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峨嵋
【摘要】掌握計算機基本理論知識、學會使用計算機處理簡單學習任務,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活動計劃根據現代教育形勢發展的要求,為了充分利用高中學生的課余時間,引導學生合理休閑,促進學生的特長與能力協調發展而進行的信息技術的創新教學,本文就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實踐進行分析。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
引言:高中信息技術課程重點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由于受到時間和設備等因素限制,在常規教學中往往很難實現這一目標。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涌現出許多計算機愛好者,這些學生不滿足課堂所學文字編輯和軟件處理,信息技術教師有責任對這些學生給予正確引導,讓他們的特長得到發展,因此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就顯得很有必要。
1.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的目的分析
1.1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在各種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極動腦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樂于研究探索新的事物。
1.2實踐意識:引導學生在各種信息技術活動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獲得多方面的直接體驗和實踐經驗,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
1.3主體意識: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各種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自我能動性認識和體驗,建立責任感,培養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的志趣和情感。
1.4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實踐活動,積極發展學生敏銳的觀察力,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使學生善于全面、完整地認識事物,從不同層次、角度提出問題。
1.5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掌握正確的分析問題的方法,能提出比較恰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1.6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各種信息技術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學會選擇使用恰當的工具和簡單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2.開展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的要點
2.1學習興趣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需要而表現出來的認識傾向,它是學好一門學問的內在驅動力。因特網的出現和發展,能夠最大程度地激發并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在本興趣班的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因特網的強大威力,我們使用的教程、學習的案例以及問題解答全部來源于因特網,學生們也掌握了通過因特網查找所需信息的技巧并已習慣于通過因特網獲取信息。但是,因特網上的信息紛雜無序,加上初中學生好玩并且自我控制力較差,這也要求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進行嚴格的管理。
2.2注重上機操作能力,使學習興趣持久不熄。計算機學科是一門實踐操作極強的學科,學生上機操作的過程是一個融閱讀、理解思考和觀察驗證于一體的過程。學生的興趣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淡,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明確每次活動的學習目標并設置疑難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問題、上機實踐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給學生主動發展的空間。我們應該大力推行發現式教學,保證學生充裕的上機實踐,著重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某項任務或發現某項事實時,必然能夠熟練掌握該項操作技能并增添一份喜悅之情,從而提高學習熱情。
2.3發揮小老師的作用,激發學習興趣。在上機實踐中,教師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兼顧到每一位學生,這時可以讓一部分能力較強的學生充當小老師,對其他同學遇到的一些難題給予解答,互幫互助,共同學習。學生當小老師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間單向傳遞知識的方式,使學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轉變為知識的傳授者,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3.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實踐探索
3.1分解主題,細化活動任務
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活動不是簡單地對知識進行復習、總結,而是用信息技術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的問題,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任務,我們在新課教學的時候很多時候采用“任務驅動法”,但在綜合活動課中,任務的理解不僅僅如此,它不但要考慮知識與技能的融入活動的程度,更要考慮課內外活動的方式、時間安排與銜接,學生的分工合作、參與度和體驗效果等。根據主題合理地去分解任務、細化任務這是綜合活動課成功的重要因素。
首先,把握任務時間和空間的開放度。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活動不同于新課教學,它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從時間上來說,往往需要1節到4節不等的課時,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在課外時間完成。活動的空間也不僅僅局限于計算機機房,有部分任務需要到圖書館,甚至校外才能完成,因此教師在分解細化任務的時候必須要把握好活動課的時間和空間開放度,針對能力不同的小組,給出的任務要相適應。
其次,有利于指導學生有效合作,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教師在綜合活動課中,既是指導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一人計短,二人計長,教師合理地對學生進行分工,指導他們團結協作,完成任務,避免出現組內同學“一人干,多人看”的現象。同時教師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給予及時的指導和評價,以避免走彎路。
最后,任務的分解要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術綜合活動課是由多個系列任務組成的,那么在設計任務時要考慮“任務”的大小,難點不宜過多,否則會增加學生完成活動的難度。通過將任務合理分解,層層推進,重難點相結合,組成一個任務鏈,這樣既能照顧到組內程度差的,也能兼顧組內學有余力的同學,每個小任務能讓小組內學生獨立完成。另外,任務不能規定太死,在可控的范圍內,留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例如在成果發布的時候,可以是校園網,也可以是自己的QQ空間;信息收集方式是學生自己喜歡的,不一定非要用網絡;作品形式不必須是PPT,可以是其他形式的等等。
3.2全員參與,親歷活動過程
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活動提供了一個探索問題的大框架和大范圍,為了方便學生活動的積極開展,我們通常將活動的大框架和大范圍分解成若干個小的主題,以保證學生在有限的活動時間內完成。例如,第四章綜合活動課“我的家鄉”,這個主題涉及到諸如家鄉的經濟問題、教育問題、文化旅游問題、風俗研究等方面,學生不可能都能完成,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或幾個去研究,因此,要給學生充分分析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和可行的問題去研究,這樣活動才有效果。一般來說,我提前一節課給出這些選題,讓學生在課下討論。
在經過充分分析和討論后,開始分組。我們學校大部分班級學生都在50人左右,因此,根據黃金分割理論,一般每組4-5名成員最適合,在自由組合的基礎上進行微調,以保證小組成員能合作完成某項任務,并向被調整的對象說明原因,以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分組時候盡量考慮本組成員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水平的均衡,例如操作水平最好的不能和最差的分一組,否則就容易讓能力差些的同學淪為看客,達不到小組合作、人人動手的目的。這樣的分組方式雖然會造成組與組之間的差異,但會保證每個組的成員都會有機會去動手做,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要根據情況對稍差的組進行輔導,以達到組與組之間的均衡發展。
結束語
總之,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的實踐活動不是簡單地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而是希望通過信息技術知識和手段的應用,讓學生能徹底融入信息技術綜合活動課的課堂,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和探索未知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淡化技術,將技術和內容作為學習手段,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進而提高信息素養。高中信息技術課外興趣小組的實踐活動為學生提升信息素養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在這個屬于他們的平臺上,必將培養出更多的信息化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史先民.激發興趣小組探究意識,促進實驗教學改進[J].中學教學參考.2010(32)
[2]黎麗.課外興趣小組在電子課程實踐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高職學報.2009(09)
[3]石東妮.信息技術新課程情感目標的教學實施[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04)
[4]胡強.新課標與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大眾科技.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