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康
【摘要】資源型城市曾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隨著資源儲量遞減,開采成本上升,開發難度增大,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正面臨著嚴重制約。本文以山西省為例,從山西省資源型城市概況出發,介紹了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的現狀,較為深入地分析了山西煤炭資源型產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轉型對策
一、山西煤炭資源型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煤炭資源存量有限,面臨資源枯竭問題
煤炭資源是一次性消費化石能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全國各地對煤炭資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致使山西煤炭資源開采力度不斷加大。長此以往,即使山西煤炭儲量資源豐富,也必然會面臨資源枯竭,無煤可采的一天。根據國外對資源枯竭城市產業轉型問題的研究,資源型城市由于受資源儲量的限制,往往遵循著:“資源枯竭—效益遞減—環境問題遞增—產業后期轉型”的基本規律。目前,山西大部分煤炭資源型城市都已經或即將遇到這樣的問題。由于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強度日益加強,導致大同、陽泉、霍州、孝義、長治等地市煤炭資源可采儲量劇減,可開采年限急速縮短。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失衡
山西大多數資源型城市是依賴于煤炭資源而發展起來的,再加上體制等因素,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以煤炭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不可避免的形成了單一經濟結構特征。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比重偏大、所有制結構和企業規模結構單一,煤炭采掘、加工等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和國有經濟在城市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城市的技術結構和知識結構等也呈現出明顯的“以煤為主”特征。
(三)煤炭需求旺盛,煤炭產業在 GDP 中所占比重過大
山西資源型城市發展長期過分依賴煤炭產業,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形成了以煤炭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單一產業結構,地方財政對其具有極強的依賴性,對城市產業轉型升級造成很大困難。此外資源型產業屬于基礎產業,產業鏈較短,加之資源產業的高效益對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抑制作用,制約了高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二、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對策與建議
(一)改造傳統產業,繼續發展煤炭及其后續產業
山西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要開發利用好各種伴生資源,為本地資源型企業尋找后備基地,同時要選擇好產業轉型方向。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為主導思想,深化結構調整,努力實現主導產業多元化、產業結構高級化。要發展上下游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就要求我省在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時要做到:第一,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電力等傳統優勢產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現代化水平;第二,培育壯大煤化工、裝備制造和精密鑄造、高新技術、農產品深加工等新興產業。
(二)發展特色農業和服務業,平衡產業結構
山西各煤炭資源型城市可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市場條件及經濟基礎,因地制宜的發展特色農業和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呂梁市特色農業的發展為例:近年來呂梁利用其獨特的自然資源,加大農業建設力度,因地制宜的發展玉米、雜糧、蔬菜、林果四大特色農業,把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形成了具有呂梁特色的農業產業,實現了由煤炭資源開采向農業資源開發,由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的戰略轉移。服務業則以晉城市旅游業的發展為例:晉城市“十一五”期間在其特有的資源和環境的基礎上,利用政策扶持和區位、交通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目前旅游產業發展初具成效,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投資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增強了經濟的發展后勁。
(三)利用“十二五”國家轉型發展的歷史機遇期,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
山西大多資源型城市對資源型產業依賴性較強,39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具備區域比較優勢的僅有7個,且都是諸如煤、焦、冶金、電力等高能耗產業。山西產業結構還呈現斷層,缺少過渡產業,資源性產業份額偏高,限制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進程逐步加快及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全面實施為山西提供了轉型發展的政策機遇。此外,2010 年獲批的“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提供了轉型及可持續發展的載體和平臺。在“十二五”這一轉型發展的大環境下,山西各資源型城市要抓住機遇,發揮本省經濟的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發達國家及國內東南沿海地區的產業轉移,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為山西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實現山西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王小明.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戰略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1(1):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