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要】《老爺車》是伊斯特伍德導演并主演的美國影片。本文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該影片中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在當代社會的碰撞與融合,指出影片“白人救世主”情結背后的種族主義思想,力求在跨文化交流中,對發現、摒棄錯誤的文化觀念提供指導與參考。
【關鍵詞】《老爺車》;文化碰撞與融合“白人救世主”情結
一、引言
影片《老爺車》的發生地密歇根州底特律市除了是個老牌的汽車城之外,也是個擁有不少來自亞洲苗族移民的城市。影片中的社區曾聚集著白人工薪階層,但白人漸漸搬走,社區逐漸成為低收入的亞洲移民區,治安較差。影片講述了共同居住在這個社區的美國白人沃特和鄰居苗族人濤一家之間的故事。
主人公沃特是個獨居老人,經歷過朝鮮戰爭,心里有揮之不去的戰爭陰影。他還曾是福特汽車廠的工人,有一輛視為珍寶的1972年的福特老爺車。沃特的鄰居是一個遷徙到美國的苗族家庭,其中,一對姐弟與沃特結下了不解之緣。姐姐蘇性格開朗,幽默健談,交往中,逐漸使得性格固執保守又有點種族主義的沃特打開了心房。弟弟濤則沉默寡言,性格懦弱。一次,濤被自己的遠房表兄威脅強迫加入當地的苗族黑幫,并被指使去偷鄰居沃特的老爺車,但被沃特發現,偷車失敗。為了給贖罪,濤給沃爾特打工,卻與沃爾特建立了意外的友誼。然而,苗族黑幫不肯善罷甘休,矛盾沖突下,濤家的房子被槍掃擊,濤的姐姐蘇被強奸。沃特深深自責,為了保護蘇、濤并結束這一切,沃特犧牲生命將苗族黑幫繩之以法,并在遺囑中,將珍愛的老爺車送給了濤。
二、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的碰撞
不同民族間迥異的認識和習慣使得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同文化間的碰撞和摩擦在所難免。影片中,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的沖突有很多體現。
1.生活方式
美國人通常以小家庭生活,子女成年后獨立,不再與父母共同生活。影片里沃特是個獨居老人,妻子剛剛過世,兒孫不與他生活在一起,只是偶爾前來探望。苗族人通常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人數眾多,生活空間擁擠。如,濤一家多代同堂,大家庭共同生活。沃特曾對濤家眾多人口擠在一個房子里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
2.語言
影片中英語和苗語的沖突也十分明顯。如,沃特對苗族文化和語言不了解,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苗族人的英文“Hmong”說錯成“Humong”,將濤的名字“Thao”說錯成“Toad”,將濤的朋友苗族女生的名字“Youa”說錯成“Yuam”。這顯示出沃特對苗語的不尊重,也反映了他的種族主義思想。同時,苗族人對英語也存在著排斥。如,濤一家人中只有蘇、濤姐弟會講英文,他們的媽媽、奶奶等長輩都不懂英文。再者,因為同社區的苗族老人不懂英文,當他請求沃特讓濤幫他清理蜂窩時,只能通過自己的小孫女講英文跟沃特溝通。
3.財產觀念
美國人的財產觀念非常強。一方面,侵犯財產就是侵犯本人,另一方面,財產象征著人格和地位,所以他們非常重視財產的維護、修理、保養等。例如,影片中,沃特的房子外墻粉刷很好,門前的草坪修理十分整齊;當黑幫來騷擾濤并且無意中闖進了沃特的草坪時,他拿起了槍捍衛自己的草坪,雖然此舉順帶救了濤一家,但是沃特本意只是捍衛自己的私有財產。對苗族人來說,財產觀念就沒有這么重。如,濤家的房子外墻掉漆嚴重,草坪雜草叢生,沃特對此嗤之以鼻,但濤一家對此卻不甚在乎。
4.宗教信仰
美國人大多信仰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等西方教派?;浇淘卦谟捌杏泻芏囿w現。例如,電影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葬禮都在教堂舉行,沃特赴死前找神父懺悔等。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例如,影片中苗族巫醫為沃特看相。
5.固有偏見
跨文化交際中,固有的偏見會對交往產生消極影響。影片中,沃特有種族主義思想,對苗族文化知之甚少,而且存在大量偏見。例如,他認為苗族人是生活在叢林的原始民族,認為苗族人是會殺活雞祭祀,吃狗肉的野蠻人。
三、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的融合
文化有碰撞就有融合,在碰撞的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了解,一定程度上相互妥協,相互接受,相互融合,達到文化沖突的部分和解。
1.沃特與蘇、濤的交往
一開始沃特對苗族人并不看好,也不愿與他們有所牽扯。但是當他開車路過看到蘇被黑人混混欺負時,他挺身而出,不僅救了蘇,而且還與蘇交談,從而對了解苗族人有了一定了解,消除了一些固有偏見,這是影片中兩種文化融合的開始。
文化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是在沃特生日那天。蘇邀請沃特參加苗族人的聚會,借此契機,沃特對苗族人有了更加深入了解。他理解了苗族人吃狗肉的習慣;喜歡吃美味的苗族食物;知道了與苗人交往不能摸頭,不能直視對方眼睛;知道了苗人傻笑的含義不是嘲笑而是表達一種不安、尷尬和緊張;對上帝信仰都并不虔誠的他,還接受了苗族巫醫對他的看相;而且,他還非常享受苗族大家庭成員之間和睦融融的氛圍和互相關懷的深厚親情。從這些可以看出,在與蘇的交往中,沃特所代表的美國文化進一步的向苗族文化敞開心扉。
兩種文化真正地握手言和發生在沃特與濤的交往過程中。雖然兩人的初遇并不愉快,但后來的相處就變得溫情許多。在濤為沃特工作贖罪的過程中,兩人開始相互了解,建立友誼。沃特為濤樹立榜樣,成為濤人生的楷模,教會他如何得體地與人交談,幫助他找份工作用雙手養活自己和家人,鼓勵他去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教導他并與黑幫劃清界限,把握自己的人生,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
