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蜜蜜
在近兩個月的電視熒屏上,抗戰題材開啟“霸屏模式”,在這些同質化的電視劇里,央視八套于9月9日開始播出的抗戰大劇《二十四道拐》無論是口碑還是收視率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績。電視播出第5集時,已經取得0.2926%的實時關注度,位列全國第四,隨后,關注度一路攀升,從第9集開始,以0.3083%的份額占全國第三,在9月12日播出第12集時,實時關注度達到0.3460%,成為央視所有同時段節目的冠軍。在收視率方面,《二十四道拐》同樣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9月12日,該劇收視率達到1.33%,僅次于湖南衛視,成為收視率的亞軍。市場收視份額達到3.96%,開創央視八套的新高。這部劇沒有“高顏值”大牌撐腰,在播出之前也沒有大規模宣傳,卻能取得如此高收視率和關注度,秘訣在哪兒?我們不妨從劇集本身來剖析。
真正的大制作
乍一看,這部劇沒有大牌,甚至連“高顏值”的鮮肉都沒有一枚,似乎是一部不具看點的抗戰劇。實則不然,這部劇投資過億,在同類抗戰劇中完全是“土豪”。然而,它的錢卻沒花在請大明星和造話題上,而是實實在在花在了制作上。
場面宏大,是這部劇最直觀的看點。這些大場面基本都是用錢和時間來實現的。這部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和央視牽手打造的抗戰大劇,為了將24道拐的雄偉壯觀真實呈現出來,在開拍前,就斥巨資打造出了一座“抗戰文化園”。在劇中,作為重要外景拍攝地之一的“盤江抗戰橋”以逼真的質感給觀眾帶來了紀錄片般的觀劇感。搭建這個場景時劇組投入了“重金”還原路橋真身,“灘頭陣地”的瞭望臺、碉堡、營房、鐵絲網,就連盤江鐵橋的鎖鏈也按照出土的百年鎖鏈“做舊”……不管是宏觀的大橋,還是細微的鎖鏈,都是創作者們用錢堆出來的。這些錢并沒白花,它讓這部劇的每一個戰爭場面都氣勢恢弘、逼真。
將費用花在制作上,保證了《二十四道拐》的品質。對戰爭場景的真實還原,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了解封存在“二十四道拐”上的抗戰史。