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
抗戰劇一直是電視臺和視頻網站的熱播題材,曾一度受到觀眾喜愛。后來大批抗日神劇出現,靠話題炒作得到高關注和高點擊率的同時,遭到網友瘋狂吐槽,讓觀眾對抗戰劇失去信心。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在廣電總局的大力扶持下,不少制作精良,口碑與收視俱佳的優秀抗戰劇相繼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在熒屏沉寂許久之后,抗戰劇終于迎來了重整河山的一天。
為抗戰劇正名
近期播出的抗戰劇中,《偽裝者》是最受矚目的一部,一直穩居收視率和關注度排行榜的冠軍,這部由胡歌主演,由《北平無戰事》的制作人侯洪亮操刀,以抗日戰爭中汪偽政權成立初期為背景的電視劇,以上海明氏姐弟的視角來講述抗戰時期上海灘隱秘戰線上國、共、日三方展開的明爭暗斗。本劇最大的亮點就是將偶像元素不“雷”不“神”無縫隙嫁接進抗戰劇里,讓抗戰偶像劇擺脫了“腦殘”的形象。
江蘇衛視播出的《畢業歌》,由著名編劇嚴歌苓執筆,以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灘的亂世風云為背景,聚焦時代變遷下的家國命運,向觀眾展示了年輕人在民族危亡之際的奮斗與感情,抒寫了飽含熱血情懷的“青春之歌”。該劇獨僻視角,將青春的懵懂、民族的危亡、和純粹的信仰融在一部抗戰劇里,最大程度凸顯了戰爭背景下年輕人的個性和情感。
一向端莊的央視接連退出了幾部大制作的抗戰正劇。其中最值得關注的便是由真實人物改編的《歷史永遠銘記》,以馬海德這樣一個新鮮的、外國人的視角展現了中國革命的全貌。除了展現抗日戰爭艱苦卓絕的歷程和宏大而真實的戰爭場面外,“異國戀”成為本劇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戰火、愛情,諸多學生運動、諜戰風云、文藝匯演等精彩元素,配合國際歌的旋律,將那個動蕩但有著崇高革命夢想的純真時代全景展現出來。此外,展示八路軍在山西戰場運用游擊戰、麻雀戰、伏擊戰、破襲戰、圍困戰與敵軍抗戰歷史的《黃河在咆哮》;講述抗戰時期國共兩黨、援華美軍和侵華日軍在“二十四道拐”這一咽喉之地展開的殊死戰斗的《二十四道拐》也同樣精彩。
除了以上幾部優秀劇目,浙江衛視、安徽衛視的《鐵在燒》,東方衛視的《臥底》、北京衛視的《巨浪》《左手劈刀》等,也不乏亮點。同時,各大視頻網站也紛紛推出精品抗戰劇合輯,將歷年來優秀抗戰電視劇進行梳理,包括《生死線》《紅色》《我的團長我的團》《戰長沙》《永不磨滅的番號》等經典劇目,播出以來受到網友追捧。
昔日神劇大起底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經通過愛調研和民意中國網對2000人進行的調查顯示,46.8%的受訪者直言當下的“抗戰神劇”歪曲歷史,缺乏基本的歷史觀。45.6%受訪者擔心“抗戰神劇”會讓青少年對抗戰史產生誤解。出現粗制濫造的“抗戰神劇”,75.0%受訪者認為審片部門最應該被追責。這組數據不難看出觀眾對抗日神劇的抵觸和擔憂。
所謂的“抗戰神劇”,是觀眾對那些人物設置一味追求高大上、情節夸張、違背歷史的抗戰影視劇的戲謔。這些神劇的產生,有的是將太多武俠元素嫁接進抗戰劇里,有的是制作方為了博話題故意制造“雷點”供網友吐槽熱議。這些抗日神劇的產生,一度讓觀眾對抗戰劇失去信心,累覺不愛。
說起抗日神劇,首當其沖的便是以“手撕鬼子”聞名的《抗日奇俠》,被譽為“中國首部武俠抗戰劇”。該劇講述抗戰時期,齊魯大地上四位身懷絕技的奇俠,懷著對日寇的刻骨仇恨,用自己高超的武藝打擊日寇的英雄傳奇故事。一拳擊穿鬼子腹部,徒手撕開鬼子身體,赤手空拳打倒一片全副武裝的日軍等等情節比比皆是,讓人驚嘆不已。