沃特之所以愿意幫助濤去適應美國社會,是因為沃特在心里承認了苗族人在美國社會的存在和地位,愿意使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和諧地共同發展。同時,這一點也表面,兩種文化在影片中實現了真正的和解,相互融合。
2.兩個葬禮
影片最開頭無疑是兩種文化間對立沖突最鮮明的部分。在影片最開始沃特妻子的葬禮上,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清一色都是美國白人,沒有其他種族的人出現。沃特夫婦雖然生活在亞洲移民社區,但卻沒有與他們的亞裔鄰居有任何往來。不僅如此,葬禮進行的過程中,濤來向鄰居沃特借電纜,不但被拒之門外,還遭到了沃特言辭上的侮辱,這些都體現了嚴重的種族隔離和文化隔離。
然而,到了影片的最后,沃特的葬禮上不僅有他的兒孫親人,白人朋友,還出現了除白人以外的苗族人——濤、蘇一家。從兩個葬禮情況的鮮明對比之中,不難看出美國文化與苗族文化之間拉近的距離和諧的共處。
四、“白人救世主”情結背后的種族主義
1.“白人救世主”電影
“白人救世主”題材的電影講述的故事情節一般是白人對有色人種的拯救。有色人種通常被描繪為低收入人群,備受其他白人的壓迫,或者因為自身原因而深陷生活的困境。當“白人救世主”走進他們的困苦生活后,會迅速對他們產生同情,并且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他們的困難,并最終成為他們生命中至關重要的救星和英雄。其中,“白人救世主”通常是男性,常常無法很好地適應自己本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直到遇到需要幫助的有色人種之后,通過一定的努力,既完成了對處于困境的有色人種的拯救,也實現了自身的救贖和人生的升華。
影片《老爺車》正是一部典型的“白人救世主”電影,沃特便是“白人救世主”。影片中,沃特處于暮年,妻子去世,他獨自居住,性格古板固執,與兒孫們關系并不融洽,情感十分孤獨,似乎是一個生活上的失意者,直到他遇到濤一家。濤是個苗族少年,性格懦弱,一事無成。沃特出現,幫助濤找到人生方向,找到體面地工作,教他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并且,影片最后,為了給濤一家復仇,并避免濤的手上沾上鮮血,沃特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將黑幫繩之以法,不僅保護了濤一家人,也給予了濤一個光明的未來。“救世主”沃特用生命拯救了無助的有色人種苗族少年濤,同時也達到了自己人生高度的巔峰,實現了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2.“白人救世主”電影的問題
許多人在看《老爺車》這部影片的時候,都被沃特死去的場面深深震撼,感動不以,甚至落下眼淚。作為2008年度的最佳電影之一,影片本身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伊斯特伍德本人也收獲了各方贊譽。然而,在影片光環的背后,也存在讓人無法忽視的陰影,因為,作為一部典型的“白人救世主”電影,影片本身是存在問題的。
普遍來講,此類電影存在的問題是將有色人種的形象刻畫地過于無助、軟弱、可憐、被偏見和環境所禁錮而無法僅憑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走出困頓,必須要有一個人——“白人救世主”來幫助他們。這個“救星”會鼓舞他們,會教導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這一切,都是僅憑有色人種自己的努力無法實現的。本質上,些電影雖然利用了有色人種的故事,但是并沒有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來講故事,而是講述了拯救他們的“白人救星”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色人種的功能只相當于催化劑,被用來促進“白人救星”學習人生經驗,完成人生旅途,達到人生巔峰。
盡管如此,不僅有很多白人喜歡“白人救世主”題材的電影,連好萊塢、奧斯卡也對這種類型的電影十分鐘情。因為這些電影為白人編織了“白人救世主”的神話,實現了白人的“救世主情結”。一方面,這些電影將白人刻畫成仁慈、萬能、神圣、有犧牲精神、勇敢無畏的救世主,把白人變成拯救有色人種于水深火熱的英雄;另一方面,“白人救世主”電影可以減輕白人內心的愧疚感,把白人描繪地不再是壓迫者、剝削者,而是救星,是來解救有色人種脫離白人過去對他們所造成的壓迫的英雄,使白人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
《老爺車》的問題也正是在于此。影片僅從白人沃特角度出發看待世界、思考問題,選擇性忽略苗族人濤一家的視角與觀點,過分弱化其他種族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發展能力,這種視角本身就是種族主義的體現,是十分錯誤的。
五、結語
文化的差異雖是導致文化沖突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美國社會,種族主義才是跨種族、跨文化交流的根本障礙。雖然影片《老爺車》看上去像是在揭露美國種族歧視的社會問題,批判種族不平等的社會現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影片實際上是白人為自己編織的“白人救世主”神話,蘊含著荒謬的“白人救世主情結”,而影片所采用的這種視角本身就是錯誤的,是種族主義思想的體現。因此,只有消除種族偏見,摒棄種族主義思想,才能真正實現美國白人文化和其他種族文化間的和解與融合。
參考文獻:
[1]李廷貴等主編.苗族歷史與文化[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
[2] 張璐.文化沖突與文化和解——美國電影《老爺車》的跨文化分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2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