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典型報道時期、藝術形象傳播時期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媒介對焦裕祿精神的傳播形式進行分析,試圖探討在移動互聯時代典型人物精神的傳播策略。
【關鍵詞】焦裕祿精神;移動互聯時代;大數據傳播
【作者單位】張秀麗,南陽理工學院 。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該怎樣把握好焦裕祿精神內核,實施強勁有力的傳播策略,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平面媒介為主體時代的典型報道傳播
焦裕祿精神產生在以平面媒介為主體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那個時期,焦裕祿精神主要依靠平媒的相關新聞報道傳播,具有典型的平面媒體特性、強烈的新聞性和時代感。1966年,新華社刊發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標志著焦裕祿精神塑造的成型。這篇新聞報道助推了全國范圍學習焦裕祿精神的熱潮,此后相關的新聞報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和《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兩篇社論中,焦裕祿的精神形象被框定為“困境中的英雄”“人民的兒子”“毛澤東思想的實踐者”,焦裕祿成為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榜樣與偶像,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
毛澤東在1953年就明確提出,要重視典型報道。縱觀這一時期的焦裕祿精神傳播,具有典型報道的獨特特質,即具有新聞性、特殊性、代表性和超越性。這一時期焦裕祿精神傳播主要是依靠報紙和廣播,一般是先由新華社、《人民日報》或者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發通稿,各省、市黨報、電臺轉載、轉播,繼而在各地掀起學習熱潮,媒介再掀起報道學習的熱潮。這樣的傳播模式雖然保證了焦裕祿精神形象認知的高度統一,但也導致焦裕祿精神傳播開掘面的狹窄。媒介形式單調、宣傳手段典型化是這一時期焦裕祿精神傳播的主要特征。在改革開放初期,典型報道進行了較大力度的變革,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但是,隨著媒介形式多樣化,民眾更愿意去接受多種信息,然后在信息基礎上進行判斷,進而得出自己的結論,同時,對那些宣傳色彩比較明顯的新聞報道產生審美疲勞。因此,典型報道在受眾視野里顯得越來越生硬和牽強。
二、影像媒介為主體時代的藝術傳播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焦裕祿事件新聞性的逐漸減弱,我們對焦裕祿精神的傳播逐步由新聞傳播轉向藝術傳播。這一時期的媒介形式除了廣播和報紙,主要依靠雜志、圖書、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戲劇、話劇等藝術形式傳播。電影和電視劇《焦裕祿 》的接連問世,引起社會民眾對焦裕祿精神的極大關注和討論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大眾傳播和藝術傳播各有千秋,兩者相輔相成。如果說大眾傳播著重于形象傳播的途徑和媒介角度,那么藝術傳播則更專注于傳播類型和傳播內容。藝術傳播研究主要關注對藝術符號內容的表達和傳播媒介的更新,重點是借助特定的物質媒介,將一定的藝術形象和信息傳遞給受眾。從電影到電視劇,再到話劇、豫劇、原創音樂劇,“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祿的形象通過一個個不同的傳播介質生動地展現在普通老百姓面前。雖然體裁不同、年代不一,但是通過對主人公精神世界不懈地挖掘,最終使得焦裕祿這個名字成為中國演藝和影像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形象,而精神的傳播就隱藏在焦裕祿藝術形象的感知中。
在影像傳播為主體的時代,藝術傳播必須深刻挖掘焦裕祿豐富的精神世界內涵且緊隨時代步伐。就電影《焦裕祿 》來說 ,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它用現實主義的刻畫方法, 真實地再現歷史,具有典型的紀實風格。電影和長篇通訊中的焦裕祿精神頗有相似之處,但是在電影的表現中,對新聞素材進行了明顯的整合和補充,完善了焦裕祿精神傳播的敘事框架,這區別于以往的新聞報道。
相比以往的長篇人物通訊和紀實主義電影,電視劇《焦裕祿 》的誕生使我們從高高在上的典型時代步入“后典型時代”,它對先進人物的塑造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求還原真實的人物和精神。所以,在具體實踐中,對典型人物的影像塑造也必須與時俱進,客觀真實地再現典型人物的原貌。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劇《焦裕祿》對焦裕祿形象傳播的方式進行創新。繼電影和電視劇之后,2014年紀錄片《焦裕祿的兒女們》成為全黨群眾路線教育生動的影像教材。縱觀這一時期影視作品中的焦裕祿形象,不再僅僅是“人民的公仆”“事業的開拓者”,而是著力描繪他與人民的血肉感情和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三、 移動互聯時代的大數據傳播策略
