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傳統“知書”式的圖書館閱讀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廣大讀者的需求,而在后現代主義閱讀方式下所形成的“知人”型圖書館閱讀模式備受追捧。本文從后現代主義閱讀方式出發,分析了后現代主義閱讀方式對圖書館閱讀模式與服務模式的影響和變革。
【關鍵詞】后現代主義閱讀方式;閱讀模式;圖書館閱讀模式;影響
【作者單位】樊詠梅,浙江麗水市縉云縣圖書館。
1934年出版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詩選》一書中首次出現了“后現代主義”的說法,其內涵為描述現代主義內部所發生的各項運動。從哲學角度分析,后現代主義充滿非常濃郁的哲學思想,并且伴隨著奧利塔、福柯和海德格爾等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的研究與分析,后現代主義逐漸出現在美術、音樂、文學中,并對這些領域產生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1]。從發展特點分析,后現代主義積極追捧科學、技術與真理,自身所具備的不確定性、否定性、破碎性和多元性成為其最具鮮明的代名詞。從內容角度分析,后現代主義中最為主要的內容便是解構,在《后現代轉向》一書中,作者哈桑戲稱:“后現代主義總是毀棄他人已建構之物。”[2]總而言之,在圖書館閱讀方式中,后現代主義思維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創新了讀者閱讀方式,實現了閱讀的跳躍性與間斷性。
一、圖書館發展中后現代閱讀方式所帶來的影響
1.對經典進行解構
所謂經典主要是指具有權威性的著作,從后現代思維角度分析,后現代閱讀方式實現了對傳統與經典的解構,并且致使經典的權威性逐漸淡化。此外,從某種角度分析,經典的解構將大眾文化轉變為精英文化,各類享樂主義、空想主義逐漸躋身到主流文化之中,對圖書館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沖擊。
后現代閱讀方式對圖書館藏書結構產生影響。在圖書館的發展中,借閱量是檢測圖書館服務的重要指標之一。在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影響下,經典文本的閱讀量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發展趨勢,各類大眾喜愛的流行文化、快餐文化書籍借閱比重增大,對圖書館的藏書結構產生了重要影響。
后現代閱讀方式對圖書流通速度產生影響。現如今,從圖書流通速度角度分析,經典圖書與流行圖書的流通速度逐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并且大眾文化、流行文化自身所具備的特點改變了傳統圖書的流通速度[3]。
2.對閱讀方式進行解構
后現代閱讀方式自身所具備的不確定性、否定性、非連續性以及多元化對閱讀方式產生了重大沖擊,導致閱讀呈現出主體性、跳躍性與間斷性的特點。
根據《后現代閱讀方式的興起與出版轉型》可以得知,傳統閱讀方式的中心點是讀者或者作者,讀者在閱讀文本的時候需要對內容進行理解與記憶,屬于記憶導向型。而后現代閱讀則以儲存式為主,以提高知識的競爭能力為主。另外,后現代閱讀方式追求表象化,對深刻的內容以及理性知識有所摒棄。這種方式與中國幾千年的傳統閱讀相比較,是一種對傳統閱讀模式的顛覆。但是在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讀者積極參與到文本創作之中,閱讀方式呈現出“讀圖”的趨勢,各種類型的圖說歷史或者圖說經典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同時,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出現與運用,導致圖書館的紙質文獻借閱量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相反,電子文獻的點擊率呈現出逐漸增加的趨勢,甚至部分地區圖書館電子文獻已經替代了紙質文獻。另外,在近幾年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的推動下,電子文獻因自身所具備的快捷、便利的特點獲得人們的喜愛。
3.對圖書館服務模式進行解構
圖書館服務模式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藏書”走向“用書”,雖然圖書館服務模式發生變化,但是無論是傳統服務模式,還是現代服務模式,都是圍繞“書”所進行的。從現代圖書館服務模式現狀分析,文獻資源已經得到開發與利用,并且讀者的閱讀地位得到提升,形成“讀者第一”的發展模式。其中,根據阮岡納對圖書館“五定律”的認識得知,圖書館中每一本書都是有用的,圖書館中的每一個讀者都有喜愛與追捧的書籍,圖書館中的每一本書都有閱讀的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圖書館現代服務模式所奉行的原則進行了體現與展現[4]。另外,在當下網絡數字化的背景下,我國圖書館資源更加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元化。