前不久在網上引起熱議的《一起打鬼子》再次刷新了網友的三觀,葛天飾演的抗日女青年銀花臺詞赤裸大膽,劇中還設置了銀花在褲襠中藏手榴彈的情節,網友看后一片嘩然,大呼“太雷。在雷人的劇情之外,臺詞也低俗不堪,不適宜18歲以下觀看。
類似的抗日神劇屢見不鮮,歸根到底是因為制作方為博收視率丟掉了“節操”??箲饎∫恢笔鞘苡^眾歡迎的題材,要么像《北平無戰事》一樣用強班底大制作,以品質和口碑帶動收視,要么像《紅色》這樣用人物的出彩來吸引觀眾。而抗日神劇走起了捷徑,用夸張的人物設置,不合邏輯的情節來人為制造“噱頭”,甚至故意在網上炒熱話題帶動收視率和網絡點擊率。據說, 因“手撕鬼子”情節廣受爭議的《抗日奇俠》一集賣到200萬,隨后還要進軍海外市場;抗日偶像劇《向著炮火前進》播出后,吳奇隆的身價漲到50萬一集??谷談叭灰呀洺蔀橐粋€“正義凜然”的生意場。
抗戰劇的影響力
抗戰劇作為重現抗戰歷史、弘揚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特殊劇種,已經具有50多年的歷史,而且,抗戰類題材包容量很大,可以青春熱血、家國仇恨、兒女情長。平凡戰士如何成長為英雄,普通民眾怎樣被戰爭改變命運,這些內容才是抗戰劇能打動人心的所在?!吨袊嗄陥蟆返恼{查顯示,“尊重歷史真實”成為好的抗戰劇的第一標準,71.3%的受訪者選擇此項。受訪者心中最經典的三大抗戰劇是:《地道戰》(1965年電影)、《亮劍》(2005年電視?。?、《鐵道游擊隊》(1956年電影)。這些經典都是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還原了抗戰期敵我對抗的艱難和我軍戰士奮勇殺敵的斗志,《亮劍》劇中主角李云龍,既是為反侵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要貢獻的英雄,也是會耍心眼、會為兄弟流眼淚的凡人?!读羷Α返某晒ψ阋哉f明,尊重歷史,才能贏得觀眾的尊重。這么多年,一大批優秀抗戰劇問世,這些優秀的抗戰劇能激發出觀眾心中的“英雄氣概”,國人為那段光輝的歷史而自豪,為英雄而感動。
抗戰劇既是為了紀念那段不屈的血淚史和為抗戰做出犧牲和貢獻的英雄們,更是現在的年輕人認識歷史的一個重要途徑,被歪曲的歷史如何能給當下的年輕人以正確的引導?演員陳道明曾經說過,“抗日神劇近乎于胡鬧和娛樂,這么沉重的一段歷史搞成這樣,對沒有經歷過這段歷史的青少年將會產生錯誤的引導。”抗日神劇的危害,說輕了是毀三觀,說重一點,是對歷史的褻瀆。
面對“抗戰神劇”泛濫一時的現象,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今年多次表態要整治。僅在8月,就有山東衛視的《絕地刀鋒》與《孤影》、東方衛視的《來勢兇猛》、天津衛視的《槍俠》、貴州衛視與河南衛視播出的《野山鷹》等因質量問題被中途下檔。曾制作《長沙保衛戰》等多部優秀抗戰劇的湖南和光傳媒有關人士認為,“抗戰神劇”的出現是為了爭奪眼球和收視率,但“抗戰”這類嚴肅的題材不應當采取嘩眾取寵、搞笑戲說的方式,而是應當秉持“做藝術而不是做商品”的創作原則,這樣才能以歷史觀察者和思考者的姿態在大浪淘沙的市場殘酷競爭中穩穩站住腳跟。
今年9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9月1日至5日(周二至周六)上星頻道暫停所有娛樂性質節目的播出,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在這個契機下,不“雷”不“神”的抗戰劇用口碑重振河山,風頭正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