1.把握精神內核,更新傳播理念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全面深化改革新的歷史條件下,焦裕祿精神仍然具有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蘭考時指出,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這不意味著焦裕祿精神的傳播理念、傳播方式、傳播內容永恒不變,相反,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與時俱進改變傳播策略,調整傳播內容,從單純的價值觀傳播走向故事傳播,在故事中傳播焦裕祿精神的內核。因此,在傳播理念上,要改變我們對焦裕祿精神的紅色模范典型、創業時代典型的單純認識,改變過去說教式的傳播方法,還原焦裕祿到他所生活的時代中,站在延續民族精神的高度,再發展、再創造、再挖掘焦裕祿精神,彰顯其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
2.把握大數據傳播形式與規律,實施整合傳播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我們對受眾的喜好和媒介接觸習慣有了全面精確的把握,這不僅可以實現廣告的精準定位,也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輿論及時做出反應。大數據所顯現的價值不是它的大,而是它的全。在大數據技術下,通過對網絡媒體、社交媒體上公眾的態度和發表的內容,可以對焦裕祿精神傳播輿論的走勢進行預判,給政府決策提供指導和借鑒。因此,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確定焦裕祿精神傳播的形式,設計傳播的內容。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微博、微信、視頻等新媒體平臺都被視為大數據時代的重要資源。因此,我們也可利用大數據搜集各種焦裕祿精神的媒介內容,整合各種媒介形式,利用傳播時機實施整合傳播,改變過去那種依靠電視、報紙、廣播的局面。
3.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與焦裕祿精神傳播的定位
碎片化一詞形象地描述了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碎片化一詞在傳播學科中的意思是整個社會信息的零散化或多元化,在這里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多元化。在目前的態勢下,隨著移動互聯時代的來臨,接觸媒介的方式越來越多,人們接觸媒介的時間和空間也不受限制,不僅可以收看電視、閱讀報紙、收聽廣播,還可以隨時隨地接收來自互聯網的媒介信息。觀眾的選擇越來越多,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焦裕祿的形象傳播就要更加強調精準和細分。
首先,我們要細分目標群體,在此基礎上采用互動性、多向反饋式的傳播模式。傳播形態碎片化的結果必然是受眾的分散化和多元化。受眾的分化,導致受傳者群體的碎片化。在此情境下,要想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就必須特別重視每個細分個性化受眾群體的特征,以及每一個信息消費者的個性和心理需求。按照每一個群組化的內容需求,設計傳播內容,精準定位打造碎片化內容,實現新媒體內容的無縫對接。焦裕祿精神傳播碎片化內容的打造,不是將典型宣傳內容的簡單切割、隨意組合,而是依托電子數字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結果,重新整合宣傳內容,讓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互相補充、交替呈現、按需取舍,形成較強的視覺、聽覺和感覺沖擊力;要組合多種傳播形式,利用多種傳播工具,創新性地將內容、傳播形式融為一體,考慮不同受眾的認知方式、習慣、興趣、社會背景及知識層次,對焦裕祿精神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闡述,讓受眾樂于接受,并積極地互動傳播。
總之,在移動互聯時代,焦裕祿精神傳播策略要充分汲取典型報道時期、藝術形象傳播時期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優勢,也要充分把握移動互聯時代的碎片化特征,才能把握好焦裕祿精神的傳播策略。
[1]劉建明. 現代新聞理論[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2]吳廷俊,顧建明. 典型報道理論與毛澤東新聞思想[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3).
[3]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
[4]彭廣林. “大躍進”時期的典型報道研究[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3.
[5]戴元光,金冠軍. 傳播學通論[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6]羅伯特·休斯. 文學結構主義[M]. 上海:三聯書店,1998.
[7]魯道夫·阿恩海姆著. 騰守堯,朱疆源,譯. 藝術與視知覺[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