好,常規欄目也好,都需要悉心經營和打造。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更要投入心力,如此才能激發出創造性的思想實踐。
說到底,文藝理論評論刊物是思想創造的平臺和生成的園地,要激發出如生命力一般鮮活的思想,就要用心經營,打造出一個個能引發思想躍動的欄目。從這個意義上說,欄目是一本刊物的核心所在,更是一本刊物的靈魂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