在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影響下,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不僅改變了圖書閱讀的方式,而且也提高了文獻資源的利用率。現如今,圖書館現代服務模式呈現出“價值中立”的趨勢。在后現代閱讀方式與思維模式的影響下,所謂的“價值中立”不被推崇,人的地位、人的價值是任何事物不能改變的,所以,在后現代閱讀方式下,圖書館館員的服務需要在特定價值觀下進行。除此之外,在現代服務模式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發展趨勢為“我—他”,但是在后現代思維模式的影響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發展格局轉變為“我—你”。這種主體間性的建構主義能夠將圖書館館員與讀者連成一個整體,實現兩者的交流與溝通,并且也能將圖書館服務從“知書”轉變為“知人”。
二、后現代閱讀方式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變革
正如上文所言,后現代閱讀方式要求圖書館工作人員尊重讀者的基本需求,形成“知人”的本質轉變,將讀者作為一個個體加以重視。在這種發展趨勢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發生了變革。
1.創新圖書館服務觀念,構建圖書館服務模式
從現代圖書館服務角度分析,讀者的地位被忽略,人的重要性被湮滅,而后現代主義積極推崇真理,尊重人的地位,這致使圖書館的服務模式發生轉變。圖書館開始秉持讀者即一切的發展理念,將讀者看作一個整體或群體,給予讀者最為優質的閱讀服務。在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影響下,傳統的服務模式會導致圖書館服務失去目標,丟失總體性,并且會讓廣大讀者面臨“一刀切”的服務狀態,無法真正滿足讀者的個性化需求[5]。
現代圖書館服務模式排除了讀者的存在,并且服務的對象逐漸從人轉變為其他事物,這樣一來,人與服務會相隔,圖書館閱讀服務也呈現出封閉性與預設性的特點。但是在后現代主義思維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發生轉變,它將人的地位與重要性凸顯出來,實現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的目標。這種服務模式所具備的開放性與生成性能夠拉近圖書館館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美國著名雜志《連線》主編安德森所提出的長尾理論真正改變了圖書館的發展局面,讀者的地位不僅得到提升,并且讀者的個性化需求也得到滿足。
2.轉變服務模式,實現從“知書”到“知人”的創新轉變
要想真正轉變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圖書館館員需要實現從“知書”到“知人”的轉變。從理論角度分析,所謂“知人”主要是指了解讀者的基本需求,理解讀者的閱讀行為。讀者的閱讀行為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心理體驗,由于每一個讀者存在差異,所以閱讀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后現代閱讀中,讀者的地位被提高,圖書館員需要尊重讀者,盡可能地滿足讀者的基本需求,讓讀者在深入閱讀的同時,能夠把握好自己的閱讀方向,清楚自己應該怎樣閱讀,應該閱讀什么[6]。此外,圖書館館員還要對讀者的閱讀階段以及閱讀態度有所了解,根據讀者的閱讀方式、閱讀興趣和閱讀類型進行細致分析,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保證閱讀服務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同步。圖書館館員還要加強與讀者的溝通與交流,了解讀者的隱性閱讀需求,真正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
圖書館是讀者掌握知識、了解知識的重要場所。自圖書館誕生以來,閱讀方式與閱讀服務一直是圖書館館員的重點工作內容,從傳統到現代,再到后現代,圖書館的閱讀方式逐漸從“藏書”轉變為“用書”,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也逐漸從“知書”轉變為“知人”。受到后現代閱讀方式的影響,圖書館館員需要堅守自己的使命,尊重讀者的閱讀地位,真正做到為人找書,為書找人,爭取將圖書館服務做得更好,實現圖書館的創新與轉型。
[1]欒雪梅. 后現代閱讀方式對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影響與對策分析[J]. 情報雜志,2010(S2):203-204.
[2]麥淑平. 后現代文化語境下圖書館閱讀文化的構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2(9):18-20.
[3]黃丹俞. 跨媒體閱讀:圖書館閱讀推廣的新趨勢[J]. 圖書與情報,2012(5):26-30.
[4]王虹. 圖書館閱讀的行為角度研究——基于閱讀困難群體問題的思考[J]. 圖書情報知識,2014(1):83-89.
[5]周兵. 數字環境下提升高校圖書館閱讀服務的策略[J].大眾文藝,2013(22):210-211.
[6]趙文升,江友霞,常思浩. 市場營銷理念下圖書館以讀者需求為導向的閱讀服務研究[J]. 圖書館學研究,2013(2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