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
潘朝曦,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名醫特診部特邀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導師、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教研室主任。
調查:您常用的養生品是什么?
答:我從不特地吃養生品,因為我信奉的不是養形,而是養心。
當前養生很熱,然而恕我直言卻沒有熱到點子上。電視上、網絡上一些所謂名人講養生,都是在講“如何吃”“如何動”“如何起居”等,其實這都是養形,仍徘徊于“術”的范疇,未達養生最高境界。養生最高境界當重“道”,道有哪些?我認為養心是其一種。
調心態和調七情
中國有句養生名言:“善養生者養心,不善養生者養形。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所謂心,非指心臟,而是中國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即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總稱。內也是指心。所謂養心就是調整好人的思想、意識、情感、心理。養心的要求就是把人的思想、意識、情感、心理等調整到最佳狀態。
養心分為調整心態和調整七情兩種。
七情就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調好了則利于氣血流通,有益于養生。例如中醫就有“喜則志意達,心氣暢。”西醫也同樣認為,樂可以舒緩情緒和精神緊張,對心腦血管以及神經系統都有良好的調整作用。
養心的第二點就是要做到調整好心態。心態就是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正確與否不僅對人的健康至關重要,而且對人的事業也有決定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所以有人說“把握了正確的心態,也就把握了正確的人生。”
5種養生好心態
心態應該如何才算正確呢?
首先,我們應當具備積極向上的心態。所謂積極向上的心態,就是對待生活、學習、事業都應充滿信心,抱有必勝的態度,不望而卻步或畏首畏尾。我在門診中常見到患同樣疾病的人,程度差不多,卻因為心態不一樣而預后差別很大。心態積極的人常常想方設法去求治,一個方案不行就再換另一個,就診時常常能把積極的信息反饋給醫生,最終常能戰勝疾病。有的病人則相反,終日唉聲嘆氣,對治療沒有信心,把小病想成大病,把大病想成絕癥,最后終于走上末路。
正確心態的第二點,是人要有利他心態。“利他”不一定要你舍己為人,做出什么偉業,生活中,哪怕是給人讓個座、為他人提供一個方便、對別人投以一個笑臉,都是利他。懷有利他心態的人,往往精神充實,從自己的利他行為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這樣的人心境平靜、愉悅,對健康極為有利。
正確心態還應該具備平等待人待物的心態。“眾生皆平等”的理念有助于養生,反之,則有害健康。驕人者會事事不虛心,自我感覺特好,常會因之而興奮,因之精神過耗而傷及身體;自卑者常會影響身心的正常發展,性格變得猥瑣,影響智能和體能的發揮,有的還會變得乖戾,干出反常的事來。
正確心態還應包括年輕的心態。人的生理年齡難以挽留,而心理年齡卻是可以永遠年輕的。年輕心態對人體內分泌有良好的調整作用,反過來可以延緩衰老。
人還應該具備感恩的心態,對周圍人給予你的幫助懷有感激之心。古語云:“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我認為即使不能報之以涌泉,起碼也應報之以一杯水。人為什么要感恩?因為感恩是對擁有的在意,感恩是對給予的關注,感恩是對冷漠的消融,感恩是對人際關系的潤澤與加強,感恩是做人的一種本分和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